User:Pikka.lau/蔡崇隆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蔡崇隆(英文:Tsung Lung Tsai ),華裔台灣人,台灣紀錄片導演、製片及監製。曾入選國內外紀錄片獎項,包括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及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蔡崇隆 | |
---|---|
导演 | |
罗马拼音 | Tsung Lung Tsai |
国籍 | 中華民國台灣 |
出生 | 1964年4月4日 台灣苗栗 |
职业 | 紀錄片工作者 大學教師 |
语言 | 中文 |
教育程度 |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士
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碩士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UEA)電影研究(Film Study) |
配偶 | 阮金紅 |
代表作品 | 島國殺人紀事1:蘇建和案、公娼啟示錄、九槍 |
生平
[编辑]蔡崇隆出生於苗栗,成長在彰化。父親是土地銀行的公務員,母親是家庭主婦。國中時期,深受升學主義所苦,彰化高中畢業後,因聯考制度分發,1982年進入台北政治大學法律系就讀,受教於林山田、黃越欽、法治斌等人。但對法律領域興趣不大,在學期間參加政大青年社,學習雜誌採訪及編輯,自行尋找大陸左派作家禁書閱讀及自修歐美經典電影[1]。在輔仁大學就讀大眾傳播碩士期間曾受陳光興及歐陸文化研究思潮影響,接觸新馬及後馬等觀點的社會學、傳播學等理論[2]。
畢業後,蔡崇隆第一份工作為文字記者。在1992-1994年,蔡崇隆先是在《自立早報》擔任文字記者,先後主跑司法、勞工、原住民、人權及社運路線。自立報系為三重幫收購後,蔡崇隆與許多資深記者選擇資遣離開,於1995年進入《財訊月刊》擔任專題記者。 90年代中期電子媒體等新媒體陸續開放,1995-1997年,他進入超視《調查報告》擔任專題記者,曾與團隊製作《死罪!冤案?》蘇建和等三死囚專題,引發社會矚目。1997年,民視成立,他進入民視新聞部,在開台節目《台灣政治檔案》中製作《刺蔣》及《鄭南榕》兩部電視紀錄片。之後擔任民視《異言堂》專題記者,先後針對司法人權、關廠勞工、公娼抗爭等新聞議題進行深度報導。
紀錄片工作
[编辑]1999年,籌備多年的公共電視正式開播,蔡崇隆受邀進入公視紀錄片組,踏上紀錄片之路。[3] 公視新聞開播,蔡崇隆曾短暫擔任新聞部社會組召集人,陣容包括柯金源、于立平、吳東牧及呂培苓等人。2000年《紀錄觀點》節目開播,蔡崇隆是第一批紀錄片自製項目的製作人之一,2000-2003年間,先後製作《島國殺人紀事1&2》、《公娼啟示錄》、《奇蹟背後》、《我的強娜威》等八部紀錄片。主要作品《島國殺人紀事》獲2001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奇蹟背後》獲2002年卓越新聞獎最佳專題報導獎。《我的強娜威》入選2004年世界公共電視INPUT影展,美國紐約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
2003年離開公共電視之後,以教學為主業,成為獨立製片,課餘拍攝個人關注的題材。2005年受邀拍攝《我們的最後一戰》,為台共謝雪紅及二七部隊反抗國民黨軍隊的時代紀錄。《油症─與毒共存》揭露1979年台灣毒油事件受害者30年來未獲人道關注的困境,獲2008年南方影展首獎、入圍台北電影節、高雄電影節及東京地球環境映像祭,2009年台灣油症受害者支持協會成立,開始推動相關立法,蔡崇隆提供影片免費公播,並為創會理事之一。
2012年與越南裔妻子阮金紅合作,擔任製片,推出第一部新住民導演視角的紀錄片《失婚記》,獲南方影展新人獎,入圍台北電影節及台灣紀錄片國際紀錄片影展等紀錄片獎項。
2016年與阮金紅共同導演推出無證移工紀錄片《再見 可愛陌生人》,以移工人物故事打破社會負面標籤,獲桃園電影節桃園市民獎。
2014年擔任太陽花運動系列紀錄片《太陽不遠》製片及共同導演,透過V Democracy 群募平台獲3154位公民支持,募得501萬基金,展現紀錄片工作者團結對抗失能政府的戰鬥能力,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選2015年日本山形國際影展亞洲新力單元。2016年與17組中南部導演發起「脫口罩!找藍天影像行動計劃」,與黃淑梅、林泰州擔任總製片,製作20部各類型公益短片凸顯日益嚴重的台灣空污問題,喚起公民對PM2.5危害呼吸權的重視。擔任製片的司法人權紀錄片《徐自強的練習題》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獲2016年台北電影節觀眾票選獎及南方影展首獎。2022年迄今,進行《島國殺人紀事:盧正案》續集的籌拍工作。
蔡崇隆的紀錄片作品多涉及社會議題,涵括:民主、司法、移工、性別、妓權、環保、人權、勞權等多個範疇,展現了基層關懷、性別敏感度及階級意識,為臺灣紀錄片之深度及觀點立下標竿。其作品也獲得公眾及業界專家肯定,譬如《島國殺人紀事》曾獲2001年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九槍》獲得2022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九槍》公開播映後,蔡崇隆藉電影所引發的話題效應,邀請超過300名高中職教師線上觀影討論,透過群眾募資,與「臺灣放伴教育協會」團隊研究把紀錄片發展成教材的可能性,讓《九槍》搭配議題先備知識及導讀資料,設計成為一份包含影片片段的數位教材包,期望透過影像教育,讓移工議題提早進入校園,為學生的人權意識及多元文化概念播下種子。
在紀錄片工作以外,蔡崇隆目前在南部從事教學工作。2009年島內移民到嘉義前後,2005-2007年為靜宜大學中文系影片製作兼任講師;2005-2010年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兼任助理教授 ;2006-2011年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專案計劃講師,2012年迄今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社會參與
[编辑]除了擔任紀錄片導演、製片及監製以外,蔡崇隆也以公民、紀錄片勞動者及組織者的身分,推動台灣紀錄片產業發展,提升媒體勞動者權益。1993-1994年自立報系為財團收購引發勞資爭議,主跑勞工線的蔡崇隆,曾參與自立工會擔任談判代表,是勞動意識的啟蒙階段。隨後也參與何榮幸等人發起的「901新聞自主推動小組」,為1995年改組成立的「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會幹部之一。民視開台之後,1997-1999年間,他與林芥佑等人推動成立民視企業工會,擔任第一屆常務理事;公視開播之後,蔡崇隆進入公視新聞部,2000-2002年期間擔任公視企業工會常務理事,協助爭取新聞部大批勞動條件不合理的約聘雇員工納編成功。蔡崇隆移民南部之後,2016-2020年曾任臺灣人權促進會顧問,也曾出任第六屆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
2006年9月9日,蔡崇隆與其他理監事成立臺灣第一個由紀錄片工作者發起的自主工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與楊力州、黃信堯任首屆常務理事,邀請林木材擔任紀工報主編,其後長期擔任理事,2024年卸任後擔任工會顧問。2009年與南藝大紀錄所學生合作採訪10位本土紀錄片導演,主編首部中生代紀錄片工作者訪談專書《愛恨情愁紀錄片》,也是紀錄片工會首部出版品。拍片與教學之餘,致力紀錄片識讀與推廣,擔任地方影像人才培力課程講師。
蔡崇隆與阮金紅在拍片之餘,於 2017 年在嘉義民雄成立越在嘉文化棧,推動東南亞文化交流,成為越南移民工的假日之家及學生的跨文化見習基地。曾獲選信義房屋社區一家社區組首獎及文化部青年村落計畫。2020年起四度入選教育部青發署青聚點,舉辦結合議題及影像創作的東南亞移民工主題工作坊,擔任監製培力新二代及友善東南亞學生拍攝移民工短片。
2020 年越在嘉成立「聽你說:移民工法律暨公共衛生諮詢平台」,邀請專業律師、藥劑師、心理師、以及協助翻譯的新移民姐妹,為移民工連結法律與公共衛生資源,希望有助於解決移民工族群在法律及醫療體系中的資訊不對等問題。 2021 年迄今,在文化部多元文化社造補助計畫部分協助下,越在嘉/聽你說完成了多語醫療卡、多語藥袋的設計和推廣,獲得在地藥局和桃園藥師公會的支持採用。蔡崇隆認為,移民工族群的遭遇與台灣人息息相關,因為移民工遭遇的歧視不只傷及勞雇信任關係,也連帶影響台灣的社會文化與經濟發展。許多人期待紀錄片能夠改變社會,但紀錄片主要在於開啟對邊緣的凝視,累積改變的能量,真正的改變還是要來自公民意識的覺醒與具體行動。
紀錄片作品
[编辑]年份 | 片名 | 職務 | 說明 |
2000 | 島國殺人紀事1:蘇建和案 | 導演 | 金穗獎最佳紀錄片獎(2001) |
2001 | 鯨人對話錄 | 導演 | |
2001 | 公娼啟示錄 | 導演 | 亞洲電視獎評審團推薦獎(2001)
漢城女性影展(2005) |
2002 | 島國殺人紀事2:盧正案 | 導演 | 南方影展開幕片(2003) |
2002 | 奇蹟背後 | 導演 | 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2002)
卓越新聞獎最佳專題報導獎 (2002) |
2003 | 我的強娜威 | 導演 | 亞洲電視獎最佳紀錄長片獎入圍(2003)
世界公共電視INPUT影展 (2004) 美國紐約廣播電視博物館永久典藏(2004) 德國柏林亞太電影節(2005) |
2003 | 中國新娘在台灣 | 導演 | |
2003 | 黑仔討老婆 | 導演 | |
2005 | 我們的最後一戰 | 導演 | |
2008 | 油症-與毒共存 | 導演 | 東京地球環境映像祭入選(2008)
南方影展南方首獎(2008)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2009) |
2009 | 島國殺人紀事3:自由的滋味 | 導演 | |
2012 | 對岸異鄉人 | 導演 |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入圍(2012)
香港華語紀錄片節長片組季軍(2012) 德國杜賓根大學台灣電影節導演專題(2013) 華盛頓華語電影節長片單元入圍(2014) |
2014 | 太陽 不遠 | 製片、導演 | 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特別放映(2014)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入圍(2014) 香港電影節入選(2015) 日本山形國際影展亞洲新力單元入選(2015) |
2016 | 再見 可愛陌生人 | 導演 | 南方影展入圍(2016)
桃園電影節桃園市民獎(2017) 勞動金像獎首獎(2017) 南韓首爾移民工影展閉幕片(2017) |
2022 | 九槍 | 導演 | 台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及最佳電影原創歌曲入圍(2022)
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導演獎入圍(2023) 捷克One World國際人權影展Right to Know競賽單元(2023) 澳門國際紀錄片影展(2023) 巴黎台灣電影節(2023) 釜山電影節市場展(2023) 香港亞洲電影節(2023) 洛杉磯 AWFF 亞洲國際影展(2023) 印尼日惹亞洲影展(2023) 匈牙利台灣紀錄片影展 (2023) 台灣國際國際紀錄片影展台灣競賽(2024) 台灣影評人協會最佳影片獎及最佳導演獎入圍(2024) 新加坡華語電影節(2024) 柏林台灣影展開幕片(2024) 澳洲台灣電影展(2024) 泰國台灣影展(2024) 東京台灣影展(2024) 德國杜賓根大學台灣電影節(2024) 義大利波扎諾影展台灣焦點(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