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Libertaski/里士满·凯利·特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里士满·凯利·特纳(Richmond Kelly Turner,1885年5月27日—1961年2月12日),美国海军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太平洋舰队两栖舰队司令。

特纳创建的水下爆破队英语Underwater Demolition Team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前身。

海军上将
里士满·凯利·特纳
Richmond Kelly Turner
昵称Fighting Admiral
出生(1885-05-27)1885年5月27日
 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逝世1961年2月12日(1961歲—02—12)(75歲)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雷市
效命 美国
军种 美國海軍
服役年份1904–1947
军衔上将
统率
参与战争
获得勋章

早年

[编辑]

特纳于1885年5月27日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

1904年,特纳被海军学院录取。在1908年6月5日毕业后,特纳进入海军并在多艘军舰上服役。

1927年,特纳在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接受飞行训练后获得海军航空兵飞行员身份,一年后被任命为亚洲舰队飞机中队指挥官。

特纳于1940年至1941年担任战争计划处主任,并于1941年1月任内晋升为海军少将。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珍珠港事件

[编辑]

在战争计划处主任任内,特纳意识到了日本发动突袭战争的可能性。在1941年11月25日发给亚洲舰队总司令赫斯本德·金梅尔的一份电报中,特纳写道:“我认为,日本的下一次侵略很可能导致美日之间爆发敌对行动。”然而,尽管截获的日本外交通讯明确指向珍珠港可能面临袭击,特纳并没有向金梅尔提供这些通信的详细内容。战后金梅尔称,如果他事先知晓这些通信内容,他将使太平洋舰队保持更高的警戒状态,使之不会被日军的突然袭击打得措手不及。金梅尔的首席情报官埃德温·雷顿海军少将也认为特纳在情报工作上的干预造成了不良后果。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编辑]

1941年12月,特纳被任命为美国舰队总司令欧内斯特·金的助理参谋长。1942年6月,特纳被派往前线,指挥弗兰克·弗莱彻中将麾下第61特遣舰队的两栖部队,参与旨在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的“瞭望塔”行动。舰队于7月26日在斐济附近集结,在进行了一次模拟登陆演习后于7月31日前往瓜达尔卡纳尔岛。

特纳的运输舰队在8月7日上午抵达瓜达尔卡纳尔岛近海并开始卸载物资。由于日军驻拉包尔的陆基航空部队在8月7日和8月8日连续发起对盟军舰队的攻击,弗莱彻在8月8日夜间撤离了航母舰队,使运输舰队失去空中掩护。特纳在尽可能卸下更多补给品后于8月9日夜间撤离。

鲁塞尔群岛战役

[编辑]

在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有组织抵抗结束后,1943年2月,威廉·哈尔西少将命令特纳执行代号为“清洁板行动”的登陆作战,目标是位于瓜达尔卡纳尔岛和新乔治亚群岛之间的鲁塞尔群岛,为在新乔治亚群岛的主攻行动做准备。该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期间曾是日军的部队集结地。2月21日起,特纳将约 9000 名士兵及其装备陆续运抵该岛。

新乔治亚群岛战役

[编辑]

根据代号为“脚趾甲行动”的新乔治亚群岛登陆作战计划,特纳将指挥两栖部队于1943年6月30日同时在新乔治亚岛的塞吉角和维鲁港、旺古努岛和伦多瓦岛四个地点登陆。由于新乔治亚岛的新西兰官员唐纳德·吉尔伯特·肯尼迪处于日军威胁下,为防止肯尼迪被杀或被俘,特纳决定将塞吉角的登陆作战时间提前九天。6月21日上午,海军陆战队第4突击营的两个连队在塞吉角成功登陆并营救了肯尼迪及其指挥的土著游击队。随后特纳指挥两栖部队按原计划在6月30日分别于旺古努岛、伦多瓦港和新乔治亚岛的维鲁港登陆。7月2日下午,特纳指挥两栖部队于新乔治亚岛的蒙达登陆,并在7月4日于塞吉角登陆了陆军第103步兵团以替换未能成功向内陆推进的海军陆战队第4突击营。

塔拉瓦战役

[编辑]

1943年11月10日,特纳指挥雷蒙德·斯普鲁恩斯中将麾下第5舰队所属的第54特遣舰队,从珍珠港出发前往塔拉瓦。舰队于11月20日清晨抵达并开始登陆。

在塔拉瓦和马金环礁、马绍尔群岛、罗伊-纳穆尔岛和瓜贾林环礁战役中,特纳指挥第51特遣舰队参战。

由于在多次两栖作战中的出色指挥,特纳于1944年3月7日晋升为海军中将。

此后,特纳分别指挥第51特遣舰队和第50特遣舰队参与了天宁岛、关岛和塞班岛战役和硫磺岛战役。

在冲绳战役中,特纳指挥第51特遣舰队参战,在冲绳战役结束时,特纳指挥的两栖部队总数已达65.7万人。

1945年5月24日,特纳晋升为海军上将。如果太平洋战争继续进行,他将指挥日本本土作战的两栖作战部分。根据九州作战计划,由特纳指挥的部队将包括2700艘军舰及登陆艇。特纳出席了1945年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仪式。

晚年

[编辑]

-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