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Kurgenera/lol7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夜色浓重,边城市的霓虹灯光在细雨中晕染成一片模糊的辉光,仿佛这座边陲小城在低语着某种不安的秘密。苏若夏的公寓挤在老旧居民楼的顶层,窗外是杂乱的电线和远处工厂的烟囱。昏黄的台灯洒下微光,照在她微垂的侧脸上。她蜷缩在沙发上,膝盖抵着下巴,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一缕长发。耳机里,电台主持人的声音低沉而急促,像在传递一份迟到的末日预言。

她通过VPN连接到一个海外电台,信号时断时续,但足以让她听到那些被屏蔽的真相。“……今日头条:德國另類選擇 德國另類選擇黨在2025年大选中以压倒性优势获胜,成为战后首个极右翼执政党。新政府宣布收紧移民政策,推行‘德国优先’的民族主义改革。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正式退出北约,引发欧洲盟友强烈反弹。 波蘭军方被曝越境干预俄乌冲突,俄方警告将采取‘毁灭性报复’……”

苏若夏的目光停留在地板上的一道裂纹,仿佛那缝隙能吞噬这些令人窒息的消息。她的呼吸略显急促,指尖不自觉地收紧。电台的声音继续,像一把无形的刀,割开她好不容易缝合的平静。

“……中东局势恶化。 以色列 伊朗德黑兰发动大规模空袭,发射上千枚导弹,造成数千人伤亡。伊朗最高领袖誓言‘全面还击’,指责美国为幕后推手。美国国内,最高法院以5比4裁定废除1964年《民权法案》,引发全国抗议浪潮……”

苏若夏猛地摘下耳机,像是想甩掉这些消息的重量。她闭上眼睛,试图沉浸在房间的寂静中,但心跳却如擂鼓般响个不停。她的手指下意识抚过脖子上的银色吊坠——她每次感到世界崩塌时的锚点。

电台的声音还在背景中低语,她忘了关掉VPN的连接。主持人换了更沉重的语气:“……最新消息,中国境内多家LGBT相关机构昨晚遭到有组织袭击,部分海外媒体称此次事件为‘水晶之夜’。消息人士透露,这场暴力行动由政府高层预谋并指挥,旨在清除‘不和谐’的社会团体。北京广州边城等多地的社区中心被焚毁,数十人受伤,官方至今未发布任何声明……”

苏若夏的眼睛猛地睁开,手中的吊坠滑落在地,发出清脆的撞击声。她的胸口像被重物压住,呼吸艰难。昨晚,她还通过VPN在Telegram里看到边城LGBT社区中心的活动预告,照片里有彩虹旗和笑脸。今天,那些地方已化为灰烬。她想起群里有人提到“最近气氛不对”,但没人料到这场灾难来得如此迅猛。

她站起身,步伐踉跄地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冷风夹杂雨丝扑面而来,刺得脸颊生疼。边城市的夜空低垂,远处的工厂冒着白烟,像在嘲笑她的无力。苏若夏的目光越过那些模糊的轮廓,落在天边隐约的黑暗里。她知道,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她无法理解的速度崩解,而她,一个跨性别女性,站在风暴的边缘,脆弱得像随时会被撕碎的纸。

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亮起,是一条来自加密群组的消息:“若夏,中心被烧了,警察在抓人!快关VPN,躲起来!你还安全吗?”

苏若夏的手指悬在屏幕上,迟迟没有回复。她迅速断开VPN连接,心跳加速,像是听到了楼下传来的脚步声。她的目光扫向房间,落在那个半开的行李箱上,里面装着几件衣服、一本日记和一瓶激素药。喉咙发紧,像被无形的东西扼住。

窗外的雨越下越大,电台的声音早已中断,只剩VPN断连后的静默。苏若夏拿起手机,颤抖着打下几个字:“我在家。暂时安全。”

但她知道,这份“安全”,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幻觉。

雨势渐弱,边城市的清晨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空气里弥漫着湿冷的寒意。苏若夏裹紧了灰色连帽衫,低头快步走出公寓楼,手里攥着手机,VPN早已关闭。她不敢再连上网络,生怕被追踪。背包里装着课本和那瓶激素药,沉甸甸的,像在提醒她此刻的处境。学校离家不远,她决定步行,尽管胸口仍压着昨晚电台新闻带来的窒息感。

街道上异常安静,往日喧嚣的早餐摊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低沉的引擎声和靴子踩在湿漉漉地面上的节奏。苏若夏抬起头,瞳孔微微收缩——街角站着几名全副武装的军人,绿色军服在雾气中显得格外刺眼。他们持枪站岗,目光冷峻地扫视着过往行人。路边的广告牌上,原本的花哨广告被一张巨大的标语覆盖:“维护稳定,共建和谐”。标语下,几辆装甲车停在路口,车顶的红色警示灯缓慢旋转,像在无声地警告所有人。

苏若夏低头加快脚步,尽量让自己融入稀疏的人群。她听到身旁两个中年行人在低声交谈,语气里夹杂着不安和兴奋。

“昨晚你看新闻没?美国那边彻底乱了!”一个戴眼镜的男人压低声音,“第二次内战,真的开打了!西部几个州宣布独立,华盛顿都炸了锅。”

“华尔街更惨,听说直接‘Death’了!”另一个行人接话,语气夸张,“昨晚CNN直播,纽约交易所被抗议者一把火烧了,股票全崩,美元跟废纸似的。”

苏若夏心头一紧,假装没听见,目光却忍不住扫向路边一家关闭的奶茶店。店门玻璃上贴着一张手写的告示:“因局势紧张,暂停营业。”她想起昨晚电台提到美国最高法院废除《民权法案》后的抗议浪潮,没想到短短一夜,事态竟恶化到如此地步。

她转过一个路口,学校的方向近了,但街上的军人却更多了。几辆军用卡车停在路边,士兵们正在分发传单。苏若夏瞥了一眼,传单上印着“全民备战,保家卫国”的字样,旁边还有一幅台湾海峡的地图,箭头指向对岸。她喉咙一紧,耳边又响起另一群行人的议论。

“台海要打起来了,真的!”一个背着书包的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对同伴说,“我爸在部队的朋友说,昨天晚上军舰都出动了。估计这几天就有大动作。”

“难怪这么多兵,边城离海近,肯定得戒严。”同伴叹了口气,“我看网上说,美国内战一乱,台湾那边也坐不住了,赖清德昨晚还发表什么‘决战宣言’呢。”

苏若夏的脚步顿了顿,强迫自己继续往前走。她的手指下意识抚过脖子上的银色吊坠,试图平复心里的慌乱。学校的大门终于出现在视线里,但门口却站着一排警察,旁边还有几名便衣,拿着平板电脑逐一核查学生证。苏若夏的心跳加速,她知道自己的身份证上性别标记和外貌并不完全相符,每次检查都像在走钢丝。

她深吸一口气,低下头,混在学生队伍里慢慢靠近。就在这时,手机震了一下,她偷瞄了一眼,是一条来自加密群组的未读消息:“若夏,学校不安全,警察在查LGBT!别去!快回消息!”

苏若夏的手指僵在屏幕上方,周围的空气仿佛凝固。她抬头,目光不小心对上了一个便衣警察的眼睛。那人皱了皱眉,手指已经在平板上滑动。她的心沉了下去,像是坠入无底深渊。

身后,军靴踩地的声音越来越近,行人的议论还在继续:“美国都内战了,台湾这边还能拖多久?世界要完了吧……”

苏若夏强迫自己迈开步子,混在学生队伍里,缓缓靠近学校大门。她的心跳像擂鼓,每一步都像在踩着薄冰。那名便衣警察的目光在她身上停留了片刻,手指在平板上滑动了一下,最终却移开了视线,懒散地转向下一个学生。苏若夏低头递上学生证,屏住呼吸。警察瞥了一眼证件,又看了看她,眼神里透着一种漫不经心的疲惫。

“进去吧。”他挥挥手,语气像在赶苍蝇。

苏若夏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迅速收回证件,头也不回地穿过校门。她的背脊发凉,手心全是汗,直到走进教学楼的走廊,才敢稍稍松一口气。身后,警察和便衣们继续核查,偶尔传来几句抱怨:“这破活儿,抓几个学生有啥用?绩效还不是靠别的。”

走廊里,学生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低声议论着街上的军人和台海的传闻。苏若夏靠着墙,打开手机,迅速回了加密群组的消息:“我进学校了,暂时没事。”她犹豫了一下,又加了一句:“警察好像没兴趣抓我。”

她知道为什么。边城的这些便衣,表面上雷厉风行,其实都在应付差事。抓一个像她这样的跨性别学生,费力不讨好,写进报告也没多少“绩效”。相比之下,最近关于“对岸间谍”的风声更紧,抓几个所谓“台独分子”或“境外势力”显然更能让上头满意。苏若夏苦笑了一下,这种荒诞的逻辑竟成了她此刻的护身符。

教室在三楼,她爬上楼梯,尽量让自己融入人群。教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气氛却异常压抑。往常嬉笑打闹的同学此刻大多低头刷手机,屏幕上全是新闻推送:“美国西部独立武装攻占加州,内战全面爆发”“华尔街交易所废墟航拍曝光,全球金融市场崩盘”“台湾当局宣布进入战时状态,海峡局势一触即发”。

苏若夏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假装翻开课本,耳朵却忍不住捕捉周围的对话。

“美国都打成那样了,台湾还敢蹦跶?”一个男生压低声音,“我看网上说,解放军昨晚在东海搞了大演习,导弹都试射了。”

“演习?那就是警告!”另一个女生接话,“我爸说,边城这边估计要封港了,军舰都往南调。”

苏若夏的目光越过窗外,校园外的街道上,军车依然在缓缓巡逻。远处,雾气还没完全散去,边城市的轮廓模糊得像一幅未完成的画。她想起昨晚电台提到的“水晶之夜”,想起被焚毁的社区中心,那些画面像刀子一样在她脑海里反复切割。现在,街上全是军人,新闻里全是战争的阴影,而她,一个连自我身份都要小心隐藏的人,却还在试图假装一切如常。

教授推门而入,板着脸宣布:“今天不上新课,大家自习。学校随时可能接到通知,配合检查。”教室里一阵低语,但没人敢大声抱怨。苏若夏翻开笔记本,手却停在半空,笔尖迟迟落不下来。

窗外,一架直升机低空飞过,轰鸣声压得人心慌。她的手机又震了一下,屏幕上弹出一条匿名消息:“若夏,听说学校下午要清查‘可疑人员’,小心点!有便衣混在学生里。”

苏若夏的喉咙一紧,目光扫过教室。坐在角落的一个男生正低头做卷子,眼神却不时往她这边瞟。她不确定那是便衣,还是自己太过敏感。但有一点她很清楚:即便警察现在对她不感兴趣,这座城市、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不可阻挡的速度,朝深渊滑去。

她握紧吊坠,低声自语:“撑下去……至少,今天先撑下去。”

苏若夏还听说学校被查是因为有一位“通缉犯”混进学校里了,听说是有名的跨性别女性鼓动者库尔娃·“维克多莉”·冯·霍亨索伦(Kurwa "Victorie" von Hohenzollern),被选择党的德国、俄罗斯、特朗普的美国和中国通缉。

苏若夏的手指在笔记本边缘摩挲,试图让自己专注于课本,但教室里的窃窃私语像潮水般涌来,淹没了她的思绪。教授坐在讲台前,埋头翻看手机,偶尔抬头扫视一眼学生,眼神里透着敷衍。窗外的直升机轰鸣渐远,但空气里的紧张感却愈发浓重。她低头瞥了一眼手机,加密群组里一条新消息跳了出来:“听说了吗?学校被查是因为有个大人物混进来了!库尔娃·‘维克多莉’·冯·霍亨索伦,跨性别鼓动者,全球通缉!”

苏若夏的心猛地一跳,库尔娃这个名字她并不陌生。几个月前,地下论坛里就流传过她的故事——一个自称“性别革命者”的跨性别女性,公开挑战全球保守势力的红线。她曾在柏林街头组织万人游行,烧毁选择党的旗帜;又在莫斯科的秘密集会上发表演讲,痛斥俄罗斯的“道德清洗”政策。甚至有传言,她在美国大选期间潜入特朗普的集会现场,散发反性别歧视传单,直接导致会场骚乱。如今,她的名字出现在德国、俄罗斯、特朗普控制的美国,以及中国的通缉令上,罪名五花八门:煽动颠覆、非法集会、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苏若夏不动声色地抬头,扫视教室。角落里那个眼神游移的男生还在低头写字,但他的笔似乎根本没动。她又看向窗边,一个穿着oversize卫衣的女孩正盯着手机,耳机线从兜里垂下来,显得过于刻意。苏若夏的胃里一阵翻搅,她不确定这些人里有没有便衣,或者……有没有库尔娃本人。

教室后排,几个学生压低声音议论,声音却大到足够传进她耳朵。

“听说这个库尔娃长得跟模特似的,化了妆谁都认不出。”一个男生说,语气带着点揶揄,“她要真混进学校,警察不得把咱们一个个筛一遍?”

“筛啥啊,抓她又不加绩效。”另一个女生冷笑,“我看网上说,她上次在上海出现,警察追了三天,连个影子都没摸到。现在边城这么乱,她跑这儿干嘛?找死?”

“谁知道,听说她还跟对岸有联系,台独分子都拿她当英雄。”男生耸耸肩,“反正通缉令上写了,抓到她赏金一千万,人民币!”

苏若夏的手指攥紧笔杆,心跳加快。她知道这些传言多半被夸大了,库尔娃的故事在地下圈子里早已成了传奇,夹杂着真相和谣言。她打开手机,点进一个加密论坛,快速浏览最新的帖子。有人匿名爆料:“边城某高校发现疑似K.V.H.踪迹,警察已封锁周边,军方介入。”另一条回复更耸人听闻:“她来边城是为了会见台湾来的‘使者’,计划在台海开战前搞大动作!”

苏若夏皱眉,关掉论坛。她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教室门口,两个穿便服的男人站在那儿,低声交谈,其中一个手里拿着对讲机。她强迫自己低下头,假装抄笔记,但脑子里全是库尔娃的影子。她想起自己曾在暗网下载过库尔娃的一段演讲视频,里面她用低沉却坚定的声音说:“性别不是牢笼,自由不是罪。我们不该为存在而道歉。”那段话曾让她彻夜难眠,也让她第一次觉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

现在,库尔娃可能就在这座学校里,或者只是又一个捕风捉影的谣言。苏若夏咬紧嘴唇,告诉自己别多想。她翻开课本,试图集中精神,但窗外的军车引擎声又响了起来,夹杂着远处人群的喧哗。她的手机再次震动,群组里有人发来一张模糊的照片:一个身穿黑色风衣、戴着墨镜的女人站在校门口,背景是荷枪实弹的士兵。照片下是简短的文字:“是她吗?”

苏若夏盯着照片,心跳几乎停滞。照片太模糊,看不清脸,但那个女人的身形和气场却让人无法忽视。她迅速锁屏,抬头看向教室。那个穿卫衣的女孩突然站起身,背上背包,径直走向门口。两个便衣立刻抬头,交换了一个眼神。

“同学,站住。”其中一个便衣开口,语气冷硬,“证件拿出来。”

教室里瞬间安静,所有人都转头看向那个女孩。苏若夏的手心冒汗,她不确定自己是该继续装作无事,还是该趁乱离开。她只知道,这座学校,这座城市,甚至整个世界,都像一张绷紧的网,而她和那个可能的库尔娃,都在这张网上挣扎求生。

那个女生不是“库尔娃”。学校上午就紧急放学了,那个女生却突然抱住了苏若夏,称呼她为“K.G.”,还一直摸她的头,询问是否能暂住苏若夏的公寓里。女生宣称她就是“K.V.H.”,她也认为苏若夏是像她一样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