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Inzhrui/沙盒3

螺旋结构的加载效应使天线物理尺寸小于其四分之一波长的电长度。例如27 MHz频段的四分之一波长天线需2.7米,不适合实际应用;而螺旋天线在保持相近辐射方向图的前提下,尺寸显著缩小,性能仅轻微降低。
使用螺旋导体而非直导体做天线会导致匹配阻抗从标称50 Ω变为25-35 Ω基准阻抗。当连接馈线电气等效于工作频率的半波长时,不会对标准50 Ω传输线运作产生不利影响。
移动HF螺旋天线
[编辑]
移动HF螺旋天线采用等匝距设计,在单个骨架上缠绕单组或多组线性绕组,通过保留特定间距实现特定谐振频率下电容与电感的有效平衡。自1960年代末起,最早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该设计广泛应用于27 MHz民用波段无线电。迄今为止,此类“螺旋天线”产量已达数百万,主要面向移动车辆,在1970-1980年代民用波段无线电的热潮中达到量产高峰,并推广至全球。
多频点版本已成为多频段单边带调制(SSB)高频通信的主流,通过手动插接抽头实现HF全频谱(1-30 MHz)覆盖,配备2-6个专用频点抽头,适用于陆地移动、海事和航空波段。现代多频天线已被电子调谐匹配装置取代。结构上通常采用玻纤棒为骨架缠绕铜线,外覆PVC或聚烯烃热缩管形成防水保护层。玻纤棒会被粘合和/或压接到黄铜配件上,并用螺钉安装在固定在车顶、护栏或保险杠支架上的绝缘底座上。车身金属部分提供接地平面形成有效垂直辐射方向图。
截至2018年该设计仍广泛使用,澳大利亚开发的等匝距方案已被广泛采用,成为许多原厂生产的机动车辆的标准调频接收天线,同时应用于售后HF/VHF移动螺旋天线。钢质或铜质辐射单元构成的宽边螺旋结构则常见于便携VHF/UHF电台的"橡胶鸭天线",多采用BNC/TNC或螺纹连接器。
螺旋广播天线
[编辑]专用的法向模螺旋天线作为VHF/UHF频段电视广播发射天线,[1]:342由环绕钢管的螺旋导体构成,通过支架绝缘子固定。辐射单元包含等长的左右旋向双螺旋体,在中心连接。[1]:362钢管与螺旋体构成漏泄传输线,沿垂直于钢管方向辐射。该天线于底部馈电,与其他法向模天线不同的行波工作模式使电流振幅沿轴向衰减(顶端衰减达40 dB)因此反射不多。单匝长度通常为2倍波长以确保垂直辐射。仅6-7%的带宽特性要求天线划分多个垂直节段,节间设置相位调节环维持全塔相位一致性。
轴向模螺旋天线
[编辑]
当螺旋周长接近工作波长时,天线工作在轴向模。[2]:292这是一种非谐振的行波模式:电流与电压波不是驻波,沿单一方向传播——发射天线中从馈点向上行进,接收天线中则向馈点下行。该模式不再辐射垂直于轴线的线极化波,而是沿轴线方向辐射圆极化波束。辐射方向图的主瓣位于螺旋轴线两端。因定向天线只需单向辐射,螺旋末端通常加载金属平板或网状反射器以引导波束前向传播。
在无线电传输中,圆极化适用于收发天线相对方位难以控制的场景(如动物追踪、航天通信)或信号极化可能变化的情况,故轴向螺旋天线在此类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鉴于大型螺旋结构制造困难且转向操控笨拙,该设计通常仅用于VHF至微波的高频段。
螺旋结构存在两种旋向:右旋(形如标准瓶塞钻)或左旋。首图四螺旋阵列采用左旋结构,其余图示均为右旋。轴向螺旋的旋向决定辐射波的极化方向。关于圆极化波描述存在两种互斥惯例,导致螺旋旋向与辐射极化类型的关系表述存在歧义。但螺旋天线发明者J.D.克劳斯明确声明:"左旋螺旋响应左旋圆极化波,右旋螺旋响应右旋圆极化波(IEEE标准定义)"。[3] IEEE将极化旋向定义为:

"当观察者沿传播方向观察时,电场矢量顺时针旋转为右旋极化"。[4]
因此右旋螺旋辐射右旋圆极化波(电场矢量顺传播方向呈顺时针旋转)。
螺旋天线可接收任意线极化信号(如水平/垂直极化),但接收圆极化信号时须与发射天线旋向一致:左旋极化天线接收右旋圆极化信号时将产生严重增益损耗,反之亦然。 螺旋尺寸由工作频率的波长(λ)决定,而波长取决于工作频率。为实现轴向模式工作,周长应等于工作波长,[5] 螺距角需设定为13°(对应螺距=0.23倍周长),匝间距约为λ/4。匝数决定天线方向性:增加匝数可提升轴向增益(加装接地板时单端增强),但会牺牲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当周长C<λ时,天线转入法向模,此时增益方向呈环状侧向辐射而非端射。
轴向模式下的终端阻抗范围在100至200 Ω之间,满足下列近似关系式:

其中C为螺旋线的周长,λ为波长。与标准50或75 Ω同轴电缆的阻抗匹配(当C = λ时)通常通过四分之一波长带状线段实现,该带状线段充当螺旋线和接地板之间的阻抗变压器。
最大定向增益满足:
其中N为匝数,S 为匝间距。大多数设计采用C = λ且S = 0.23 C,因此增益通常为G = 3.45 N。以分贝为单位的增益为
半功率波束宽度为:
零点之间的波束宽度为:
螺旋天线的增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反射器。[6] 上述经典公式假设反射器为圆形谐振器(带边框的圆形板),且俯仰角是此类反射器的最佳选择。然而,这些公式会将增益高估几dB。[7] 对于平坦接地平面,可使增益最大化的最佳俯仰角在3至10°范围内,取决于导线半径和天线长度。[7]
- ^ 1.0 1.1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Engineering Handbook, 6th Ed. (PDF).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roadcasters. 1975.
- ^ Kraus, John D.; Marhefka, Ronald J. Antennas: For All Applications, Third Editi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2003. ISBN 0-07-123201-X.
- ^ Kraus, J.D. Antennas 2nd. MacGraw Hill. 1988.
- ^ IEEE Standard Test Procedures for Antennas (报告) Reaffirmed. IEEE-SA Standards Board /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 11.1, p 61. 9 October 2003 (10 December 2008). ISBN 0-471-08032-2. doi:10.1109/IEEESTD.1979.120310. IEEE Std 149-1979 (R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
|orig-date=
(帮助); - ^ Gain of Helix.
- ^ Djordjević, A.R.; Zajić, A.G. & Ilić, M.M. Enhancing the gain of helical antennas by shaping the ground conductor. IEEE Antennas and Wireless Propagation Letters. 2006, 5 (1): 138–140. Bibcode:2006IAWPL...5..138D. S2CID 31971392. doi:10.1109/LAWP.2006.873946.
- ^ 7.0 7.1 Djordjević, A.R.; Zajić, A.G.; Ilić, M.M. & Stueber, G.L. Optimization of helical antennas. 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December 2006, 48 (6): 107–115. S2CID 30832513. doi:10.1109/MAP.2006.32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