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Fire-and-Ice/沙盒/7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评维基百科社群的闭站投票

[编辑]

背景

[编辑]

2024年7月,亚洲国际新闻(ANI)起诉维基媒体基金会(WMF),指控维基百科发布关于ANI的虚假、误导、诽谤性内容。10月21日,WMF按照印度德里法院命令,暂时关闭了英文维基百科条目“亚洲国际新闻诉维基媒体基金会案”(Asian News International vs. Wikimedia Foundation)及其讨论页,这是基金会首次关闭英文维基百科的条目。但英文维基人在其他页面继续讨论此事。11月3日,一位涉案的印度编辑通过其他用户匿名发表评论,其中提到“他们(WMF——引者注)一直表示可能会在11月8日之前以密封的方式披露编辑详细信息”。[1]11月7日,英维编者发起了一封公开联名信,截至11月15日有九百多签名,以表达对WMF考虑泄露用户信息的关切。12月17日,联名信的首位签署者因确信编辑个人信息已披露给法院而关闭了联署,最终收集了1375个签名。[2]11月11日,德里法院命令WMF在七天内向法院披露编辑个人信息。

2025年3月17日,在印度最高法院举行的听证会上,两位法官对德里高等法院命令删除“亚洲国际新闻诉维基媒体基金会案”页面提出质疑。4月2日,德里高等法院临时命令,指示英文维基百科删除“亚洲国际新闻”页面的诽谤性内容。[3]作为回应,维基百科基金会向德里高等法院分庭提起上诉。4月8日,分庭驳回了上诉。[4]4月17日,印度最高法院撤销了德里高等法院的这一临时命令。2025年5月9日,印度最高法院撤销了德里高等法院删除“亚洲新闻国际诉维基媒体基金会案”条目的命令,该条目遂被恢复。

闭站投票

[编辑]

UTC时间11月14日17:29,英文维基百科的编辑发起了一项动议(RFC),投票是否黑屏闭站两天,以抗议可能出现的基金会泄露编辑个人信息。UTC时间11月15日17:56,该投票因反对者众多被关闭。该投票的结果是88票赞成、150票反对、12票中立。[5]

英维编辑的闭站企图为何失败?当然,归根结底是因为整个英文维基百科用户群仍很保守,大多数用户相信基金会仍在保护他们的利益,闭站抗议为时过早。然而,也可以注意到动议发起者的误会。迅速响应动议发起者预讨论的人倾向较为激进,误导了发起者,他急于闭站,仓促发起了动议。在动议发起之初,支持者很快累积了40张支持票,似乎遥遥领先于反对者。但问题在于,支持者是一群长期关心该案件的人,而大多数编辑因动议的发起而进入投票,却更加倾向保守行事,因此票数比例被迅速逆转。

无独有偶,中文维基百科的闭站投票出现了类似情况。投票发起者认为,“讨论已经将近七日。观察到没有人明确反对闭站”。但这是因为反对者不会在投票发起前反对闭站。如出一辙,反对票很快超过了支持票。反对者的理由和英维反对者的理由雷同,有“遵守法律”、“尊重基金会雇佣的法律专业人士”、“为时过早”、“反应过度”、“闭站无意义”、“损害读者权益”、“事不关己”,等等,还有“基金会不能包庇罪犯”和“编辑维基百科是基金会给予的privilege”等独有观点。[6]

从表面上看,维基百科编辑群体是一盘散沙,难以通过任何决定,连何种比例的支持票能够决定闭站都不清楚。有反对者宣布,75%支持率才足以推动闭站。而支持者或许只要争得多数比例,就会宣布该比例足以闭站。英文维基百科在历史上唯一一次闭站是2012年抗议美国反盗版法,[7]俄文维基百科也在2012年闭站抗议过俄罗斯国家杜马的互联网限制法案。

观察英维反对票的理由,不难产生一个疑问:哪怕基金会被确认泄露了编辑的身份信息,是否足以导致维基百科任何语言区的闭站?毕竟,持有“遵守法律”、“闭站无意义”、“事不关己”等观点的反对票为数不少,而这些论点的有效性不会因为基金会的行动而改变。

参考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