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歸仁潁川家廟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灣专题 (获评初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關於IP用戶111.252.141.131的編輯[编辑]

由於無法確認111.252.141.131的身分,而且依照wp:可靠來源wp:可供查證的內容,「維基百科的條目應該依靠於可靠的、第三方的、公開的來源。」,「臺南市歸仁大學潁川陳氏宗親會 文廣組」並非「第三方單位」,所以該IP用戶所添加支內容現階段恐怕不適合直接放入條目中,故改放於條目討論頁。--祥龍留言2017年4月19日 (三) 14:45 (UTC)[回复]

(~)補充:該IP用戶所添加之內容可能與「wp:原創研究」此一方針有所衝突,如有該單位之成員看到此討論頁,還煩請參閱維基百科的方針。建議貴單位應將其成果呈請相關學者檢視評論或是經由報章雜誌發表(如已有發表請以該正式出版品為參考來源)。--祥龍留言2017年4月19日 (三) 14:51 (UTC)[回复]

IP用戶111.252.141.131 所添加之內容[编辑]

<以下為2017.4.19 臺南市歸仁大學潁川陳氏宗親會 文廣組 修正資料內容> 「潁川家廟」,俗稱「大學陳家祖厝」,為大學聚落內的精神核心,係大學先祖陳熙世公(澎湖嵵裡社開澎始祖霸良公曾孫)最晚於清康熙54年(1715)左右自澎湖遷居來臺的居住地,至今已逾300年。於嘉慶24年(1819)創建「潁川家廟」,後因受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影響,建築主體多有受損,於民國45年(1956)重新進行整建完成,而後再經40餘年,因建物老舊多處壞損漏水,故於民國87年(1998)全面進行整修,形成現今「潁川家廟」樣貌,迄今近200年,現前廳過道紅磚仍為清代原有建材留用。大學陳氏子孫以「潁川家廟」為中心,排列而居,老建物以紅瓦為頂,牆壁為紅磚堆疊,而現今老建物拆除後仍清楚可見清代地基。 「忠順聖王」原係供奉於「潁川家廟」(大學祖厝)之祖神(清康熙九年族譜所載祖先為「開漳聖王陳元光」),而後為凝聚分住在各莊之大學陳家人,而由大學獻出供各同脈宗親莊頭輪祀,進而發展成不同脈陳氏宗親加入輪祀,讓各莊宗親同受「忠順聖王」的庇佑,進而強化區域內陳氏宗親間的共同團結。「忠順聖王」之稱最早出現於清同治4年(清嘉慶18年地契上所加蓋之「忠順王公圖記」之印記),然而因祭祀方式係由各莊值東輪祀方式進行,因此各莊對「忠順聖王」各有「聖祖」、「聖王」、「陳姓祖」、、「陳聖祖」、「忠順王」、「忠順聖王」等各種不同的稱呼,但是不論為何皆係指各莊所輪祀的同一神明「忠順聖王」。 在漳州、金門、澎湖等地「唐太子太傅陳邕」皆是以祖先牌位方式祭拜,而無神像金身。而「忠順聖王」從清代原由漳州人群所奉祀的「開漳聖王」開始,在臺灣這個島嶼上落地生根,跟隨社會變遷,時至今日已逐漸轉化成具有在地特殊性的陳姓共同祖神「忠順聖王」,泛指陳氏眾祖先,而非僅單一歷史人物的神格轉化。各莊頭因「忠順聖王」而結合,雖非一定同一宗脈,但藉由祭祀儀典、參與食祖活動及祖神信仰的傳承,互助互信,透過輪莊祭祀的制度凝聚了陳氏大宗族團結意識。不管「忠順聖王」實際身分是為神威顯赫的開漳聖王陳元光抑或唐太子太傅陳邕,透過「忠順聖王」這個共同的祖先信仰,同姓即是親,對陳姓人而言,「忠順聖王」不只是廣受眾人崇祀的「神」,更是一百五十多年來團結著新豐地區陳氏大宗族共同的「祖」。 過去學界諸多「忠順聖王」信仰相關研究報告採用所謂的科學方法去推論「忠順聖王」就是「唐太子太傅陳邕」,然而其實信仰就是一種信任與依靠,不論過去祂在歷史上的戰功彪炳或功績顯赫,人們相信神明能夠庇佑眾生並帶給我們未來的希望,「忠順聖王」既是「開漳聖王陳元光」,也是「唐太子太傅陳邕」、「南康郡王陳洪進」,是共庇佑著陳氏大宗族所有子孫的「祖佛」。

<以下為2017.4.19 臺南市歸仁大學潁川陳氏宗親會 文廣組 修正資料內容> 「大學」地名由來眾說紛紜,然而僅為鄉野傳說,卻無據可考。為發掘歷史的真實情況, 「歸仁潁川家廟」針對「大學」地名由來予以探究後發現,「大學 (tuā-o̍hㄉㄨㄚˇ·ㄜˋ)」 原是以民間習慣按照當地地理環境而命名,為「鯽魚潭」的彎曲處,稱為「大澳 (tuā-o̍hㄉㄨㄚˇ·ㄜˋ)」, 為大學開台祖清康熙54年(1715)左右自澎湖遷居來臺的居住地,而嘉慶24年(1819)潁川家廟建成後, 中庭為傳授漢學教育子孫的場所,稱為「大學」,而「潁川家廟」此一教育功能直至國民教育普及後才暫停。 因為大學歷代先祖對子孫教育的重視,也使得「大學(tuā-o̍hㄉㄨㄚˇ·ㄜˋ)」=「大澳(tuā-o̍hㄉㄨㄚˇ·ㄜˋ)」 這個閩南語發音相同的美麗巧合,歷經二百餘年後,至今仍繼續被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