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Talk:后母戊鼎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添加话题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ohardtohavename在话题“關於條目名和行文是否宜作「司」的討論。”中的最新留言:1个月前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中国文化遗产专题 (获评初級高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中国文化遗产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中国文化遗产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高重要度

關於條目名和行文是否宜作「司」的討論。

[编辑]

事實上非「后」早十年就已成爲學界共識。除注釋中的材料外,我還可以舉出常玉芝《是“司母戊鼎”還是“后母戊鼎”——論卜辭中的「司」、「毓」》(2013)一文。不難發現,主張讀「后」的文字學論文只見於上世紀,幾乎本世紀的所有文字學論文都主張「后」是誤讀。本世紀主張讀「后」的只見於新聞報刊,尤其是國博一羣人跨專业討論古文字問題聲稱宜讀「后」。這種觀點不見於正常的文字學論文。這主要得益於甲金文研究的深入和更多甲金文的出土。試比較:裘錫圭《說“㚸”(提綱)》(2010)、曹定雲《論殷周時代“司”、“后”二字形義及其區分——兼論“司母戊鼎”不可改名為“后母戊鼎”》(2012)、葛英會《商代大鼎 的「司」 、「后」之争》(2012);金祥恆《釋〈后〉》(1990)、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1977)。

「𫰶」數見於甲金文,如《集成》9098「乙未,王賞𫰶瓦在寢」、《集成》2425「乙未,王[賜]貝,𫰶[賜]巾」。包括《說「㚸」(提綱)》中提到的「𫰶康」合文,見於《集成》1906。目前此字記爲「㚸」、釋爲{姒}的說法還未得到有效的批判,應該認爲是目前的共識。如严志斌《商金文編》(2016)、謝明文《商代金文研究》(2022)等較新的文字學書籍均已將此鼎記作「㚸(姒)戊鼎」。當然這是新說,在更多明确的支持者出現之前持保留態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本世紀几乎所有文字學論文都主張不讀「后」这件事是客觀事實,而本條目正文的行文給人以「后」說更爲主流、「司」說只是幾個學者一家之言的錯覺。

沒有嚴肅的學術文章總結稱非「后」是學界共識,以上內容有原創研究之嫌。這是我爲何在討論頁指出這一點而非直接修改。但是顯然也沒有嚴肅的學術文章總結稱「后」是學界共識。編輯記録顯示一些人主張宜沿「司」名,而另一些人將條目名改爲「后」。這顯示條目名應作何者存在爭議。不進行討論而改回原名可能有編輯戰嫌疑。我剛開始使用維基百科,不知到這種情况應如何處理;但我認爲這一條目使用何名、如何行文有進行討論的意義。

𠭞留言2025年6月17日 (二) 09:58 (UTC)回复

我觉得这没有定论,可以馆藏地的命名为准。若有人感兴趣可以扩充文中“争议”的介绍--Sohardtohavename留言2025年6月22日 (日) 07:1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