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南京事件 (1927年)
添加话题外观
MoAiSang在话题“POV 来源地域单一”中的最新留言:2个月前
![]() |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POV 来源地域单一
[编辑]如题。唯一不同地域来源的美国费正清的来源仅一笔带过。--Lvhis(留言) 2017年11月22日 (三) 02:29 (UTC)
- 參考文獻並非單一,請查明。219.85.1.163(留言) 2017年12月4日 (一) 04:20 (UTC)
- 你加回去的无来源的评论性内容,系OR、违反维基方针,已被删除,勿再加回。谢谢。 --Lvhis(留言) 2017年12月6日 (三) 19:18 (UTC)
- 关于提升本条目中立性与资料多元性的建议
- 各位好,
- 本词条所涉及的事件为民国期间发生的一起具有高度争议性的外交及军事事件,涉及中外多方势力,相关史料来源广泛,观点分歧明显。为进一步提升条目的中立性、准确性与可验证性,建议在内容整理与资料引用方面参考以下几点:
- 条目应尽可能采用中性、客观、无立场导向的语言进行表述,避免使用未经证实或带有倾向性的词语,特别是在事件定性与因果推断方面应保持审慎态度,并依据权威来源准确描述。
- 为符合维基百科中立观点与可验证性原则,建议参考并补充如下来源维度,以呈现多元视角与历史复杂性:
- 中国方面:
- * 武汉国民政府以及南京北伐军就事件的记录、声明、处理措施与国内媒体报导;
- * 北洋政府军或地方势力对事件的回应与角色;
- * 中共相关的档案资料与说法;
- * 学术界对“民族主义运动”与“排外背景”的解释及争议。
- 直接相关国家(外交冲突当事国):
- * 英国与美国政府档案、外交公报、国会记录;
- * 使馆人员与军方的资料;
- * 英美媒体报导(如《North China Herald》《The Times》《New York Times》等);
- 其他国家的资料:
- * 如法国、日本、意大利(事件中有人死亡),苏联(被部分方面认为与事件有关)等国家之外交部档案、领事馆记录等等;
- * 各国政府对事件定性与交涉过程的官方记录。
- * 其他在南京或上海设有使馆的国家,其在事件期间的相关资料,均可作为第三方观察者视角的补充。
- 其他材料:
- * 国际联盟文献、外国传教士记录等等;
- * 当代历史学者(中外皆可)对事件因果、动机、责任划分等问题的研究,特别应注意呈现存在争议或未达共识的学术讨论。
- 资料来源建议
- 优先引用学术期刊文章、博士论文、档案出版物、具有审稿机制的历史书籍;
- 使用当时出版的报纸、新闻电报可作为第一手史料,但应注意甄别其立场及可信度;
- 避免单一来源主导叙述,应在存在多个解读的情况下呈现不同意见,并明确注明出处;
- 引用外语文献(如英、日、俄等)时应附原文与译文对照,便于验证与讨论。
- 附注
- 部分资料可能较难获取或语言障碍较大,建议先以备忘形式列出,待条件允许时逐步完善。如各位编者对资料补充、章节组织或表述方式有任何建议,欢迎在此讨论页提出。感谢阅读与参与。--MoAiSang(留言) 2025年5月30日 (五) 17:07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