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1939年但澤危機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但澤危機 | ||||||||
---|---|---|---|---|---|---|---|---|
![]() 在道路上巡邏的兩名但澤自由市警察 | ||||||||
| ||||||||
参战方 | ||||||||
支持: ![]() ![]() |
![]() |
![]() |
但澤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的導火索,從1939年3月開始,直到同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為止。此危機的起因是納粹德國和波蘭第二共和國之間對但澤自由市的爭奪。但澤自從1793年就由德國的前身,即普魯士統治,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署前一直是德國的領土,絕大多數居民都說德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但澤將由新成立的國際聯盟託管,但外交上受到波蘭的管轄。1933年,由希特勒領導的納粹黨取得了德國的領導權,隨後德的外交政策轉為強硬,並要求重新取得但澤的控制權。波蘭拒絕了提議,最終造成危機,並在英國和法國的調解失敗後轉為全面戰爭。
儘管英國和法國報章了波蘭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多位重要的德國官員們,例如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等,仍然認為英法兩國不會介入德國與波蘭的戰爭。但澤危機於1939年9月1日進入頂峰,以德國入侵波蘭收場。英國和法國於兩天後向德國宣戰,象徵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正式爆發。
背景
[编辑]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编辑]1918年1月8日,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原則,其中第13點要求恢復波蘭獨立,並給予波蘭「自由、安全的航海通道」,暗示德國控制的 但澤港以及於維斯瓦河支流流入波羅的海的地方都將會給予波蘭。[1]時任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表示反對,因為是但澤大約90%的人口是德國人。
- ^ Macmillan 2001,第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