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青瓷紙槌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這件南宋龍泉窯所製的青瓷瓶,為宋代粉青釉瓷器中的代表作品之一。瓶身造型挺拔,外觀形似棒槌,因此在清代即被稱為「紙槌瓶」,又作「紙硾瓶」。此件作品通體施以粉青釉,高達30.7公分,為同類型器物中體量較大的製品之一。由於尺寸碩大,胎體厚重,燒造過程中更需克服變形與釉裂等技術挑戰,故顯得格外珍貴。[1]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Mallet-shaped vase in celadon glaze, Longquan ware
年份南宋
尺寸30.7 cm(12.1英寸)
收藏國家/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收藏地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登錄號故瓷008476
網址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造型與釉色特徵

[编辑]

瓶口呈盤形,外緣嵌有一圈銅釦,用以加強保護口沿,並對比襯托瓶身所施的粉青釉色。瓶頸修長,斜肩自然過渡至寬厚碩大的腹部,下承平底,足部為淺圈足。胎體質地堅實,釉層厚潤,整體釉色柔和淡雅,屬龍泉窯最為典型的粉青色系。腹部可見自然形成的淺色開片紋,增添細膩的視覺質感。釉面施及足際,足緣無釉,露出灰白胎色,為龍泉窯器的一貫特徵。[2]

御製詩與乾隆鑑賞

[编辑]

此瓶不僅為技藝之極品,也因為曾為清乾隆皇帝(1735–1796)收藏而更具歷史價值。瓶底鐫刻有乾隆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所題御製詩〈詠官窯紙硾瓶〉,詩文如下:

「邵局由來勝處州,官窯臣庶敢輕留。

即今廟市貨一二,宋制更誰遵守不。

釉色全消火氣鮮,碌青卵白潤成瓀。

若論紙硾傳官式,應與澄心時並傳。」

詩後署「乾隆己亥孟春御題」,並加蓋「會心不遠」與「德充符」兩枚御用印。從詩句內容可見,乾隆不僅熟悉該器的產地「邵局」(即浙江龍泉),亦對其釉色質感、宋代官窯制度與造型傳統頗有理解,並主動延伸至歷史文化的脈絡中加以詮釋。[1][2]

形制流變與命名沿革

[编辑]

根據陶瓷史學者謝明良教授的研究,盤口長頸瓶為宋代流行於定窯汝窯的一種官樣器式,其器足從北宋的平底無足演變至南宋時期的圈足設計,顯示出結構功能與審美意識的變化。乾隆皇帝在御詩中明確提及「紙硾傳官式」,不僅認定此器為宋代官樣製品的傳承,也證實「紙槌瓶」的名稱在十八世紀已然通行,並與歷史意識相連結。[2]

文化與藝術價值

[编辑]

紙槌瓶作為龍泉青瓷的重要器型,不僅技術要求高,且呈現出宋代審美中對對稱、素雅與光潤質感的高度追求。其造型挺拔、釉色溫潤,融合了實用功能與儒雅氣質。乾隆時期的收藏與詩題,為其增添皇家鑑賞的高度與詩意,也使這件器物從單純的青瓷製品,提升為歷史、文化與審美融合的珍貴文物。作為南宋與清代之間的跨時代對話,這件紙槌瓶無疑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中的重要見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王亮鈞. 南宋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故宮文物月刊. 2024, (500): 81. 
  2. ^ 2.0 2.1 2.2 龍泉窯 青瓷紙槌瓶. [2025-05-05]. 

參見

[编辑]

龍泉窯

國立故宮博物院古物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