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青瓷橢圓小洗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這件橢圓形的瓷杯,呈扁平小洗式樣,器形優美,胎體薄輕,握持時顯得輕巧靈動。[1]杯身為淺弧形斜壁,外底中央微凹,底面留有三枚細小的支釘痕跡,是窯燒過程中使用支撐工具所遺留下的痕跡。整體滿施釉層,釉色為天藍色,色澤溫潤柔雅,釉面遍佈細緻的淺黃色開片,呈現自然細密的裂紋美感。由於釉層較薄,在光線折射與胎土映襯下,釉色中隱約透出淡粉色調,增添柔和氣息。[2]
汝窯 青瓷橢圓小洗 | |
---|---|
Oval dish with light bluish-green glaze, Ru ware | |
![]() | |
年份 | 北宋 |
尺寸 | 2.8 cm × 9.7 cm × 14.2 cm(1.1英寸 × 3.8英寸 × 5.6英寸) |
收藏國家/地區 | ![]() |
收藏地 |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
登錄號 | 故瓷017849 |
網址 |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
器內模印紋飾
[编辑]器內底下方,在透明釉層下可見模印的圖案,顯現為一對圓胖身形、尖尾、四目對視的魚形生物,形似魚又具龍紋特徵,民間稱之為「魚龍對視紋」或「大目魚紋」。這種紋飾在汝窯器中並不罕見,類似紋樣亦見於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所出土的小型洗器,以及英國大英博物館藏的大衛德舊藏橢圓杯中,皆顯示此紋有穩定的窯口風格與模印母模系統,具有明確的汝窯風格特徵。[2]
胎土與燒製工藝
[编辑]觀察其支釘處及釉層縮釉的裸露區域,顯示器物胎土為深灰色至淺灰色,略帶米黃或紅褐色雜質。過往學界常以「香灰色胎」作為辨識汝窯的標準依據,但近年自清涼寺窯址出土的標本顯示,汝窯實際出現多樣化胎土顏色,包含深灰、米黃,甚至磚紅色胎,此發現大大拓寬了對汝窯器物辨識與分期的認知,也讓我們得以重新評估過去過於簡化的分類方式。
用途與命名的誤區
[编辑]關於這類橢圓形小洗的實際用途,學界長期受清代宮廷命名系統影響。清乾隆皇帝將此類器物歸入「筆洗」類文房用具之中,使得它們在宋代時期原始的功能逐漸被忽略。陶瓷史學者謝明良指出,這類器形其實源自中亞與西亞草原民族常用的金銀器與玉器酒杯造型,與中國傳統文房器物系統並無直接關聯。
草原文化的影響與傳播
[编辑]從器形與模仿材質的角度來看,這種橢圓杯的造型深受粟特人與伊斯蘭草原文化的影響。在中亞與西亞的壁畫與考古出土物中,橢圓形的金銀器與玉杯常被用於飲酒場合。宋代時期中國北方與草原文化的頻繁交流,使得這種異域風格被融入陶瓷設計之中,進一步融合成為汝窯瓷器中的一種新興樣式。國立故宮博物院藏伊斯蘭玉杯如故玉編號1383與2773等器物,即可見十五至十八世紀期間,橢圓杯在伊斯蘭世界仍廣泛使用,反映其形式長期存在且跨文化的特性。
文化價值
[编辑]此件橢圓杯不僅工藝高超、胎釉精美,其造型與紋飾也蘊含豐富的跨文化意涵。作為汝窯器中的特殊代表,它不僅體現宋代宮廷美學與高階瓷器的藝術表現,也反映中國與西亞草原文化之間的深層交流。無論作為美術館藏品還是學術研究對象,此器皆具有高度藝術價值與文化史意義,是理解宋代對外文化互動與美學融合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