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解離性漫遊症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1月12日由Talimu0518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解離性漫遊症(英語:Dissociative Fugue),舊稱心因性神遊症[1],是一種罕見的精神現象,其特徵為伴隨意外的徘徊或旅行的個人身份可逆性遺忘。這種狀態有時可能伴隨新身份的建立,並導致患者無法回憶發作前的個人資訊[2]。解離性漫遊症屬於一種精神與行為障礙[3],可進一步分類至解離性疾患、轉換疾患[1][3],以及軀體症狀疾患範疇。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TR),解離性漫遊症被視為解離性失憶症的表現之一。
在患者從漫遊狀態中恢復後,其先前記憶通常可完整復原,且一般不需要額外治療。然而,若解離症發作與精神藥物使用、身體創傷、一般醫療狀況、解離性身份疾患、譫妄或癡呆等因素有關,則不應將其歸類為精神疾患[4]。
解離性漫遊症通常由長期累積的創傷事件所誘發,且最常見於經歷性虐待的兒童受害者。這些受害者往往學會將虐待的記憶分離(即解離性失憶症),以應對其心理壓力。
症狀
[编辑]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的臨床症狀可能包括輕度混亂,在解離性漫遊症狀態結束後,患者常伴隨憂鬱、悲傷、羞恥感及心理上的不適。此外,部分患者在恢復後可能表現出強烈的憤怒情緒[5]。
解離性身份障礙症的特徵為患者失去自我身份的認知,或被附身經歷及反覆失憶發作。可能身份片段化,隨著文化或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導致對個人身份的嚴重混淆[6]。
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
[编辑]在進行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的診斷之前,需先確認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或解離性身分障礙症(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的存在[7]分離性失憶症、分離性身分障礙症與分離性漫遊症的核心區別在於,患有解離性漫遊症的個體會進行旅行或徘徊,而這種行為通常與由失憶症引發的身份迷失或對環境的物理認知混淆有關[8]。
解離性漫遊症的診斷有時直到患者恢復至漫遊前的身份時才得以確定。此時,患者可能因身處陌生環境而感到強烈不適,並意識到自身有「時間遺失」的現象。在回顧病史的過程中,醫師需收集患者離開原居地的背景、旅行過程以及在外建立替代生活的相關資訊,藉此追溯診斷[9]。
解離性失憶症(functional amnesia)可能具情境特異性,其特徵與廣泛性的創傷或一般暴力經歷所引發的遺忘有所不同。患者可能因特定創傷情境而遭受嚴重的記憶喪失,例如參與或經歷暴力犯罪(如殺人、強姦、酷刑)、戰鬥創傷、企圖自殺、車禍或天災等[10][11]。在某些不尋常的案例中,若患者出於法律或經濟因素而具有動機假裝記憶缺失,對這些心因性神遊症(psychogenic amnesia)病例的解釋需特別謹慎[10]。儘管部分案例可能受到此類解釋,但大多數研究認為真實的心因性遺忘症案例並不少見。
整體性失憶症(global amnesia)與情境特異性失憶症(situation-specific amnesia)通常與器質性失憶症候群(organic amnesia syndromes)有本質區別。器質性失憶症患者通常能保留對新記憶和經驗的儲存能力。相較之下,心因性神遊症的記憶缺失往往微妙但可能具有劇烈情緒影響。在幫助患者恢復身份與過去經歷的過程中,通常需結合多方協力。有時,特定的線索能促使患者自發恢復記憶,從而改善其對身份和歷史的認知。
- 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解離性失憶患者可能表現出失自我感與自我催眠傾向,其失憶通常較穩定。解離性身份障礙患者的失憶則伴隨日常事件遺忘、身份混亂,以及記憶片段化。
- 創傷後壓力症(PTSD)PTSD患者可能無法記憶創傷事件的部分或全部內容。若失憶延伸超過創傷時點,需考慮解離性失憶的共病診斷。
- 認知障礙症(Cognitive Disorders)解離性失憶集中於個人訊息的遺忘,智力與認知功能保持完整。認知障礙症則伴隨語言、注意力與行為等多方面障礙。
- 物質引發障礙(Substance-Induced Disorders)酒精或藥物中毒可能引起失憶(如黑矇現象),但通常局限於中毒期間。長期物質使用可能導致認知障礙,與解離性失憶不同。
- 創傷性腦損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TBI引起的失憶伴隨其他神經症狀(如意識喪失、視野缺損),而解離性失憶無此特徵。
- 癲癇(Epilepsy)癲癇患者在發作期間可能出現短暫失憶,通常與腦電波異常相關。解離性失憶的行為有目的性且持續時間較長,兩者可通過腦電圖區分。
- 人為障礙(Factitious Disorder)與詐病(Malingering)人為障礙與詐病患者可能模仿失憶症狀,且失憶通常與急性壓力情境相關。真正失憶患者無欺瞞意圖,且症狀與創傷事件一致。
- 正常記憶變化與年齡相關記憶減退正常記憶減退不具壓力相關性,且不具有解離性失憶的廣泛性或特異性。
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的成因與解離性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DSM-5-TR 診斷代碼 300.12)密切相關,後者包括多種類型的亞型,例如選擇性失憶症(selective amnesia)、廣泛性失憶症(generalized Amnesia)、持續性失憶症(continuous amnesia)及系統性失憶症(systematized Amnesia)[12][13]。
與逆行性失憶症(retrograde amnesia)不同,解離性遺忘症並非由物質使用(如濫用藥物或藥物治療,DSM-IV 診斷代碼 291.1 和 292.83)或神經系統疾病、一般醫學狀況(如頭部外傷引發的遺忘症,DSM-IV 診斷代碼 294.0)所導致[14]。相反,解離性遺忘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心理學過程[15]。
值得注意的是,解離症(fugue state)與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在語義上存在微妙差異,前者更強調患者的「行為活動」,如移動或旅行的成分[16]。本文將「漫遊狀態」與「解離性漫遊」視為密切相關的現象,即患者在經歷解離性漫遊症時,便進入神遊狀態。
以下資料來源:DSM-5-TR
根據 DSM-5-TR【1】,解離性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被定義為:
診斷準則 300.12(F44.0)
[编辑]A.無法回憶起重要自身曾發生過,通常是創傷或壓力的事件,這與一般的遺忘不同。註解離性失憶症患者對於一個特定事件或些事情往往部分或選擇性失憶:或廣泛性地對自己的身份和生活中曾發生過的事失去記憶。
B.症狀引起臨床上顯著苦惱或社交、職業或其他重要領域功能減損。
C.此困擾無法歸因於某物質的生理效應(如:酒精或其他藥物濫用、醫藥),或神經系統或另一身體病況所致(如:局部複雜癲癇、短暫性失憶、封閉的頭部受傷的後遺症/外傷性腦傷或其他神經系統疾病)。
D.此困擾無法以解離性身份障礙、創傷後壓力症、急性壓力障礙症、身體症狀障礙症、認知障 礙症或輕型認知障礙症做更好的解釋。
《默克診療手冊》(英語:Merc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定義解離性漫遊症:一次或多次的失憶發生於突然、意外且有目的的離家旅行期間;無法回憶部分或全部過去,或失去個人身份,甚至形成新的身份[17]。
- 常見類型: 局部性失憶(localized amnesia):無法回憶特定時間段的事件,範圍可能涵蓋數月或數年(如兒童虐待)。 選擇性失憶(selective amnesia):僅能回憶部分事件,部分患者同時具有局部與選擇性失憶。 廣泛性失憶(generalized amnesia):對生命史全面記憶喪失,可能伴隨身份迷失、知識與技能遺忘,多見於極端壓力個體(如退伍軍人、虐待受害者)。
- 特殊類型系統性失憶(systematized amnesia):針對特定類別記憶的遺忘,如家庭或童年虐待經歷。連續性失憶(continuous amnesia):無法記憶新發生的事件,呈持續性缺失。
- 患者特徵:多數患者對記憶問題缺乏自覺,或淡化其重要性。描述症狀時常感不適,需仔細評估與診斷。此病症類型多樣,需針對失憶形式採取個別化治療策略。
- 關係與創傷:解離性失憶患者通常在建立與維持滿足的人際關係方面存在長期困難。常見有創傷經歷、童年受虐史或受害者化的背景。
- 解離性再現部分患者報告創傷事件的行為再經驗(解離性再現)。
- 自傷與高風險行為:許多患者具有自殘、企圖自殺或參與高風險行為的歷史。
共病(Comorbidity)
[编辑]- 情緒障礙解離性失憶緩解後,可能伴隨憂鬱、羞恥、罪惡感、自殺或攻擊性行為。常見診斷包括重度憂鬱症、持續性憂鬱症及適應障礙。
- 創傷後壓力症(PTSD)多數患者在記憶恢復時發展出PTSD,尤其是先前被遺忘的創傷性事件浮現時。
- 身體症狀障礙(Somatic Symptom Disorder)與轉化症(Conversion Disorder) 許多解離性失憶患者符合這些診斷準則。
- 人格障礙(Personality Disorders)特別是依賴型、畏避型與邊緣型人格特徵在解離性失憶患者中常見。
盛行率(Prevalence)
[编辑]美國成人的解離性失憶症12個月1.8%,男1.0%,女2.6%
病程(Course)
[编辑]- 廣泛性失憶:發病通常急性,常在壓力事件後迅速發作。局部性與選擇性失憶,發病特徵不明顯,發病可能延遲數小時至數天甚至更久。
- 多次發作與病程:患者可能經歷多次解離性失憶發作。失憶持續時間從數分鐘至數年不等。部分患者可能在數年後逐漸回憶起失憶期間的記憶。
- 年齡影響:解離能力可能隨年齡增長而減弱。失憶恢復後,患者可能出現顯著苦惱、自殺行為及創傷後壓力症(PTSD)症狀。
- 兒童與青少年的挑戰:兒童的失憶評估難度高,診斷須結合老師、治療師、個案管理師以提升準確性。
風險與預後因子(Development and Coures)
[编辑]- 環境因子:解離性失憶常與單一或反覆創傷經驗相關(如戰爭、童年虐待、自然災害、種族屠殺)。高風險事件包括童年期的身體或性虐待、人際暴力,以及創傷的頻率與嚴重程度增加。
- 基因與生理因子:臨床與非臨床研究均顯示基因與環境因子具顯著影響。
- 病程修飾因子:解離性神遊症患者的記憶喪失較為頑固。PTSD症狀可能降低局部性、選擇性或系統性失憶,記憶恢復常伴隨創傷再現。
- 文化相關診斷議題:在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解離性失憶常伴隨非癲癇性發作或功能性神經學症狀。
- 自殺風險:解離性失憶症患者,當記憶恢復時,創傷回憶可能顯著增加自殺風險。
案例
[编辑]- 雪莉·阿德爾·梅森(Shirley Ardell Mason,1923-1998),也被稱為“西比爾”,會消失然後重新出現,並且不記得這段時間發生的事情。她回憶起“在這裡,然後又不在這裡”,並且沒有自己的身份。她的精神科醫生科妮莉亞威爾伯聲稱她也患有解離性身分障礙。威爾伯的 DID 診斷受到與威爾伯同時代的赫伯特·斯皮格爾 (Herbert Spiegel) 的質疑。
- 《塔科馬新聞論壇報》記者喬迪·羅伯茨 (Jody Roberts)於 1985 年失踪,12 年後才在阿拉斯加錫特卡被發現,化名“簡·迪·威廉姆斯”(Jane Dee Williams)。雖然最初有人懷疑她是假裝失憶,但一些專家逐漸相信她確實經歷了長期的漫遊狀態。[18]
- 大衛·菲茨帕特里克 (David Fitzpatrick) 患有解離性漫遊障礙,他在英國的Five電視連續劇《非凡人物》中得到了介紹。 2005 年 12 月 4 日,他進入了漫遊狀態,當他出現在紀錄片系列的劇集中時,他正在努力恢復一生的記憶。[19]
- 漢娜·厄普 (Hannah Upp) 是一名來自俄勒岡州塞勒姆的教師,[20]2008 年 8 月從紐約家中失踪, 20 天後在紐約港獲救,之後被診斷為解離性神遊[21] 。當時的新聞報導主要集中在她被發現後拒絕與偵探交談[20],以及有人看到她失踪時在蘋果商店檢查電子郵件。[22] [23][24]此報導引發了對解離狀況的「譴責與抹黑」[21]態度的批評。 2013 年 9 月 3 日,她再次陷入神遊,從馬裡蘭州肯辛頓Crossway 社區蒙特梭利教師助理的新工作中消失了[25] 。兩天后,2013 年 9 月 5 日,她在馬裡蘭州惠頓被發現,安然無恙[26]。 2017 年 9 月 14 日,她再次失蹤,最後一次被發現是在當月颶風瑪麗亞到來之前,她在聖托馬斯藍寶石海灘附近的家中。 [27]她的母親和一群朋友在維京群島及週邊地區尋找她;[28]截至 2025 年,她仍失蹤[29]。
- 傑夫·英格拉姆 (Jeff Ingram) 2006 年出現在丹佛,但不記得自己的名字或來自哪裡。在他出現在國家電視台後,為了尋求幫助表明自己的身份,他的未婚妻打電話給丹佛警方確認了他的身份。該事件被診斷為解離性神遊。截至2012年12月,英格拉姆已經歷3次失憶事件:1994年、2006年及2007年。
- 道格布魯斯在地鐵上“甦醒”,聲稱不記得自己的名字、來自哪裡,也不記得任何身份證明文件。
- Bruneri-Canella 案(據稱一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踪的男子再次出現)。
- 阿加莎·克里斯蒂(可能)[30]。在經歷了一連串創傷和壓力事件後,克里斯蒂於 1926 年失踪,並在一家溫泉酒店被發現,當時她以另一個名字登記入住。當她被發現時,她聲稱患有失憶症。歷史學家露西‧沃斯利 (Lucy Worsley)認為[31]克里斯蒂的行為可以用克里斯蒂經歷過神遊狀態來解釋。
- 莉齊·博登(Lizzie Borden),她可能在漫遊狀態下謀殺了她的父親和繼母。
虛構案例
[编辑]- 德克薩斯州巴黎,維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執導的電影,主角(哈利戴恩斯坦通 Harry Dean Stanton 飾)描繪並必須應對這種混亂。
- 在特里吉列姆的電影《漁王》中,主角(羅賓威廉斯飾)為了應對在親眼目睹的一場兇殺案中失去妻子的痛苦,描繪了這種精神障礙。
- 大衛林區 (David Lynch)拍攝的一部探索這種疾病的電影失落的高速公路(Lost Highway )。
- 《貝蒂護士》 ,尼爾拉布特執導的電影,主角(蕾妮齊薇格)描繪了這種疾病,以應對因親眼目睹的兇殺案而失去丈夫的情況。
- K-Pax是伊恩索夫特利 Iain Softley執導的電影,主角(凱文史貝西 飾)被懷疑患有某種因兇殺案中失去家人而引發的疾病。
- 「下一位醫生」是《神秘博士》的一集,其中博士(大衛·田納特飾)遇到了傑克遜·雷克(大衛·莫里西飾),一個描繪這種疾病的角色,他相信自己就是博士。
- 《富蘭克林》是一部由傑拉德·麥克莫羅編劇和導演的電影,其中兩位配角瑞恩·菲利普和山姆·賴利表現出這種疾病的特徵,以應對來自戰鬥壓力反應與家庭喪親之痛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 《Man Down 》是迪托·蒙蒂爾 Dito Montiel執導的電影,主角希亞拉博夫展示了這種疾病的特徵,以應對來自戰鬥應激反應和喪親之痛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 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小說《赤裸的太陽》講述了漫遊狀態下發生的一起謀殺案。
- 在電視劇《絕命毒師》中,主角沃爾特懷特在第二季第 3 集“被死蜂咬傷”中假裝進入漫遊狀態,作為他被圖科薩拉曼卡綁架的不在場證據。
參見
[编辑]心理學入口網站
- 人格解體疾患(DSM-IV 解離性疾患300.6)
- 旅行狂,一種類似的歷史診斷,涉及強烈的漫步或旅行慾望
- DSM-IV 結構化臨床訪談
參考
[编辑]- ^ 1.0 1.1 解離賦格曲(以前稱為心因賦格曲).
- ^ 戈爾茨坦,E.布魯斯(2019). 認知心理學:連結思想、研究與日常經驗(5E 版). ISBN 978-1-337-40827-1.
- ^ 3.0 3.1 博士;賽多利斯,諾曼;亨德森,AS;斯特羅茨卡,H.;利波夫斯基,Z.;沉宇存;徐友新;斯特倫格倫,E.;格拉策爾,J.; Kühne,G.-E;米塞斯,R.;索爾達托斯,CR;拉,CB;吉爾,R。傑格德,R.;麥芽,美國;納德扎羅夫,RA;斯穆列維奇,AB;哈格伯格,B.;佩里斯,C.;沙爾菲特,C.;克萊爾,A.;庫珀,JE;科貝特,JA;格里菲斯·愛德華茲,J.;格爾德,M.;戈德堡,D.;戈索普,M.;格雷厄姆,P.;肯德爾,RE;馬克斯,I。拉塞爾,G.;拉特,M.;謝潑德,M.;韋斯特,DJ;翼,J.;翼,L.;內基,JS;本森,F.;坎特韋爾,D.;古澤,S.;赫爾澤,J.;霍爾茲曼,P.;克萊曼,A.;庫普弗,DJ;梅齊奇,J.;史皮策,R.; Lokar, J. “精神和行為障礙的 ICD-10 分類臨床描述和診斷指南”(PDF).
- ^ 美國精神醫學會(2013).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華盛頓特區:美國精神病學協會. ISBN 9780890425541.
- ^ 默克手冊.
- ^ 什麼是解離賦格?網路醫學博士. [2019 年 11 月 8 日].
- ^ 解離賦格:它是什麼、原因、症狀和治療. 克利夫蘭診所. [2023 年 11 月 7 日].
- ^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美國精神醫學會. 2013. ISBN 978-0-89042-555-8.
- ^ 解離賦格.
- ^ 10.0 10.1 醫學博士科佩爾曼 (2002-10-01). 記憶障礙. 腦: 2152–2190.
- ^ 阿里戈,讓·瑪麗亞;凱西·佩茲德克(1997 年 10 月). 「心因性失憶症研究的教訓」. 心理科學的當前方向: 148-152.
- ^ 解離性遺忘症,DSM-IV 代碼 300.12.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 [2011-11-28].
- ^ Dissociative Amnesia, DSM-IV Code 300.12 ( PsychNet-UK.com ).
- ^ Complete List of DSM-IV Codes. PsychNet-UK.com . [2011年1月6日].
- ^ 解離的背景. 波特蓋特解離與創傷中心. [2011 年 11 月 28 日].
- ^ 心理學中的失憶症概念. [2023 年 2 月 21 日].
- ^ 《默克手冊1999》第 15 節(精神疾病)第 188 章(解離症). 维基百科.
- ^ 專家稱羅伯茨可能確實患有健忘症. 朱諾帝國. 1997-07-17 [2011 年 11 月 28 日].
- ^ 表演. five.
- ^ 20.0 20.1 更新:失蹤的俄勒岡州老師從長島海峽獲救. 美聯社. 2008-09-16.
- ^ 21.0 21.1 雷切爾·阿維夫 (2018-03-26). 一個年輕女子如何失去自己的身份. 紐約客.ISSN0028-79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年 3 月 30 日).
- ^ 漢娜·厄普更新了她的狀態,但幾乎不記得. 哥譚主義者.
- ^ 馬克思,麗貝卡·弗林特;維泰尼斯‧迪茲烏利斯 (Didziulis) (2009-02-27). 生命,被中斷. 紐約時報. ISSN 0362-4331 [2021-1-19].
- ^ 在蘋果商店發現失蹤的紐約市學校老師. 福克斯新聞. 2008-09-09 [2018-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2).
- ^ 米米卡,米拉(2013-09-05). 患有罕見失憶症的馬裡蘭州婦女. NBC4 華盛頓. [2013-11-16].
- ^ 肯辛頓的漢娜·厄普 (Hannah Upp) 在馬裡蘭州惠頓發現. wusa9.com. 2013-09-05 [2013-11-16].
- ^ 社區要求協助尋找失蹤的教師 Hannah Upp. 維京群島每日新聞. 2017-09-19.
- ^ 卡爾森,蘇珊娜. 漢娜‧厄普的母親尋求幫助尋找她失蹤的女兒. 維京群島每日新聞. [2018-03-30].
- ^ 漢娜·厄普出了什麼事?年輕女子失蹤之謎仍在繼續.
- ^ 對於失憶的男人來說,愛情會重演. 美國國家公共電台. 2012-12-13 [2013-11-16].
- ^ 阿嘉莎·克莉絲蒂:露西·沃斯利談神秘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