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磁吸效應 (臺灣經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臺灣,磁吸效應通常特指中國市場吸引臺灣的產業與人才,導致臺灣經濟出現負面影響的現象。學者們同意磁吸效應會對臺灣的產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但針對磁吸效應的理由與解決方案則不一致,且會按照發表時間而有所不同。學者們針對磁吸效應歸納的主要成因,為中國與臺灣的經濟環境與政策,以及兩者的差距。解決方法則從早期的開放市場,變成政府介入與保護。除此之外,磁吸效應偶爾也指臺灣大都市吸引其他地區居民,導致其他地區陷入邊緣化的情況。

定義

[编辑]

2003年,時任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曾針對「磁吸效應」表示:「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及可觀的市場潛力,讓很多跨國企業對大陸市場有很大的憧憬,因此紛紛前往大陸『卡位』;再加上大陸產品製造能力快速提升,以大陸作為生產據點前往投資設廠的跨國企業也愈來愈多,這就是所謂『磁吸效應』。」蔡英文認為,磁吸效應對臺灣除了機會外,也可能有存在風險。[1]盛盈仙則認為中國市場力量巨大,會把全世界的資金及人才,如同磁鐵般吸到中國市場內。[1]李茂松則把「磁吸效應」描述為外人直接投資(FDI)的消長,並將其定義為「一國FDI的增加必定是來自他國FDI的減少」的想法。[2]2023年,海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許世宗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崛起,吸引臺灣與其他世界經濟大國的人才與資金,是為磁吸效應。[3]

成因

[编辑]

2003年,李茂松分析FDI的流向後,指出東南亞與中國並沒有出現資金排擠效果。中國對東南亞的磁吸效應並不存在。外資在東南亞投資減弱而中國增強,是兩者投資環境的優劣與消長結果。[4]2011年,辛炳隆以台商台幹赴中創業與就業為實例,認為中國對臺灣的磁吸效應日益嚴重;相較之下,臺灣政府對中國專業人士的限制多,造成兩岸人才的單向移動,形成資訊與人才交流上的不對等。[5]李政德在2015年認為,如果臺灣經濟自由化程度不如中國,那規模更大的中國磁吸臺灣,實屬必然現象。[6]盛盈仙在2014年,發現中國的進出口額,皆壓倒性高出台灣許多,導致兩岸經濟力分配發展不均。盛盈仙認為臺灣與中國的的國力、資源與經濟上分佈不平均,使臺灣無法違逆磁吸效應。[7]

2017年,陳子昂把海峽論壇描述為中國政府的懷柔政策,是中國對臺的「磁吸政策工具」。[8]曾志超在2018年指出,臺灣的人才流動較為自由,國民經常赴外國工作,尤其是專業人才選擇更多。他進一步指出,臺灣的產業轉型不順利、導致平均薪資無法成長、發展舞台也較為受限,導致臺灣人才流失嚴重。並認為認為中國的惠臺31項措施會加大磁吸效應。[9][10]2022年,柳金財認為海峽論壇導致磁吸效應外,還讓臺灣社會走向分裂;並認為民進黨政府對海峽論壇的敵視性態度,加強了這方面的傾向。[11]2022年,陸委會委託學界研究中國的磁吸效應、與其單邊政策的影響。報告指出2018年實行的對臺31項措施,為中國各地政府嘗試磁吸臺灣企業,以透過臺商影響臺灣社會的措施。並稱其為「融臺政策」。[12]2023年,高長指出習近平治理下的中國,以「普惠融合」為對臺主要經貿政策。其政策特別著重於「磁吸臺灣資源到大陸」。[13]許世宗則指出,中國共產黨試圖透過各種管道交流與交流互惠政策,形塑自身對臺平民的印象,以讓臺灣民眾認同中國經濟與己休戚相關。[14]

效果

[编辑]

2009年,黃政傑對政府承認中國學歷提出擔憂,認為承認中國學歷會導致更多臺灣學生赴中國就學,加快中國對臺磁吸效應。[15]辛炳隆在2011年指出,磁吸效應會削弱台灣產業競爭力、影響臺灣的產業發展與就業市場。[5]多數學者也警告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會提高總體經濟的風險。[1]李政德則在2015年指出,磁吸效應一旦發生導致產業鏈外移,就可能產生產業空洞化[6]2022年,陸委會的研究發現,中國的融臺政策所引發的磁吸效果有限:臺商聚落沒有大幅改變、臺灣電子業對中國研發也興趣缺缺。美中貿易戰促使臺商離中國,也影響了中國的磁吸效應。但中國竭力挖角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人才與企業的效應需要觀察。[16]2023年,高長也觀察到在中國勞工成本增加、環境要求更嚴苛、以及美中貿易戰的大環境下,普惠融合政策無法挽回赴中投資下跌的趨勢。[17]許世宗則發現中共「以經促統」、「以商圍政」、「以民逼官」的對臺政策與磁吸效應,已經多方面影響到臺灣民眾對中國的看法。許世宗認為,中國的磁吸效果雖未絕對成功,但已鬆動臺灣民心。[18]

解決方法

[编辑]

2003年的李茂松,將磁吸效應描述為「迷思」,認為政府比起磁吸效應,應當先關注,並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19]2011年的辛炳隆針對磁吸效應,則認為要蒐集臺灣人強往中國工作的情形、分析其對其影響,以方便政府決策。同時應當考慮開放中國專業人士來臺工作。[5]2014年的盛盈仙,同意磁吸效應產生過度依賴中國的風險問題。但盛盈仙從過去的研究,認為臺灣應善用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資源、技術與市場規模,提昇自身扈從的價值。[20]2015年,李政德針對潛在的磁吸效應,提出應放寬法規與制度限制、把陸資視為外資等措施,壯大臺灣的市場。[6]

陳子昂在2017年認為,政府應留意海峽論壇對臺灣年輕人產生的磁吸效應、並呼籲改善臺灣投資環境。[21]2023年的陸委會針對中國磁吸效應的研究,建議政府應重視、建置、並蒐集相關中國相關政策,以利評估相關政策。此外,報告也建議要立法保護臺灣的半導體產業、協助臺商的產業移轉、並提醒赴中投資的風險。[22]2023年,許世宗提出要提昇臺灣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改善臺灣的投資環境與產業以給予年輕人前景外,還需要增強宣傳,讓臺灣民眾「認清中共的真面目」。[23]

其他用法

[编辑]

在臺灣,「磁吸效應」主要是描述中國吸引臺灣的產業與人才,但偶爾也會指代其他情境。主要是都會區吸引其他地區的居民遷居,導致其他地區陷入邊緣化的情況。例如彰化縣整體人口自2018年至2021年,人口總數共減少一萬多人。彰化縣民政處長賴致富認為,六都改制導致了大都會產生磁吸效應,並影響該地人口。[24]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呂育誠認為,六都改制產生了磁吸效應。政府應正視磁吸效應導致的城鄉差距、邊緣化縣市民眾就業困難等問題。[25]林士清認為臺灣的行政區域,導致六都的磁吸效應、以及其他縣市邊緣化,並要求臺灣提出一套完整的國土規劃政策。[26]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盛盈仙 2014,第121頁.
  2. ^ 李茂松 2003,第2頁.
  3. ^ 許世宗 2022,第23頁.
  4. ^ 李茂松 2003,第19-21頁.
  5. ^ 5.0 5.1 5.2 辛炳隆 2011,第41頁.
  6. ^ 6.0 6.1 6.2 李政德 2015,第101頁.
  7. ^ 盛盈仙 2014,第122,129頁.
  8. ^ 陳子昂 2017,第13-14頁.
  9. ^ 曾志超 2018b,第5頁.
  10. ^ 曾志超 2018a,第22頁.
  11. ^ 柳金財 2022.
  12. ^ 吳柏寬 2021,第1頁.
  13. ^ 高長 2023,第66頁.
  14. ^ 許世宗 2022,第24-25頁.
  15. ^ 黃政傑 2009,第1,3頁.
  16. ^ 吳柏寬 2021,第4頁.
  17. ^ 高長 2023,第70頁.
  18. ^ 許世宗 2022,第28-33頁.
  19. ^ 李茂松 2003,第2,20,21頁.
  20. ^ 盛盈仙 2014,第129頁.
  21. ^ 陳子昂 2017,第14頁.
  22. ^ 吳柏寬 2021,第6-7頁.
  23. ^ 許世宗 2022,第31-33頁.
  24. ^ 黃千容 2021.
  25. ^ 陳俊華 2020.
  26. ^ 林士清 2015.

參考來源

[编辑]

延伸閱讀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