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白瓷龍口執壺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白瓷龍口執壺 | |
---|---|
Ewer with dragon spout, Ding ware | |
![]() | |
年份 | 北宋 |
尺寸 | 19.7 cm(7.8英寸) |
收藏國家/地區 | ![]() |
收藏地 |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
登錄號 | 故瓷014212 |
網址 |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
這件白瓷執壺出自中國宋代定窯窯系,推測製作於10至11世紀之間,具有典型的北宋白瓷風格與精緻工藝。定窯位於河北省定縣,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燒製白瓷聞名,作品多用於宮廷與佛教場域,兼具實用與禮儀功能。[1]
造型與結構特徵
[编辑]整體器形高雅端正,屬於侈口長頸式樣,壺口微微外張而內斂,上覆一子母口小圓蓋。蓋面貼飾多瓣小花,花芯明顯,中央帶蒂,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蓋緣內設兩榫頭,可與壺口榫孔精準嵌合,使蓋與壺體結合穩固而不易脫落。壺身修長挺拔,自長頸過渡至腹部自然流暢,腹部深刻八道稜痕,使整體形成瓜稜狀器形。這種分瓣式樣常見於宋代瓷器,既具視覺層次,也增添握持時的穩定感。壺底為矮圈足,採立燒方式,足緣及足內無釉,並留有明顯墊沙痕跡,是定窯製品的常見技法。[1]
裝飾工藝與釉色表現
[编辑]壺流呈彎曲狀,自肩部向前斜出,流口精雕一龍首,龍鼻上翹、雙目凝視、口微張、鱗片清晰,神態威嚴而生動,展現宋代細緻寫實的裝飾工藝。壺把設於壺體另一側,為三股直稜式設計,線條挺拔,與壺身交接處另貼有兩顆泥釦,不僅具有裝飾作用,也加強了結構上的視覺穩定感。[2]
此壺施白釉,釉色中泛灰黃,質地溫潤潔淨。整體光澤柔和,器表分布有多道自然開片,形成長直紋理,為宋代瓷器釉面常見的自然變化效果,亦增添古雅氣息與時間感。
比較與藝術系譜
[编辑]在風格與藝術語言上,這件執壺與河北定縣靜志寺與淨眾院真身舍利塔塔基中出土的龍首淨瓶極為接近。特別是在龍首的形態與細節雕刻上,可見其承襲定窯高品質器物的傳統。另外,它也與日本根津美術館所藏的定窯白瓷獅鈕執壺相似,顯示其在宋代甚至對周邊地區的文化輸出中,皆有影響與傳播。[1]
用途與文化象徵
[编辑]推測本件執壺除日常盛水功能外,也可能作為佛教法器使用,配合溫碗一同出現於禮佛儀式中。此類器物在宋代的宮廷與寺院中皆具高度象徵性,象徵潔淨、莊嚴與福德,也體現宋人崇尚簡潔、素雅的審美精神。其所蘊含的禮儀與宗教文化,使它不僅是一件生活器皿,更是一件承載信仰與美學的藝術品。
藝術與歷史價值
[编辑]整體而言,此白瓷執壺不僅造形精巧、工藝精湛,更兼具實用與審美價值,為宋代定窯瓷器中的代表性器物。其融合了工藝技術、宗教功能與文化象徵,是研究宋代陶瓷藝術、社會生活與禮儀文化的重要實物範例,具有高度的歷史與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