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甘饒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甘饒理醫師(Dr George. Grham Cumming)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三任院長。

生平

[编辑]
甘饒理
George Graham-Cumming
性别
出生1906/1/16
蘇格蘭
逝世1998/1/14

甘饒理醫生(Dr. George Graham-Cumming)是英國長老教會派往台灣的醫療傳教士,1906年1月16日出生於蘇格蘭的牧師家庭,與蘭大衛醫生家族淵源深厚。1930年,他抵達台南進行語言學習,隨後於1931年赴福建泉州,擔任惠世醫院的院長。1934年,由於蘭大衛院長因健康因素無法繼續管理彰化基督教醫院,甘饒理被召回台灣接任院長一職。

甘饒理於1936年至1937年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在此期間,他與蘭大衛共同管理醫院,完成了醫院資產轉移至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過程,奠定了醫院未來的發展基礎。他也曾於1935年因為時任台南新樓醫院院長李約翰出國而暫時被調任至新樓醫院擔任代理院長。[1]雖然他的任期較短,但在當時宗教活動受限的背景下,他的貢獻顯得彌足珍貴。[2]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甘饒理曾經在香港被捕,並被關在集中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定居溫哥華,直到1998年1月14日病逝於加拿大溫哥華。在被關在集中營等待被發監作苦工時,有軍官發現他曾經在彰化服務過,就問他「你是蘭醫生(蘭大衛)嗎?」,甘饒理回答「我是甘醫生,但我認識蘭醫生,我也和他共事過。」由於當時的這位軍官是彰化人,也知道彰化醫館,因此暗中幫了他的大忙,使他免於受難。[3]

事蹟

[编辑]

甘饒理醫生積極投入於台灣的醫療與教育事業,大致有下列幾項。

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醫療服務與臺灣的宗教事務

[编辑]

甘饒理於1934年到彰化基督教醫院,1936年接任院長,任期至1937年3月。他協助推動醫院的運營與現代化,並以醫療作為傳道的重要工具。在此期間,他與其他傳教士合作,不僅提供治療,也進行了醫護教育與訓練。例如,從1931起,年台灣邁入了皇民化時期。在1931年上海事變後,由於民族主義與排外思想瀰漫日本全國,基督教亦被視為落後、不愛國的思想。而對當時的教會而言,隨著中國戰局的開打,日本與英美關係日漸惡化;隨後由於日本在1933年退出國際聯盟,對教會的壓迫與控制也更加嚴格。在這樣的政局影響下,至戰爭末期,日人教會在無形中取代外國宣教師的地位。因此在甘饒理醫生任職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期間,日本政府對於外籍宣教師態度是敵視的,並且開始進行壓迫教會的工作。英國長老會因而緊急派遣甘饒理醫生處理經醫院資產移轉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由南部大會管理營運。[4]

教育與培養本地醫療人才

[编辑]

甘饒理與其前輩及同仁一同培訓本地醫師和護士,為台灣的醫療現代化奠定了基礎。這些努力有助於本地醫療人才接棒西方傳教醫師的工作,尤其是二戰後,本地醫師逐漸取代外籍院長的職務。例如,根據當時日本政府設立的《臺灣醫師令》[5]及《醫師法》,正式的醫生需具備完整的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的學歷,即需畢業於帝大醫學部台灣醫學專門學校。而彰化基督教醫院自行培訓的在地醫生,在法律上僅能擔任「醫務助手」。[6]

潘維貞醫生是蘭大衛訓練的本地醫生之一,所以彰化基督教醫院以醫務助手的職位聘任他。甘饒理院長並為潘維貞醫生開立在職證書,說明他自1929年至1937年任職八年期間工作勤奮。[7]

甘饒理醫生的醫療傳教活動反映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方傳教士的努力,將醫療與宗教相結合,深刻影響了當地的公共衛生和基督教的傳播。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朱真一. 戰前來台的歐美醫界人士——中南部教會相關 (PDF). 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 2024, 68 (5): 93-94. 
  2. ^ 彰基文史博物館. cchhmuseum.org. [2025-1-11] (英语). 
  3. ^ 甘饒理老院長訪問記. www.laijohn.com. [2025-1-11]. 
  4. ^ 廖安惠. 兩個太陽底下的台灣教會——日治末期教會面臨的難題. 《台灣教會公報》. 1998年 1月4日, (2392期): p.10-11 [2024/1/12]. 
  5. ^ 「臺灣醫師令」(1916年1月13日),〈府報第925號〉,《臺灣總督府府(官)報》,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號:0071020925a001。 大正5(1916)年1月13日,總督公布律令第1號「臺灣醫師令」、律令第2號「臺灣齒科醫師令」。自此,臺灣與日本內地一樣,普通醫師與齒科醫師分開,兩者有特定的專門法規。
  6. ^ 李為楨. 戰後臺灣醫師資格認定的角力:兼論《醫師法》之修訂 The Controversy for Physicia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in Post-War Taiwan: also on The Revision of "Physicians Act".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2022 [2024/1/12]. 
  7. ^ 屬於臺灣人的文化寶庫|國家文化記憶庫2.0. 甘饒理院長署名發改潘維貞醫生的在職證書|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國家文化記憶庫 2.0. [2025-1-12]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