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链入
- 历史
- 最后
- 删除%5B%5BWP%3ACSD%23O7%7CO7%5D%5D%3A+%E5%BB%A2%E6%A3%84%E8%8D%89%E7%A8%BF
管理员注意!
请对照以下删除理由判断本页是否具备执行快速删除的理据:
G1或empty | 没有实际内容的页面 | G2或test | 测试页面 | G3、r4、attack、van或g6 | 纯粹破坏,包括但不限于明显的恶作剧、错误信息、人身攻击等 | G5或rep | 曾经根据頁面存廢討論、侵權審核或檔案存廢討論結果删除後又重新創建的内容,而有關內容與已刪除版本相同或非常相似,無論標題是否相同。 | G10、author或ad | 原作者清空頁面或提出刪除,且實際貢獻者只有一人 | G11或spam | 明顯的廣告宣傳頁面,或只有相关人物或團體的聯繫方法的页面 | G12或bio | 未列明可靠來源且語調負面的生者傳記 | G13或mt | 翻譯拙劣 | G14或nc | 超過兩周沒有進行任何翻譯的非現代標準漢語页面 | G15、orphan、r1或o2 | 孤立页面,比如没有主页面的讨论页、指向空页面的重定向等 | G16或temp | 頁面與介紹相同事物的原頁面同樣侵权 | G17、wrongdab或wd | 位於不恰當的命名空間的消歧義頁面 | G18或a5 | 與現有頁面或其歷史版本重複的頁面 | A1、context或g4 | 内容空泛 | A2或text | 內容只包括外部链接、参见、图书参考、分类、模板、跨语言链接的条目(消歧義頁、重定向、軟重定向除外) | A3或g7 | 複製自其他中文维基项目,或是與其他中文维基项目內容相同的文章 | A6或foreign | 复制自其他维基百科语言版本,且完全没有翻译 | A7 | 因收錄標準問題被刪除而又被重建的條目 | R2、interwk或g9 | 跨命名空间的重定向 | R3或wr | 格式錯誤,或明显笔误的重定向 | R5或br | 指向本身或循环的重定向 | R6 | 移動檔案而產生的重定向,且頁面標題不符合檔案名稱指引 | R7 | 導向目標明顯未介紹名稱所指事物,或名稱涵蓋的主題明顯比導向目標更廣泛的重定向 | R8、dabr或dr | 帶有「(消歧義)」字樣的重定向 | F1、i1或reppic | 重复的檔案(完全相同或缩小),而且不再被條目使用 | F3 | 所有在提報後超過5天仍來源不明的檔案 | F4 | 所有在提報後超過5天仍未知版權或版權無法被查證的檔案 | F5、i5或betterpic | 被高解析度或SVG檔案取代的圖片 | F6、i6或ui | 沒有被條目使用的非自由版权檔案会在提交5日后刪除 | F7、i7或nowcommons | 与維基共享資源檔案重复的檔案 | F8 | 明顯侵權之檔案會在提報5日後刪除 | F9 | 沒有填寫任何合理使用依據的非自由版權檔案會在提交5日後刪除 | F10 | 可被替代的非自由版权文件會在提交5日後刪除 | O1、aup或o6 | 用户请求删除自己的用户页或其子页面 | O3或ip | 已超過一個月未有編輯動作的IP用户的用户讨论页,且已完成存檔 | O4、o5或uc | 空分类 | O7 | 廢棄草稿 |
本页可能符合快速删除的標準而需删除,理由:
請勿移除本模板。如有異議,請在本模板下方加入{{Hang on|理由}} ,並儘快到讨论页闡明理據。
其他編者若認為本頁明顯不符合快速删除的标准,或者您已修正存在的問題,可去除此模板。
|
民权是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它超越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而是一整套宣传自由、民主、平等、权利和宪政的理论。[1]
一开始是指与“君权”相对的概念。梁启超提出“民权”理念,一开始并非反抗专制,而是为了限制君权、体察下情。他认为西方民主政治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主张实行西式的议会民主政治。事实上,梁启超的这一思想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见解,也是戊戌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共同的见解。《时务报》总经理汪康年、戊戌时期的思想家何启、胡礼垣都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们看来,只有“张民权”,才能改变“君民隔绝”的现状。梁启超的思想是建立在“复古意、采西法”之上的。梁启超在谈及《孟子》的“保民”思想时说道:《孟子》言:‘民为贵’,民事不可缓。此全书所言仁政,所言王政,所言不忍人之政,皆以为民也。泰西诸国今日之政,殆庶近之。惜吾中国《孟子》之学之绝久也,明此义以读《孟子》,皆迎刃而解。”当时梁启超对“西学”研究并不透彻,但对“中学”涵养丰富,他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公羊学”基础之上。戊戌政变之后,梁启超流亡日本,通过大量了解西方民主理论,完善了他的民权思想,从原来的“收君权”变成彻底的批判专制制度,其理论话语体系也由儒家思想转为西方民主思想。[2]
- ^ 王恒磊. 论梁启超民权思想的形成. 万方数据.
- ^ 贾小叶. 戊戌时期梁启超民权话语的思想逻辑. 中国历史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