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宅口(學甲)
![]() | 您所提交的草稿正在等待有经验的志愿者審核。
您可能需要等待最多一周,因为草稿的审核没有特定的顺序。目前一共有17篇草稿正在等待志愿者審核。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宅口是臺灣臺南市學甲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也是舊時學甲十三庄中下社庄頭中的角頭聚落之一,在學甲慈濟宮代表的八個選舉區中為下角區。[1]早期的行政區曾經規劃為學甲鎮百福里,2006年2月1日臺南市行縣市合併,升格之後進行鄉鎮行政區域調整,將慈生里與百福里合併為慈福里,其境內有供奉保生大帝的三級古蹟「慈濟宮」,居民則以羅、謝、李姓佔多數。[2][3][4]
地理位置
[编辑]今日的宅口聚落,其位置約於華宗路即臺19號道路(在學甲境內又稱中央公路)以東的濟生路兩側。北邊約在中山路即174道路以南,東邊約到民族路,南邊到民權路,西邊則到臺19號道路。[5][2]
聚落脈絡
[编辑]宅口(Th h-kháu)其聚落位於學甲市區的東邊,初始為李氏先祖李希彩其由來自福建泉州同安縣17都山邊鄉唐北社的,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率領李陣、李填、李委、李桃和李桅等5子所拓墾的聚落,只是來臺前李希彩長子李陣於出發前即已亡故,於是便由李陣之子捧其牌位來臺。也因出來臺進行開墾的李氏後代有5人,因而李氏的後代子孫們便將五位先祖尊稱為「五房頭祖」,家族落地生根後繁衍子孫至今約已12世。[6][5]
此外,李氏在初到臺灣之時並非立即落腳宅口,其原因乃是李姓來到學甲的時間最慢,當時落腳處一些較為肥沃的土地都已被先到的他姓先民所開墾,故而李氏只能先拓墾俗稱東勢埔仔(今山寮、瓦寮)一帶土地,只是這一帶為地勢較低窪且又是地脊的鹽分地,因此宅口的李姓祖先初來臺的生活其實甚為困難。之所以其後會在宅口落腳定居,據聞是其因於一個傳奇故事,原因始於慈濟宮一場熱鬧的開戲之爭,當時因李家介入開戲的紛爭,因此得罪了位於苓仔寮的大老,當地居民唯恐苓仔寮大老會九報復行動,所以李家受當地居民之邀便移居至次也跟著定居下來。[7][5]
至於聚落名為宅口的由來,並沒有確切文獻特別的紀載,只是當地居民都認為是或許是因為此地是李氏庄園(或說住宅)的出入口之意。[2]在日治時期宅口曾與東竹圍合併為學甲庄第七保,然戰後則又再各自分屬不同的村里,宅口曾與下社二部落組成百福里,2006年2月1日行政區進行域調整,又將慈生里與百福里合併為今日之慈福里。[8][3][4]
在建庄近三百年期間,李氏後人又逐漸分支遷徙至各地,一部分後人分支遷徙至學甲區的頂洲(今三慶里內)、七股永吉等地。[5]另也有部分族人與學甲後社庄民,移居位在學甲市區北郊急水溪南畔的德安寮,只是移居初始之際大多搭寮牧羊或幫人打工維生。[6]
交通
[编辑]由於宅口緊鄰學甲鬧區,因而對外交通甚為便利,主要道路縱向有臺19號與鄰近的縣171號線,而橫向也有臺84與縣174號線。
臺19號道路在學甲境內稱中央公路,而為了紀念學甲的聞人陳華宗,因而自學甲國中起又稱為華宗路,道路一直南下沿著宅口聚落的東邊,經過將軍溪在此的麻豆大排進入佳里區的營頂。[8]
至於臺84線在北門交流道離開臺61之後,向東行便到了學甲區,再往前至筏仔頭之後,轉東南方向直行離開學甲。沿線主要的庄社有:南側的舊頭港仔、新頭港仔、德安寮、山寮、頂山寮、煥昌(七塊厝)、新寮、瓦寮;北側的宅仔港。支線庄社:南側的後社、中社、宅口、下社仔;北側的西平寮、學甲寮。[5]
宗教宗祠
[编辑]興太宮為宅口聚落的角頭廟,主祀神祇中壇元帥,陪祀則是虎爺將軍。主祀神尊的金身是於乾隆年代,由李家祖先奉請自大陸祖籍泉州府同安縣十七都山邊鄉唐北社。惟初始之際因無固定場所供奉,所以便輪流供奉於當年值年爐主家中,直到1974年初始由族中擔任里長的李文彪倡議建廟,並於1975年廟宇落成並起名為興太宮,同年十二月九日入火安座。歲時以中壇元帥誕辰日的農曆9月初9做為廟慶日,並且於前一日必往慈濟宮進香,作為感謝之意。[9][10]
宅口的李姓族人,於2008年在學甲東郊的中華路東郊田間建有2樓式「隴西宗祠」(「隴西」為李姓的堂號),宗祠的一樓設為族人活動中心,而李氏先祖神龕則設在二樓,祭祖儀式在每年在冬至前的週日舉行,並且在祭典後餐家族會都擺設宴席讓族人聚會。[10]
產業
[编辑]由於宅口位於學甲鬧區的西側,不僅緊鄰慈濟宮以及學甲市場,同時也是屬於鬧區的一隅,來往人潮頗多又加上外來的遊客,因此此聚落多以開店與商業為主,是屬於商業型聚落。[4]
聞人
[编辑]李賜端(1926 - )
出身於宅口,以梅軒、靜園主人等為筆名,於昭和18年(1943)畢業於臺南師範學校師資班,之後任教於臺南縣西港國民學校。戰後又調任學甲國民小學、東陽國民小學擔任教師、主任等職務。為臺灣書法學會永久會員,並也任臺南縣書法學會常務理事。[11][12]
1975 年自東陽國小退休後,又受邀出任天仁工商職校文書組長,直到 1996 年因一場車禍於是便辭去職務在家休養,曾與書友松軒王英雄、竹軒陳秋野等書法家並稱為「歲寒三友」,2012 年年初文友於學甲慈濟宮為其舉辦「86 書法詩作回顧展」,同時為其出版專集。[13][10]
李伯元(1936 -)
原出生於臺南白河的一個小商人家庭中,其後並於學甲宅口成長。1955年自屏東師專畢業,分派到臺南縣將軍鄉苓和國小任教,在任職小學之後才開始真正學畫,其後又選擇繼續進修,進入當時的省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深造。[14]
1961年於師大藝術系畢業,分發到桃園縣南崁初中執教,之後在服役期間到高雄市區學習法文,幾經教學單位的輾轉後,1988年由高雄大仁國中教師退休後,前往美國紐約、法國巴黎等國家,最後並定居於巴黎從事油畫創作。[14][10]在旅外約20年左右的時光後,最後回臺兼作書法創作並習佛多年,目前隱居於學甲的三角仔。[15][10]
軼事傳說
[编辑]關於宅口李陣等五兄弟定居學甲,起因於一段因緣典故,源於當年有一日兄弟五人欲出門辦事,其原先目的地是下營,只是路過學甲時適逢大廟(即慈濟宮)正要上演酬神戲,兄弟們覺得難得有機會看大戲,五人便索性駐足在學甲等看完戲再去辦事。不料此時戲班的鑼鼓聲卻遲遲未響,大家雖等了一段時間然戲卻始終不上演,於是就等不及的詢問廟公,然而廟方卻說:「要等苓仔寮庄的大老點戲啦!」,就是演出的戲名需等待苓仔寮庄的大老來指定。此時,五兄弟大表不悅,便強行要求廟方開演大戲,並揚言其後果由他們(五兄弟)來負責。不久之後苓仔寮庄的大老坐著牛車姍姍而來,在到將軍溪畔時便遠遠聽到演戲的鑼鼓聲,大老深感不受尊重憤而折返。只是過了不久,一群來自苓仔寮的壯丁硬漢來勢洶洶亟欲為大老出氣,在劍拔弩張的氛圍中,與李家兄弟爭吵後一言不合,兩方竟然大打出手,後來苓仔寮人負傷而逃!從此之後苓仔寮大老也不再執意要指定戲碼了。就因此事件,李家兄弟在當地人勸說下,便定居於宅口下來予以保護學甲庄頭,雙方並立下一個條件,便是不必輪值慈濟宮的爐主頭家。[16][8]
參考資料
[编辑]- ^ 黃文博. 南瀛刈香誌. 臺南: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
- ^ 2.0 2.1 2.2 黃文博.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臺南: 臺南縣政府. 1998: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 ^ 3.0 3.1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資訊網. 臺南市學甲區公所. 2018-09-14 [2025-05-08].
- ^ 4.0 4.1 4.2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學甲區公所.
- ^ 5.0 5.1 5.2 5.3 5.4 姜天陸.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 ^ 6.0 6.1 黃文博.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南縣鄉土史料. 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 269–305. ISBN 9789570265828.
- ^ 8.0 8.1 8.2 陳桂蘭.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 ^ 興太宮. 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 [2025-05-08] (中文(臺灣)).
- ^ 10.0 10.1 10.2 10.3 10.4 黃文博.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 ^ 李賜端題聯拓本. 國家文化記憶庫.
- ^ 蔣公嘉言.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6-03-01.
- ^ 陳益裕. 南瀛人物誌. 臺南 :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1994: 136. ISBN 957-00-2650-2.
- ^ 14.0 14.1 黃文樹. 活水源頭-李伯元的書畫世界. 樹德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 - 美育: 54-61.
- ^ 李伯元畫展 南大香雨書院展出. Yahoo News. 2022-07-25 [2025-05-08] (中文(臺灣)).
- ^ 戴文鋒(主編).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臺南: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0: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