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第三講(憲政體制)爭議與質疑
[编辑]賴清德於「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中主題為「憲政體制」,闡述中華民國憲法源起與現況,並對當前政治制度進行說明。然而,多位評論者與學者針對其內容提出以下質疑:
1. 否認台灣代表參與制憲,遭指史實錯誤 賴清德稱台灣未參與1946年制憲大會,但根據史料,共有18名台灣代表參與憲法制定,有者為228事件受難者或早期民主先驅。評論指出其說法與事實不符,恐誤導公眾認知。[1]
2. 忽略憲政演進與後續修憲歷程 演講聚焦憲法源起與「中國背景」,卻未闡述自1991年起歷次增修條文與民主轉型改革,引發對其憲政觀過於片段的質疑。[2]
3. 混淆「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用語,引發誤導疑慮 賴表示「中國不是中華民國的祖國」,將「中國」直接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忽略中華民國法統延續問題,學者認為有簡化歷史的嫌疑。[3]
4. 以憲政名義批評立法院法案,疑影響三權分立 演說中對立法院通過法案提出「違憲」質疑,被在野黨批評為總統干預立法權,違反三權制衡原則。[4]
5. 無提出具體制度改革內容,遭批流於空談 第三講內容未具體指出憲政改革方向、機制或時程,評論者認為缺乏可執行性政策,難以落實為具體行動。[5]
6. 演講內容多處爭議,被媒體評論為「場場出包」 作家「漂浪島嶼」指出,賴清德在多場十講中皆出現史觀偏差或邏輯爭議,稱「亂講十講已成常態」,第三講為代表之一。[6]
7. 未檢討戒嚴體制下憲政制度的歷史包袱 演講中雖提及威權體制為民主退步,但未深入說明戒嚴體制對現代司法與行政制度的遺緒,評論者認為缺乏歷史批判力。[7]
8. 政治論述過度操作歷史記憶,與學理憲政脫節 有學者認為此講偏重政治定性與對立表述,未從法制史或憲政比較角度說明,質疑其用意為政治動員而非制度教育。[8]
9. 遭在野黨批為「假團結、真鬥爭」工具 國民黨與民眾黨立委指出,賴藉憲政話語反擊在野勢力,是將十講作為政治鬥爭工具,不利於朝野協調與法案審議。[9]
10. 忽略現行制度中可改革面向,如釋憲門檻與司法效能 賴雖提憲政重要性,但未對憲法法庭制度、憲法增修門檻等制度缺失提出建言,被批內容不完整,無制度創新視野。[10]
- ^ https://tw.news.yahoo.com/賴清德第三講憲政內容引質疑史觀錯誤-083610331.html
- ^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319
- ^ https://tw.news.yahoo.com/賴清德三講史觀起爭議-005444956.html
- ^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8447
- ^ https://tw.news.yahoo.com/賴清德第三講憲政內容引質疑史觀錯誤-083610331.html
- ^ https://tw.news.yahoo.com/賴清德三講史觀起爭議-005444956.html
- ^ https://rwnews.tw/article.php?news=21635
- ^ https://tw.news.yahoo.com/賴清德三講史觀起爭議-005444956.html
- ^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180925
- ^ 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3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