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团结十讲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7月7日由Pathfinbird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團結國家十講》是總統賴清德於2025年6月開始進行的一系列演說,於第一講時表示:第一講是國家,第二講是團結、第三講是憲政體制、第四講是國防、第五講是外交、第六講是兩岸、第七講是民主、第八講是和平、第九講是繁榮、第十講是均衡台灣。
演說內容
[编辑]2025年6月22日晚間,賴清德總統出席「國際扶輪社3490地區第九分區聯合例會」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一講,主軸為「國家」。賴總統強調,臺灣的國家主權屬於2,300萬人民,我國的主權與治權涵蓋臺澎金馬。他明確指出,中國扭曲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文以聲稱擁有臺灣主權的說法是「大錯特錯」,國際社會對此不承認也不同意。總統引用歷史資料說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有獨立的生態系統,是南島文化的起源地,且《舊金山和約》並未將臺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強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過臺灣任何一天。
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及「五大國安統戰威脅」(對國家主權、國軍滲透、混淆國家認同、兩岸交流統戰滲透、融合發展吸引臺商臺青),總統表示臺灣將勇敢面對。他提到,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政府將強化國防、經濟韌性,並已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將中國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17項因應策略,期盼國人團結合作。 並且賴總統也指出,臺灣目前的經濟成就亮眼,自由民主表現傲人,是世界第21大經濟體,民主指數全球第12,亞洲第1。在半導體、筆記型電腦、AI伺服器、高階自行車、扣件及手工具機等產業領域均居全球重要地位。他期盼能與全體國人攜手打拚,團結2,300萬人民的意志,共同守護國家主權、民主自由、現有生活方式與下一代的未來,讓臺灣的民主之光照亮世界。
2025年6月24日晚間,賴清德總統出席於桃園市古華花園飯店舉行的「桃園市客家青年會『在變局中堅守信念-民主、公義與未來的臺灣客家論壇』」,並進行第二講,主軸為「團結」。深入闡述了臺灣從戰後一路走向民主化的過程中,如何憑藉團結的力量克服挑戰並取得多項成就。他強調,臺灣認同與中華民國認同並非對立,兩者的交集點在於「臺灣人民主體」——即這片土地上兩千三百萬人民。總統呼籲,兩種認同都應相互接納與尊重,避免被惡意曲解而破壞了內部團結,進而遭到統戰滲透。
賴清德總統進一步指出,維護國家主權是臺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絕大多數民眾支持「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堅守「主權不容侵犯併吞」的「四個堅持」。他明確定義了「臺灣派」和「中華民國派」的共同目標,即團結反共。總統強調,不反共的便不是真正的「中華民國派」,不護臺的也非真正的「臺灣派」,只有兩者攜手合作,才能共同守護民主臺灣,拒絕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與併吞。
2025年6月29日上午,賴清德總統出席於新竹舉辦的「國際獅子會300B6區年度感恩餐會」,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三講,主軸為「憲政體制」。賴總統首先闡述了中華民國憲法的發展歷程,從1936年的「五五憲草」到1947年的正式實施。他強調,雖然有憲法,但台灣經歷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人權遭受嚴重侵害。直到1990年的野百合學運及後續的社會運動,才逐步推動了七次修憲,才實現了主權在民的目標。
總統指出,五院應相互尊重、相互制衡。針對近期立法院通過的爭議法案,賴總統特別點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及《刑法》部分條文修正案被憲法法庭宣告違憲的事實,並詳述其如何侵犯總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及人民的權利。他也提及了其他爭議法案,如《財政收支劃分法》、《憲法訴訟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警察人員人事條例》修正案及「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審查總報告,並強調行政院提出覆議是其權利與責任。 賴總統引用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勞拉·珍·亞當斯的名言「醫治民主之弊,唯有更民主」,強調民主爭議應透過憲法法庭的判決和公民直接民權來解決。他肯定臺灣社會的公民力量,從野百合學運、野草莓運動、太陽花學運,到近期為回復國會秩序、阻止共產黨併吞的青鳥行動和大罷免行動,這些都是公民自動自發、深化民主、守護國家的體現。
2025年7月1日晚間,賴清德總統出席「國際獅子會MD300A 1區真情服務分享成功」並進行「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主軸為「國防」。總統首先重申國防目的在於「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並強調國軍應「效忠國家,愛護人民」。他肯定國軍是一支有能力保護國家的勁旅,無論是歷史上的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或是近年來的救災抗災,都展現了國軍的貢獻與軍民一心的精神。總統表示,政府持續提升國軍待遇與福利,包括軍公教加薪、提高志願役與戰鬥部隊加給,並推動「興安專案」與「展興專案」改善營舍環境。此外,也精進對國軍眷屬的照顧,並開放軍人出國自由行、提供軍人優先登機服務等。
總統指出,中國軍事預算不斷攀升,且其威脅已超出第一島鏈,目標在於西太平洋稱霸並改變國際秩序。中國透過文攻武嚇,包括灰色地帶侵擾、滲透統戰、輿論戰、pp心理戰]]等手段,企圖打擊國軍士氣。為此,臺灣必須全力推動國防改革,學習俄烏戰爭等經驗,加速國防產業自主升級並提升國軍戰力,以達到「有實力的真和平」。臺灣的軍事戰略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作戰戰略為「多域拒止、韌性防衛」,並透過提升不對稱戰力、強化實戰化訓練、投資新興科技、打造堅實後備部隊等方式來達成目標。
總統也提到,蔡英文前總統任內逐年提高國防預算,而他上任後更宣布將國防預算占比提升至GDP的3%以上,展現守護國家的決心。他感謝美國持續履行對臺承諾,不僅軍售先進武器,更透過「外國軍事融資」與「總統撥款權」無償軍援臺灣,並加強軍事協訓與交流計畫,顯見美國對臺灣的堅定支持。同時,臺灣也積極推動國防自主,發展勇鷹高教機、海鯤號潛艦等。在臺美國防工業合作方面,雙方廠商共同訪臺,目標是打造臺美國防共同供應鏈,提升臺灣國防工業並帶動經濟發展。
總統強調,守護國家不能僅依靠國軍,民眾、各社團、地方政府都應合作,因此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目標是維持政府、社會民生必要功能運作,並支持國軍行動。他鼓勵民間投入防災士訓練,並推動各鄉鎮市區成立防災協作中心,讓中央與地方串聯,透過「城鎮韌性演習」強化社會的自救與支援國防能力。
總統對立法院凍結和刪減國防預算表示惋惜,認為此舉會影響國際對臺灣自我防衛決心的誤解,損害國家形象。他強調,臺灣海峽的和平穩定關係到全球經濟與自由貿易體系,臺灣安全是全世界的問題。真正的和平需要實力來達成,而非一紙協議或退讓。臺灣永遠不會主動發起戰爭,但會堅定守護國家、區域及世界的現狀與和平。
第五講
[编辑]賴總統原定於2025年7月5日晚間出席「國際獅子會300E3區高雄市雄大獅子會雄獅之約」進行第五講,主題為「外交」。因受到丹娜絲颱風影響而取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