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南白犀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5年6月11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审阅。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南方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是白犀牛的两个亚种之一,另一个是北方白犀牛(C. s. cottoni)。南方白犀是现存体型第二大的陆生哺乳动物,仅次于大象,同时也是数量最多的犀牛亚种。与北方白犀相比,南方白犀在体型、颜色和基因上略有差异,但主要区别在于分布范围及保护现状。
南方白犀原本分布于非洲南部,包括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等国的稀树草原和热带草原地区。由于人类猎杀和栖息地丧失,其数量曾一度接近灭绝。然而,得益于南非和其他国家采取的严密保护措施,南方白犀成为全球保护成功的典范之一,其数量从20世纪初的不足百头增长至2020年代的约16,000头,几乎占全球犀牛总数的90%以上。
分类与命名
[编辑]白犀牛的学名属名 Ceratotherium 意为“有角的野兽”,而种加词 simum 则来自希腊语“σύμος”(simos),意为“扁平”,形容其宽大的嘴部结构。南方白犀为指名亚种,最初由德国博物学家布伦内尔(Friedrich Wilhelm von Brünnich)于18世纪后期命名。
尽管“白犀”的英文名称为“white rhinoceros”,其实并非因其颜色,而是源自南非荷兰语中“wijde”(宽阔的)一词,意指其宽嘴特征。因英语误传为“white”(白),便沿用至今。
描述
[编辑]南方白犀为典型的草食性动物,具有宽阔的方形嘴巴,用于高效啃食地面的草类植物。体重可达2,300公斤甚至更多,雄性体型大于雌性。它们通常拥有两只角,前角较长,最长可超过1.5米,用于防御、争斗和挖掘地面。
它们有着浅灰色的皮肤,但由于泥浴和环境因素,颜色会略有变化。南方白犀较为温顺,习性稳定,常成小群活动。
分布与栖息地
[编辑]南方白犀主要栖息于非洲南部的开阔草原、稀树草原和灌木丛地带,特别依赖水源。历史上它们广泛分布于南部非洲大部分地区,但在19世纪末期因盗猎和栖息地破坏导致野外数量剧减。
目前,南非的夸祖鲁-纳塔尔省是其核心种群所在地。此外,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乌干达和肯尼亚等国家也引入了小型种群,用于重新引入计划。
种群现状与保护
[编辑]截至2020年代,全球南方白犀数量估计约为15,000至16,000头,几乎全部分布于受控保护区内,如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私人野生动物保护区等。虽然曾被列为“濒危物种”,但由于保护成效显著,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目前将其列为“近危”(Near Threatened)级别。
不过,非法盗猎仍是其主要威胁。由于亚洲市场对白犀牛角的持续需求,尤其是在越南和中国,使得南方白犀长期遭受偷猎。南非尽管拥有全球最多的白犀,但每年仍有数百头犀牛被非法猎杀。
繁殖与圈养
[编辑]南方白犀是唯一能在圈养环境中成功繁殖的白犀亚种。它们广泛饲养于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私人农场,成功的繁殖项目为维持其种群提供了重要支持。
部分南方白犀个体甚至被用于拯救北方白犀项目,作为代孕母体以保存北方白犀的基因遗产。
与人类的关系
[编辑]南方白犀常出现在教育、生态旅游和自然保护活动中,成为非洲草原生态系统的象征之一。它们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提升了生态旅游收益,同时也成为许多保护组织宣传的标志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