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五彩鏤空香薰
![]() | 本草稿尚未提交審核
提交前,请先查閱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下常見錯誤。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創建與您自己、您所在的組織、其對手或其產品相關的條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 |
這件青花、藍綠釉相間的素三彩薰爐,是清康熙時期典雅而富創意的陶瓷作品,三段組構,設計巧妙,兼具裝飾性與實用性。整器以夔龍紋和纏枝花帶為主題,配以精緻的鏤雕與渲染技法,色彩安排和結構設計體現出康熙前期末至中期初期瓷器在技藝與審美上的高度成熟。[1]
五彩鏤空香薰 | |
---|---|
Incese burner with openwork design in wucai polychrome enamels | |
![]() | |
年份 | 清朝 |
尺寸 | 24.6 cm(9.7英寸) |
收藏國家/地區 | ![]() |
收藏地 |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 |
登錄號 | 故瓷014131 |
網址 | 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 |
造型與釉色特徵
[编辑]薰爐為三段組合結構,圓頂蓋、直筒形爐身和平底承三獸足,整體氣質素淨典雅。上段為透雕夔龍紋的爐蓋,中央設一平面鈕,繪有紅彩龍戲珠圖案。中段與下段爐身呈十八格構造,以經緯交錯的花帶紋分隔,每格皆雕夔龍,耳、鼻、肢尾立體浮雕,色彩依序為藍、青綠與淺綠,層次分明。格間花帶以鼓面處理,繪紅、紫、黃、藍等色菊花,釉色清雅,畫面飽滿,視覺效果濃淡交錯,釉層透明度略有變化,構圖節奏明快。[1][2]
燒製工藝與技術
[编辑]器胎稍厚,使用分段燒造與扣合技術,避免高溫燒造時變形。爐底施以白釉,內外釉層厚薄不一,外底釉色略帶青相。足部中空並鑿有氣孔,三獸足之間配置六顆小支釘,以避免軟化塌底。夔龍圖案運用減地刻法及鏤空技術,使紋飾立體鮮明,輪廓以黑褐色線條勾勒。紅彩、藍釉與綠釉平塗後自然變化出濃淡層次,結合黑線描繪,展現康熙時期彩瓷獨有的風格。各段扣合處以白土塗層防止黏合,顯示高度計算與操作技術。[1][2]
時代推測
[编辑]依據釉色、紋飾與裝飾技法判斷,本件作品屬於清康熙時期,具體應為康熙前期末至中期初(約17世紀末至18世紀初)所燒造。釉色為康熙素三彩系統,紅彩明亮、綠釉層次自然,與康熙五彩中期風格一致。蓋鈕稜角處有剝釉現象,也對應此時期彩瓷燒製溫度與結構的特徵。器底無款,應屬民窯或為非御窯產品,但製作精良。[1]
藝術與文化意涵
[编辑]這件薰爐在裝飾與造型上的設計靈感,明顯承襲戰國時期古銅器的格狀紋飾與神獸布局。夔龍紋在中國古代具有辟邪與尊貴的象徵意涵,搭配纏枝花紋與紅彩龍戲珠等元素,兼具傳統與活潑。薰爐作為文人雅集、書齋使用的香器,其裝飾豐富、寓意深遠,表現了康熙時期文人審美與宮廷流行趣味的交融,是清代中期工藝與審美的結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