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34年國際足球協會世界盃
Campionato Mondiale di Calcio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海報
賽事資料
屆數第 2 屆
主辦地意大利
比賽日期5月27日–6月10日
參賽隊數16 隊(來自4個大洲)
球場8 個(位於8個城市)
衛冕球隊 乌拉圭
最終成績
冠軍 義大利(第 1 次奪冠)
亞軍 捷克斯洛伐克
季軍 德国
殿軍 奥地利
賽事統計
比賽場數17 場
總入球數70 球(場均 4.12 球)
入場人數363,000 人(場均 21,353 人)
最佳射手捷克斯洛伐克 奥尔德日赫·内耶德利(5 球)
1930
1938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于1934年5月27日至6月10日在意大利王國举行。本次比赛首次采用预选赛来决定决赛阶段参赛队伍。本届比赛的参赛国家比首届增加了一倍多,其中有 10 支球队来自欧洲以外的国家。最终意大利在决赛中 2–1 战胜了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欧洲的首个世界杯冠军。

本届比赛有两点非常特别:首先,上届冠军乌拉圭为了抗议欧洲球队对于首届比赛的不重视,拒绝了本次比赛的邀请,成为世界杯历史上唯一一个在夺冠后没有参加下届比赛的球队。其次,意大利队也是唯一参加预选赛的东道主队(因為此時還沒有設立主辦國保障名額)。本届比赛不同于上届,在首轮比赛中就采用单场淘汰制。进入第二轮的球队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瑞士。此外,埃及隊也成為第一個參加世界盃決賽周的非洲國家。

八强赛中出现了世界杯上的首次重賽。意大利和西班牙在加时赛后仍然以 1–1 打平,于是两队举行了重赛。最终意大利以 1–0 淘汰了西班牙,之后又以同样的比分击败了奥地利。同时,捷克斯洛伐克 3–1 战胜德国队,也进入了决赛。

最终决赛在6月10日举行。捷克队在大多数时间内以 1–0 领先,但在终场哨声前被意大利追平,在之后的加时赛中,意大利再入一球,登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1934年世界盃因成為一項體育賽事被用於公開政治利益的高調實例而受到批評。 尤其是意大利首相法西斯黨領袖貝尼托·墨索里尼熱衷於利用本屆世界杯作為宣傳法西斯主義的手段。根據這些指控,墨索里尼親自為意大利國家隊的比賽挑選裁判,而意大利政府則干預國際足聯的賽事組織,重新組織比賽后勤,進一步助長法西斯主義。儘管一些歷史學家和體育記者指責墨索里尼腐敗和干預影響比賽以造福意大利,意大利一直聲稱在比賽和成功的國家隊中應得的勝利,被認為是成為該國歷史上最好的球員之一,還在 1936年由德國主辦的奧運會足球錦標賽和1938年由法國主辦的世界盃中獲勝。

決賽周球隊

[编辑]
決賽周球隊
球隊 決賽周次數 連續 上次參賽
阿根廷 2次 2 1930
奥地利 1次 1
比利时 2次 2 1930
巴西 2次 2 1930
捷克斯洛伐克 1次 1
埃及 1次 1
法國 2次 2 1930
德国 1次 1
匈牙利 1次 1
義大利 1次 1
荷蘭 1次 1
羅馬尼亞 2次 2 1930
西班牙 1次 1
瑞典 1次 1
瑞士 1次 1
美国 2次 2 1930

比賽場館

[编辑]
1934年國際足協世界盃在意大利的位置
波隆納
波隆納
佛羅倫斯
佛羅倫斯
熱那亞
熱那亞
米蘭
米蘭
拿坡里
拿坡里
羅馬
羅馬
的里雅斯特
的里雅斯特
都靈
都靈
米蘭 波隆納
圣西罗球場 雷納托·達爾阿拉球場
45°28′41″N 9°7′26″E / 45.47806°N 9.12389°E / 45.47806; 9.12389 44°29′32.33″N 11°18′34.80″E / 44.4923139°N 11.3096667°E / 44.4923139; 11.3096667
容納人數:55,000 容納人數:50,100
拿坡里 熱那亞
阿斯卡雷利球場英语Stadio Partenopeo 費拉里斯球場
40°51′35″N 14°17′36″E / 40.85972°N 14.29333°E / 40.85972; 14.29333 44°24′59.15″N 8°57′8.74″E / 44.4164306°N 8.9524278°E / 44.4164306; 8.9524278
容納人數:40,000 容納人數:36,703
羅馬 佛羅倫斯 都靈 的里雅斯特
國家法西斯黨國家體育場 喬凡尼·貝達體育場 貝尼托·墨索里尼體育場 列圖里奧體育場英语Stadio Giuseppe Grezar
41°55′38″N 12°28′20″E / 41.92722°N 12.47222°E / 41.92722; 12.47222 43°46′50.96″N 11°16′56.13″E / 43.7808222°N 11.2822583°E / 43.7808222; 11.2822583 45°2′30.30″N 7°39′0.05″E / 45.0417500°N 7.6500139°E / 45.0417500; 7.6500139 45°37′26″N 13°47′39″E / 45.62389°N 13.79417°E / 45.62389; 13.79417
容納人數:47,300 容納人數:47,290 容納人數:28,140 容納人數:8,000

淘汰賽

[编辑]

晉級圖

[编辑]
 
十六強賽1/4决赛半决赛決賽
 
              
 
5月27日 – 羅馬
 
 
義大利7
 
5月31日 及 6月1日 – 佛羅倫斯
 
美国1
 
義大利1 (1)
 
5月27日 – 熱那亞
 
西班牙1 (0)
 
西班牙3
 
6月3日 – 米蘭
 
巴西1
 
義大利1
 
5月27日 – 都靈
 
奥地利0
 
奥地利 (a.e.t.)3
 
5月31日 – 博洛尼亞
 
法國2
 
奥地利2
 
5月27日 – 拿坡里
 
匈牙利1
 
匈牙利4
 
6月10日 – 羅馬
 
埃及2
 
義大利 (a.e.t.)2
 
5月27日 – 的里雅斯特
 
捷克斯洛伐克1
 
捷克斯洛伐克2
 
5月31日 – 都靈
 
羅馬尼亞1
 
捷克斯洛伐克3
 
5月27日 – 米蘭
 
瑞士2
 
瑞士3
 
6月3日 – 羅馬
 
荷蘭2
 
捷克斯洛伐克3
 
5月27日 – 佛羅倫斯
 
德国1 三四名决赛
 
德国5
 
5月31日 – 米蘭6月7日 – 拿坡里
 
比利时2
 
德国2 德国3
 
5月27日 – 博洛尼亞
 
瑞典1 奥地利2
 
瑞典3
 
 
阿根廷2
 

十六強

[编辑]
西班牙 3–1 巴西
Iraragorri 入球 18'(点球, 25'
Lángara 入球 29'
報告 Leônidas 入球 55'
觀眾人數:21,000

匈牙利 4–2 埃及
Teleki 入球 11'
Toldi 入球 31', 61'
Vincze 入球 53'
報告 Fawzi 入球 35', 39'

瑞士 3–2 荷蘭
Kielholz 入球 7', 43'
Abegglen 入球 66'
報告 Smit 入球 29'
Vente 入球 69'
觀眾人數:33,000
裁判:Ivan Eklind (瑞典)

義大利 7–1 美国
史基亞維奧 入球 18', 29', 64'
奥尔西 入球 20', 69'
费拉里 入球 63'
梅阿查 入球 90'
報告 Donelli 入球 57'
觀眾人數:25,000
裁判:René Mercet (瑞士)

捷克斯洛伐克 2–1 羅馬尼亞
普奇 入球 50'
内耶德利 入球 67'
報告 多巴伊 入球 11'

瑞典 3–2 阿根廷
约纳松 入球 9', 67'
克龙 入球 79'
報告 Belis 入球 4'
Galateo 入球 48'

奥地利 3–2
加時賽
法國
辛德拉爾 入球 44'
沙尔 入球 93'
比坎 入球 109'
報告 Nicolas 入球 18'
Verriest 入球 116'(点球

德国 5–2 比利时
科别尔斯基 入球 25'
西夫林 入球 49'
科嫩 入球 66', 70', 87'
報告 禾賀夫 入球 29', 43'

半準決賽

[编辑]
奥地利 2–1 匈牙利
霍瓦特 入球 8'
Zischek 入球 51'
報告 Sárosi 入球 60'(点球

義大利 1–1
加時賽
西班牙
费拉里 入球 44' 報告 Regueiro 入球 30'

德国 2–1 瑞典
霍曼 入球 60', 63' 報告 东克尔 入球 82'
觀眾人數:3,000

捷克斯洛伐克 3–2 瑞士
斯沃博达 入球 24'
索博特卡 入球 49'
内耶德利 入球 82'
報告 Kielholz 入球 18'
Jäggi 入球 78'

重賽

[编辑]
義大利 1–0 西班牙
梅阿查 入球 11' 報告

準決賽

[编辑]
義大利 1–0 奥地利
瓜伊塔 入球 19' 報告
觀眾人數:35,000
裁判:Ivan Eklind (瑞典)

捷克斯洛伐克 3–1 德国
内耶德利 入球 21', 69', 80' 報告 诺亚克 入球 62'

季軍戰

[编辑]
德国 3–2 奥地利
莱纳 入球 1', 42'
科嫩 入球 27'
報告 霍瓦特 入球 28'
Sesta 入球 54'
觀眾人數:7,000

決賽

[编辑]
義大利 2–1
加時賽
捷克斯洛伐克
奧斯 入球 81'
安哲羅·史基亞維奧 入球 95'
報告 安东宁·普奇 入球 71'
觀眾人數:55,000
裁判:Ivan Eklind (瑞典)

射手榜

[编辑]

国际足联回顾排名

[编辑]

1986年,国际足联发表了一份报告,根据比赛的进展、整体成绩和对手的素质(不包括重赛成绩),对1986年及以前历届世界杯的所有球队进行排名。[1][2] 1934年世界杯的排名如下:

参赛队伍
1 義大利 4 3 1 0 11 3 +8 7
2 捷克斯洛伐克 4 3 0 1 9 6 +3 6
3 德国 4 3 0 1 11 8 +3 6
4 奥地利 4 2 0 2 7 7 0 4
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
5 西班牙 2 1 1 0 4 2 +2 3
6 匈牙利 2 1 0 1 5 4 +1 2
7 瑞士 2 1 0 1 5 5 0 2
8 瑞典 2 1 0 1 4 4 0 2
止步于16强
9 阿根廷 1 0 0 1 2 3 −1 0
法國 1 0 0 1 2 3 −1 0
荷蘭 1 0 0 1 2 3 −1 0
12 羅馬尼亞 1 0 0 1 1 2 −1 0
13 埃及 1 0 0 1 2 4 −2 0
14 巴西 1 0 0 1 1 3 −2 0
15 比利时 1 0 0 1 2 5 −3 0
16 美国 1 0 0 1 1 7 −6 0

参考资料

[编辑]
  1. ^ Permanent Table (PDF). FIFA. [15 June 201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8). 
  2. ^ FIFA World Cup: Milestones, facts & figures. Statistical Kit 7 (PDF). FIFA. 26 March 20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1 May 201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