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黑奴籲天錄 (舞台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黑奴籲天錄》
原版海報
劇作家曾孝谷
首演日期1907年6月1日 (1907-06-01)
原語言中文
類型文學作品

黑奴籲天錄》是1907年由中國留日學生團體「春柳社英语Spring Willow Society」在東京演出的舞台劇,改編自曾孝谷對哈里特·伊利沙伯·比徹·斯托1858年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譯版本,劇情聚焦於黑奴伊萊扎與喬治的遭遇和逃亡經歷

此劇透過隱喻手法,呼籲關注華工在美國的處境,並創新採用口語對白與寫實英语Realism (theatre)舞台設計。在日本本鄉座劇院兩度公演後獲得觀眾與評論界好評。雖然劇本已遺失,但其影響延續至今。憑藉技術革新與民族主義主題,此劇被視為中國現代西式戲劇的開山之作。

劇情概要

[编辑]

美國農場主謝爾比夫婦擁有包括湯姆、伊萊扎及其子哈里在內的多名黑奴。因欠下奴隸販子哈利巨債,被迫以黑奴抵債。與此同時,工廠工人喬治的辛勤成果遭主人哈里斯奪走。當他返家得知哈里將被賣給哈利時,與妻子伊萊扎相擁而泣,決意逃亡。

當夜,奴隸們趁亂集體脫逃,雖遭哈里斯等獵奴者追捕,但最終殺退追兵成功脫險。[a]

創作背景

[编辑]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清朝在連番戰敗後展開改革[2]。戲劇因受眾廣泛(當時多數中國人辨字率普遍不高)被視為重要宣傳工具。思想家陳獨秀1905年撰文指出:「戲劇者,普天下人之大學堂;優伶者,普天下人之大教師。」[3]通過文化交流傳入中國的口語話劇,被認為最適合作為改革媒介[4]

同期大量中國學生赴日留學,人數從1896年的3人激增至1907年的八九千人。日本因費用較歐美低廉,且語言文化相近而受青睞[5]。這些學生雖非專攻戲劇,但常透過觀劇練習語言[6]

製作過程

[编辑]

《黑奴籲天錄》由春柳社英语Spring Willow Society籌劃[7][1]。該東京中國留學生團體成立於1906年末[6],獲日本戲劇家藤澤淺二郎日语藤沢浅二郎指導[1]。1907年初,劇團曾借鑒日本新派劇形式改編小仲馬茶花女》(1852)第三幕[8][9],因演出成功,劇團決定擴大規模並招募新成員[9]

改編劇本由東京美術學校學生曾孝谷執筆,以林紓與魏易1901年合譯的中文版小說前五章為基礎[10]。林紓在譯本序言中將黑奴遭遇比擬華工處境[b][1],此隱喻手法亦延用至舞台劇[13]。當時中國戲劇多靠演員即興發揮,此劇卻罕見地採用詳細劇本[14]

黑白劇照:宴會場景,多人著長袍與各式禮服
威爾遜工廠宴會場景;劇中新增多處原著未有的情節

劇情主線沿襲小說前五章後跳接第十七章[15]。為強化隱喻,改編時調整多處:主角從湯姆轉為喬治與伊萊扎[16];刪除基督教元素[17];新增印度貴族與日本官員出席工廠宴會的情節[18];結局改為奴隸自主反抗(原著湯姆被虐殺),喬治夫婦與湯姆共同逃亡[c][19]。戲劇學者余孝玲(2009年)指出,這些修改傳達明確訊息:「中國人必須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方能獲得自由。」[17]

李叔同擔任舞台設計,透過佈景服裝鮮明區分場景與主奴身份[17],有別於傳統戲曲的抽象風格[20]。全劇僅第二幕宴會穿插歌舞,摒棄獨白旁白,聚焦自然對白[14]。春柳社成員陸鏡若1908年受訪時直言:「舊劇必亡,新劇必將為大眾所熱捧。」[21]

因全男班演出,女性角色由男性反串(當時中國劇壇慣例)[22]。謝抗白飾喬治,李叔同演艾米莉·謝爾比,黃喃喃飾其丈夫,歐陽予倩扮女奴。其他演員如湯姆(存吳)、伊萊扎(嚴剛)僅留藝名[23]。劇組在藤澤指導下進行為期兩月、每週兩次的排練[24][8]

演出與反響

[编辑]
黑白劇照:四人立於繪有野外景致的舞台
《黑奴籲天錄》演出現場(1907)

1907年5月起展開宣傳[16],海報呈現謝爾比賣奴、喬治夫婦相擁、獵奴搏鬥三場景及演職員表[d][25],廣告強調此劇呼籲關注受排華法案迫害的華工[16]。海報引林紓序言:

「黃人之受虐,或較黑人尤劇。顧我國弱,護僑無力,文人又無筆述其狀。唯《黑奴籲天錄》詳載黑奴慘史……非巧於敘悲,實錄原書而已。而黃人瀕絕,悲愴尤甚。」[26]

1907年6月1-2日於本鄉座劇院公演兩場[14]。該劇院地處東京學區,以首演新派劇聞名,可容1500人[27]。場租費¥500(相當於2019年¥682,000),票價¥0.50(相當於2019年¥680),前300名購票者獲贈品。歐陽予倩認為演出成功且收支平衡[28],當時報導稱座無虛席[29]

日本媒體評價甚佳[14],東京各大報章均刊讚譽[8]。劇評家伊原青青園稱其舞台設計勝過日本業餘劇團,演員藤井松聲讚演技超越新派劇明星[30]。《朝日新聞》特別肯定奴隸角色的演繹[31]。歐陽予倩晚年稱此為「畢生最難忘經歷」[32],回憶觀眾「為湯姆與喬治落淚,對奴隸主咬牙切齒」[33]

1908年10月,王鐘聲另編版本於上海蘭心戲院上演[34],任天知曾考慮在上海搬演春柳社版[28]。此版改以京劇風格演出,但保留分幕制、寫實佈景與燈光等西式元素[35]。因幕間停頓不符傳統戲曲習慣,觀眾反應欠佳[34]

歷史地位

[编辑]
黑白劇照:眾人攀越假山,地上有屍體
第五幕逃亡場景;其民族意識使此劇被確立為中國現代戲劇濫觴

1957年經田漢、歐陽予倩等戲劇家論證,《黑奴籲天錄》被確立為中國現代西式戲劇起點[36][3]。學者劉思遠指出,此定位刻意強調民族主義作品,消除話劇起源的混雜性[37]。雖有更早在華外僑劇團演出記錄,但對中國戲劇影響有限[3]。早期改革者如汪笑儂在京劇《瓜種蘭因》(1904)融入西式元素[2],但學者戚壽華認為「春柳社1907年的變革最為自覺、全面且具革命性」[2]

此劇後,話劇在上海北京南京蘇州等地校園劇團興起[38]。春柳社1909年改編維克托里安·薩爾杜托斯卡》(1852)再獲成功[39]。成員歸國後發展出融合傳統與現代戲劇的文明戲。「新文化運動」後,受亨利克·易卜生寫實主義影響,逐漸形成純粹的話劇形式[8],其與傳統戲曲的核心差異在於對白全用口語[40]

重要周年紀念時,多有《湯姆叔叔的小屋》新改編作品致敬[41]。1958年中國話劇五十周年,歐陽予倩編寫《黑奴恨》,強化反抗意識與階級鬥爭,批判美國種族歧視[42]。2007年百年紀念時,上海劇作家喻榮軍創作六幕劇《籲天》,由陳薪伊執導,平行呈現中國話劇發展史與黑奴命運[43]。北京土風劇社同期演出《尋找春柳社》,重現《黑奴籲天錄》創作歷程[44]

注釋

[编辑]
  1. ^ 劇本已不復存在[1]。本概要基於欧阳 (1984,第144–146頁)的記述;英文版可參見Liu (2013,第45–46頁)(不含演員表)。
  2. ^ 林紓常透過序言引導讀者「洞悉西方社會優劣」,特別關注西方對其他種族的剥削[11]。其譯本《黑奴籲天錄》商業成功[12],並於1904-1905年再版[11]
  3. ^ 欧阳 (1984,第147頁)解釋,此改動旨在簡化結局並給予觀眾情感宣泄。
  4. ^ 現存海報藏於東京早稻田大學坪內博士紀念演劇博物館[25]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1.3 Yu 2009,第3頁.
  2. ^ 2.0 2.1 2.2 Qi 2018,第14頁.
  3. ^ 3.0 3.1 3.2 Yu 2009,第2頁.
  4. ^ Qi 2018,第12–13頁.
  5. ^ Qi 2018,第12頁.
  6. ^ 6.0 6.1 Liu 2013,第39頁.
  7. ^ Qi 2018,第11頁.
  8. ^ 8.0 8.1 8.2 8.3 Liu 2006,第344頁.
  9. ^ 9.0 9.1 欧阳 1984,第142頁.
  10. ^ Yu 2009,第3, 50頁.
  11. ^ 11.0 11.1 Jin 2014,第107頁.
  12. ^ Liu 2007,第415頁.
  13. ^ Ammirati 2019,第169頁.
  14. ^ 14.0 14.1 14.2 14.3 Yu 2009,第4頁.
  15. ^ Liu 2013,第46–47頁.
  16. ^ 16.0 16.1 16.2 Qi 2018,第15頁.
  17. ^ 17.0 17.1 17.2 Yu 2009,第3–4頁.
  18. ^ Liu 2013,第44頁; 欧阳 1984,第147頁
  19. ^ Qi 2018,第15頁; Yu 2009,第3–4頁
  20. ^ Qi 2018,第16頁.
  21. ^ 轉引自Qi (2018,第12頁)
  22. ^ Liu 2009,第35–36頁.
  23. ^ 欧阳 1984,第144, 148頁.
  24. ^ 欧阳 1984,第146頁.
  25. ^ 25.0 25.1 Liu 2013,第45頁.
  26. ^ 轉譯自Qi (2018,第15頁)
  27. ^ Liu 2013,第50頁; Qi 2018,第16頁
  28. ^ 28.0 28.1 欧阳 1984,第150頁.
  29. ^ Liu 2013,第50頁.
  30. ^ Liu 2006,第344–345頁.
  31. ^ 朝日新聞, 1911.
  32. ^ Yu 2009,第5頁.
  33. ^ 轉譯自Jin (2012,第102頁)
  34. ^ 34.0 34.1 Liu 2006,第346頁.
  35. ^ Liu 2006,第345頁.
  36. ^ Liu 2006,第343頁.
  37. ^ Liu 2013,第9頁.
  38. ^ Qi 2018,第17頁.
  39. ^ Liu 2013,第55–56頁.
  40. ^ Mackerras 2008,第2頁.
  41. ^ Yu 2009,第5, 8頁.
  42. ^ Yu 2009,第5–8頁.
  43. ^ Yu 2009,第8–10頁.
  44. ^ Qi 2018,第18頁.

引用書目

[编辑]
  • Ammirati, Megan. Uncle Tom's Cabin in China.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19, 36 (1): 165–188. JSTOR 26732446. doi:10.1353/atj.2019.0008. 
  • Jin, Li. Theater of Pathos: Sentimental Melodramas in the New Drama Legacy.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2, 24 (2): 94–128. JSTOR 42940560. 
  • Jin, Wen. Sentimentalism's Transnational Journeys: 'Bitter Society' and Lin Shu's Translation of 'Uncle Tom's Cab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14, 26 (1): 105–136. JSTOR 42940474. 
  • Liu, Siyuan. The Impact of Shinpa on Early Chinese Huaju.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06, 23 (2): 342–355. JSTOR 4137058. doi:10.1353/atj.2006.0024. 
  • Liu, Siyuan. Adaptation as Appropriation: Staging Western Drama in the First Western-Style Theatres in Japan and China. Theatre Journal. 2007, 59 (3): 411–429. JSTOR 25070065. doi:10.1353/tj.2007.0159. 
  • Liu, Siyuan. Performing Gender at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Theatre. TDR: The Drama Review. 2009, 53 (2): 35–50. JSTOR 25599473. doi:10.1162/dram.2009.53.2.35. 
  • Liu, Siyuan. Performing Hybridity in Colonial-Modern Chin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3. ISBN 978-1-137-30611-1. 
  • Mackerras, Colin. Tradition, Change, and Continuity in Chinese Theatre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Spoken Drama Centenary.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08, 25 (1): 1–23. JSTOR 27568433. doi:10.1353/atj.2008.0012. 
  • 欧阳, 予倩. 回忆春柳. 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 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4: 142–174 (中文). 
  • Qi, Shouhua. Adapting Western Classics for the Chinese Stag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8. ISBN 978-1-315-44616-5. 
  • 清国留学生演劇黒奴躍天録. 朝日新聞 (7468). 1911年6月4日: 7 (日语). 
  • Yu, Shiao-Ling. 'Cry to Heaven': A Play to Celebrate One Hundred Years of Chinese Spoken Drama by Nick Rongjun Yu. Asian Theatre Journal. 2009, 26 (1): 1–53. JSTOR 20638798. doi:10.1353/atj.0.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