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鲈形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鲈形目
化石时期:白垩纪晚期 → 現代
烏鰭石斑魚 Epinephelus marginatus
独角雪冰鱼 Chionodraco hamatus
大龍鰧 Trachinus draco
細鱗綠鰭魚 Chelidonichthys lucernus
毒擬鮋 Scorpaenopsis diabolus
锦鳚 Pholis gunnellus
海刺鱼 Spinachia spinachia
梅花鱸 Gymnocephalus cernuus
現存的幾種鱸形目魚類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辐鳍鱼綱 Actinopteri
类: 棘鰭類 Acanthopterygii
亚类: 鲈形亚类 Percomorphaceae
系: 真鲈形系 Eupercaria
目: 鲈形目 Perciformes
Bleeker, 1859
模式属
鲈属
Perca
Linnaeus, 1758
多样性[1]
58科
異名

鲈形目學名:Perciformes)是輻鰭魚纲的一,在传统的鱼类分类法中,约有40%的鱼隸屬於此,因此傳統分類中的鲈形目為脊椎动物最大的目,共有7800餘,形態、大小各异,几乎在所有的水體中都有出现,绝大多数为海水鱼[2] 。已知最早的鲈形目化石產生於白垩纪晚期,其内部各类群在当时便已开始分化。

早期分类法将一大部分棘鳍鱼类都纳入鲈形目,使鲈形目在早期成为了硬骨鱼最大的一个目,包含25亚目160科,中国大陆的一些网站(如百度百科)现在还依旧在沿用25亚目的鲈形目分类法,新分类法中的真鲈形系约等于传统分类法当中的鲈形目。

形态特征

[编辑]

鲈形目鱼类通常有两个背鳍,腹鳍和臀鳍一般分为数束前硬后软的鳍,这些鳍可能部分或者完全连在一起。腹鳍位于喉部或腹部,通常有一根刺。鳞一般呈状,但也有圆形或其他形状。

分类

[编辑]

鲈形目的分类有较大的變動,传统上它是一个並系群,如使用單系群分类,則鲉形目鲀形目鰈形目應為鲈形目的亚目,而其眾多亚目中也有一些是並系的。

为解决其中存在的并系群问题,近年一些鱼类分类学者[3][4][5]倾向于将庞大的传统鲈形目拆分成多个较小的。例如,依鱼类分类学网站 DeepFin 采用的分类法(即2017年美国学者 Betancur-R 等人修订的硬骨魚系統發育分类),整个传统的鲈形目及其近亲被提升归类为棘鳍类之下的鲈形亚类真鲈形系。鲈形亚类的分类层级是介于与目之间的“亚类”(subdivision),依系统发生学的研究分成9个系,再细分成不同的总目、目、亚目及下目等,共有30个目,相当于传统的鲈形总目,而真鲈形系包括狭义的鲈形目等,共16目、161,与传统上广义的鲈形目相当。

在Deepfin的基础上,在後續的研究中,一些分類學者如美國的魚類學家托馬斯·J·尼爾英语Thomas J. Near等人在2021年開始提出合併小型目與目級地位未定的孤立科,以解決其地位未定的問題。在Deepfin系統中鱸形亞類的30個目,在這裡精簡成鱸形總目14個目。[6][1]

現行分類

[编辑]

種系發生學

[编辑]

依据2025年分類系统,鱸形目是鱸形總目(即鱸形亞類)的14個目之一,位於真鱸形系的演化支上,是隆頭魚目日鱸目刺尾鯛目發光鯛目姐妹群[6][1]

鲈形总目
真鲈形系

刺尾鲷目 Acanthuriformes

發光鯛目 Acropomatiformes

隆頭魚目 Labriformes

日鲈目 Centrarchiformes

鲈形目 Perciformes

Eupercaria

合鰓目 Synbranchiformes

鲹形目 Carangiformes

卵附系

䲁形目 Blenniiformes

銀漢魚目 Atheriniformes

Ovalentaria

鲭形目 Scombriformes

海龙鱼目 Syngnathiformes

虾虎鱼目 Gobiiformes

蟾鱼目 Batrachoidiformes

鼬魚目 Ophidiiformes

Percomorpha

在DeepFin分類系统中,鱸形目原有的9個亞目[註 1][3],然而隨著支序分類研究的進展,一些演化支的位置有所改變,在2025年分類系统只有5個亞目,其中原有的牛尾魚亞目杜父魚亞目魴鮄亞目諾曼魚亞目都併入鮋亞目,原本的鮨科也是個並系群,鮨科的模式類群在鱸形目中實際上更接近鱸亞目,而石斑魚亞科花鮨亞科刺鮨亞科位於鱸形目的基群,必須獨立建立科級分類,於是,鱸形目的内部分類簡略如下[6][1]

鲈形目 Perciformes

鮨亚目 Serranoidei

鲬状鱼亚目 Bembropoidei

鱸亞目 Percoidei

鮋亞目 Scorpaenoidei

南極魚亞目 Notothenioidei

刺鮨亞科 Acanthistiinae

石斑魚科 Epinephelidae

花鮨科 Anthiadidae

内部分類

[编辑]

2025年系統中,鱸形目共有60個科,包括等待建立新科的3個亞科及4個屬,如下[6][7][1]

鱸形目 Perciformes
南極魚亞目 Notothenioidei
鱸亞目 Percoidei
鮋亞目 Scorpaenoidei
杜父魚總科 Cottoidea
刺魚總科 Gasterosteoidea
鮋總科 Scorpaenoidea
綿䲁總科 Zoarcoidea

各科的演化關係如下[6][1]

鲈形目
鮋亞目
綿䲁總科

翎䲁科 Ptilichthyidae

錦䲁科 Pholidae

背斑䲁科 Opisthocentridae

船首䲁科 Zaproridae

綿䲁科 Zoarcidae

狼䲁科 Anarhichadidae

新綿䲁科 Neozoarcidae

北䲁科 Lumpenidae

隱棘䲁科 Cryptacanthodidae

線䲁科 Stichaeidae

猿䲁科 Cebidichthyidae

美冠䲁科 Eulophiidae

深海䲁科 Bathymasteridae

Zoarcoidea
刺魚總科

刺魚科 Gasterosteidae

管吻魚科 Aulorhynchidae

裸玉筋魚科 Hypoptychidae

Gasterosteoidea
杜父魚總科

隱棘杜父魚科 Psychrolutidae

杜父魚科 Cottidae

鮋杜父魚科 Scorpaenichthyidae

八角魚科 Agonidae

喬氏杜父魚科 Jordaniidae

鉤吻杜父魚科 Rhamphocottidae

獅子魚科 Liparidae

圓鰭魚科 Cyclopteridae

毛齒魚科 Trichodontidae

六線魚科 Hexagrammidae

櫛鰭魚科 Zaniolepididae

Cottoidea

裸蓋魚科 Anoplopomatidae

魴鮄科 Triglidae

赤鯒科 Bembridae

鮋總科

鮋科 Scorpaenidae

毒鮋科 Synanceiidae

前鰭鮋科 Congiopodidae

新平鮋科 Neosebastidae

平頭鮋科 Plectrogeniidae

諾曼魚科 Normanichthyidae

針鯒科 Hoplichthyidae

Scorpaenoidea

牛尾魚科 Platycephalidae

Scorpaenoidei
南極魚亞目

淵龍鰧科 Bathydraconidae

鱷冰魚科 Channichthyidae

棘劫魚科 Harpagiferida link=]棘劫魚科

南極魚科 Nototheniidae

鮈南極魚屬 Gobionotothen

奇南極鰧屬 Aethotaxis

犬牙南極魚屬 Dissostichus

格伏南極魚屬 Gvozdarus

肩孔南極魚亞科 Trematominae

側紋南極魚亞科 Pleuragrammatinae

油南極魚科 Eleginopsidae

擬牛魚科 Pseudaphritidae

牛魚科 Bovichtidae

鱸鰧科 Percophidae

Notothenioidei
鱸亞目

鱸科 Percidae

東洋鱸科 Niphonidae

龍鰧科 Trachinidae

Percoidei

鮨科 Serranida

鯒狀魚科 Bembropidae

刺鮨亞科 Acanthistiinae

石斑魚科 Epinephelidae

花鮨科 Anthiadidae

Perciformes

传统分类

[编辑]

在传统分类法中,广义的鱸形目包含如下20個亚目,分為156[8],此套分類系統不能反映真实的种系发生情況:

常见俗称

[编辑]

現時有多種鱸形目魚類,都以「鱈魚」的名稱在市場上出售,例如:

為避免食品商將其他魚類(如蠟油魚)當作鱈魚出售,2007年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出《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9],規定只有鱈形目魚類才可標為「鱈魚」,其他不屬於鱈形目的魚類若充當鱈魚出售,可能會因違反香港的《商品說明條例》而遭檢控。然而,長久以來一直被當作是鱈魚的魚種,則不受此影響[10][11]

註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Thacker, Christine E.; Near, Thomas J. Phylogeny, biology, and evolution of acanthopterygian fish clades.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2025-06, 35 (2): 805–845. doi:10.1007/s11160-025-09935-w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09). 
  2. ^ 中国大百科智慧藏:鲈形目[失效連結]
  3. ^ 3.0 3.1 Betancur-R., R.; Wiley, E.O.; Arratia, G.; Acero, A.; Bailly, N.; Miya, M.; Lecointre, G. & Ortí, G.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2017, 17 (162). OCLC 7079229862. PMC 5501477可免费查阅. PMID 28683774. S2CID 26509184可免费查阅. doi:10.1186/s12862-017-0958-3可免费查阅. 
  4. ^ Betancur-R, R.; Wiley, E.O.; Bailly, N.; Miya, M.; Lecointre, G. & Ortí, G.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 Version 3. DeepFin. 2014-07-31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5. ^ Betancur-R., Ricardo; Broughton, Richard E.; Wiley, Edward O.; Carpenter, Kent; López, J. Andrés; Li, Chenhong; Holcroft, Nancy I.; Arcila, Dahiana; Sanciangco, Millicent; Cureton II, James C.; Zhang, Feifei; Buser, Thaddaeus; Campbell, Matthew A.; Ballesteros, Jesus A.; Roa-Varon, Adela; Willis, Stuart; Borden, W. Calvin; Rowley, Thaine; Reneau, Paulette C.; Hough, Daniel J.; Lu, Guoqing; Grande, Terry; Arratia, Gloria; Ortí, Guillermo. The tree of life and a new classification of bony fishes. PLOS Currents Tree of Life英语PLOS Currents Tree of Life. 2013. PMC 3644299可免费查阅. PMID 23653398. S2CID 5263320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6. ^ 6.0 6.1 6.2 6.3 6.4 Dornburg, Alex; Near, Thomas J. The Emerging Phylogenetic Perspective on the Evolution of Actinopterygian Fishe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2021-11-02, 52 (1): 427–452. ISSN 1543-592X. doi:10.1146/annurev-ecolsys-122120-122554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22) (英语). 
  7. ^ Near, Thomas J.; Thacker, Christine E. Phylo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Living and Fossil Ray-Finned Fishes (Actinopterygii). Bulletin of the Peabody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24-04-18, 65 (1): 3-302. ISSN 0079-032X. doi:10.3374/014.065.0101可免费查阅. 
  8. ^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16). Perciformes. FishBase. Version 2016-06.
  9. ^ 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的指引 (PDF). 2007 [2021-03-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0). 
  10. ^ 安全中心發標籤油魚指引. 明報即時新聞. 2007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11. ^ 食物安全:蠟油魚不可採用鱈魚標籤. 香港政府新聞網. 2007 [2007-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