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雙涵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雙涵
漢字雙涵
白話字Sang-âm
台語羅馬字Sang-âm
閩南拼音Sāng'ám
國際音標/saŋ˧˧ am˨˦/

雙涵,又寫為双涵,是臺灣嘉義縣六腳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鄉東部中段。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三義村東南部邊界地帶、塗師村東北端、雙涵村不含西南部中南大段與東南部邊界地帶、灣北村西部邊界中段。[1][2][3][4]

歷史

[编辑]

台灣日治初期,雙涵地區為一街庄(舊制街庄),稱為「雙涵庄」,隸屬於大槺榔西堡。該庄昔日北邊西大半段與三姓藔庄為鄰,北邊與港尾藔庄為鄰,東邊與番婆庄為鄰,東南邊為灣內庄,南邊為蒜頭庄,西邊為大塗師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11日,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嘉義廳[5]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2月20日,該庄編入「六腳佃區」,隸屬於嘉義廳。[6]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1日,嘉義廳內管轄區域調整,該庄仍隸屬於「六腳佃區」。[7]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25日,全台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六腳佃區仍隸屬於嘉義廳。[8]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雙涵」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東石郡六腳庄新制街庄)。[9]

戰後六腳庄改制為六腳鄉,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10月25日,雲、嘉、南分治,六腳鄉改隸屬嘉義縣[10]

聚落

[编辑]

該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双涵(雙涵)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1.2 臺灣堡圖. 臺灣總督府. 1904年. 
  2.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日治行政區_街庄(1990年代)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3. ^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行政區_村里界【NLSC】圖層.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4. ^ 嘉義縣六腳鄉行政區域圖. 中華民國內政部. 2005年10月. 
  5. ^ 明治三十四年府令第六十六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1-11-11, 第1054號: 16–17. 
  6. ^ 嘉義廳廳令第一號街庄名及街庄長管轄區域變更. 明治三十七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4-02-15: 0013. 
  7. ^ 嘉義廳廳令第八號 管內街庄長管轄區域改正. 明治三十八年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905-06-30: 0013. 
  8. ^ 明治四十二年府令第七十五號·廳位置及管轄區域. 臺灣總督府府報. 1909-10-25, 第2819號: 69–83. 
  9. ^ 台灣總督府、台灣日日新報社合編 (编).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 成文出版社. 1921年. 
  10. ^ 王世慶.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