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短兵器

形制

[编辑]

锏始见于两晋[1],一般而言,锏身呈长方形,有棱无刃,锏端无尖,底部有柄,一般长约65—80厘米,四面通常向内凹陷,断面呈菱形,因此又有“凹面锏”之称[2]:115。此外,锏尚有八棱锏、刀形锏、平棱锏、竹节锏等,形制各有差异[1]

使用

[编辑]

锏有单锏、双锏,使用者以后者居多。其攻击手段包括上磨、下扫、中截、直劈、侧撩和绞压等法,动作讲求猛而快[2]:115。此外,双锏锏法又有分水锏、双龙戏珠、杀手锏等招数[2]:298

社会文化影响

[编辑]

锏在中国民间故事中常作为鐵面無私、公正權威的象徵,例如「馬踏黃河兩岸,鐧打三州六府,威震山東半邊天」的秦瓊,又如《杨家将》小说中受御賜黃金鐧,「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的八賢王[3]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中华传统武术大观》丛书编委会 (编). 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190-193. 
  2. ^ 2.0 2.1 2.2 《中国武术大辞典》编辑委员会 (编). 中国武术大辞典.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ISBN 7-5009-0463-0. 
  3. ^ 邱雅沛. 十八般兵器之“锏”. 文物天地. No. 03. 2019: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