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邹衍 (战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鄒衍
出生不詳
逝世不詳
国籍齊國
别名談天衍
活跃时期戰國時代
知名于稷下學宮學者、陰陽家始創人
知名作品《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

鄒衍(?—?),戰國時代中後期齊國陰陽家的學者,時人稱為「談天衍[1]:149。鄒衍本是個儒者,齊國稷下學宮成員,創立五德終始說與大地理說,指出朝代興替受五德轉移的支配,將王朝更替理論與宇宙論融合起來;又推想天地之間有大九州,中國只佔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鄒衍聲望甚隆,大受當時諸侯禮遇。鄒衍也教人長生不死之術,齊方士都祖述其學說。鄒衍的政治學說影響了後來的秦朝,秦始皇採用水德,按照五行屬水的概念建立制度與儀式。在漢代,人們普遍質疑鄒衍的大地理說,近代則有學者讚揚鄒衍有科學精神。

生平

[编辑]

鄒衍是齊國人,學說上屬陰陽家,生活在戰國時代中後期[2]:21,活動年代在公元前三世紀前半,是名望甚高的學者[1]:138。鄒衍本是個儒者,目睹當時為政者腐敗墮落人倫敗壞,不按儒家經典行事,心中不忿,發願教化混亂的社會向善,提出儒家色彩甚為濃厚的政治思想。但當時君主都不重視儒術[2]:122,鄒衍不為君主所用[3]:303,於是創作一套關於變化終始的理論,著名起來[2]:122。當時齊國稷下遊士雲集,學風興盛,鄒衍也到過稷下[4]:33,是稷下學宮成員之一[5]:368燕昭王即位後招攬賢士,鄒衍於是從齊國前往燕國[4]:33,大受燕昭王歡迎,要當他的門徒聽從教導,還為他建造宮殿。鄒衍遊訪各國都受禮遇[5]:368,各國諸侯熱情歡迎[1]:150。鄒衍善於辯論,曾在趙國公孫龍辯論,反駁其「白馬非馬」論,結果公孫龍在辯論中敗北,為平原君斥責[3]:320。鄒衍也研究曆法[4]:38,運用占卜之術。燕國曾兵敗於趙國,事前鄒衍通過占卜預言趙國勝利,結果受燕國的指摘[6]:510。鄒衍著書十多萬字[7]:626,撰有《鄒子》49篇、《鄒子終始》56篇,並有《大聖》、《主運》等篇章[1]:138,但都已經失佚[2]:121

思想

[编辑]

鄒衍學說的核心是五德終始說與大地理說[6]:485

五德終始說

[编辑]

鄒衍始創五德終始說,利用五行來說明自然世界的秩序,並視之為政治生活的典範,以五德來擬配王朝及方位[1]:138、150,將王朝更替理論與宇宙論融合起來[2]:127。鄒衍相信天上存在一定的規律,這種規律同樣適用於人間,建立網羅全宇宙的理論體系,試圖解釋宇宙的一切[2]:123-124。五德是宇宙中金、木、水、火、土五種「[3]:306,天地開闢以來,對應天界的五德循環,人類社會的統治方式與禮制也有所變化,產生王朝更替[2]:124[3]:308。鄒衍創立五行相勝的系統[8]:72,相信五行相剋[2]:125:木剋土,金剋木,火剋金,水剋火,土剋水,循環至此又周而復始[9]:261。他以五德轉移來解釋王朝更替[2]:126,其說謂黃帝為土德,夏代為木德,商代為金德,周代為火德。夏禹之取代黃帝,乃「木剋土」所致;商湯之取代夏桀,則在於「金剋木」;周興而商亡,乃在於「火剋金」[4]:36。每個「德」都有盛有衰,其興盛時支持一個朝代的建立,其衰微時所支持的那個朝代也就滅亡;另一個「德」就支持另一個王朝,起而代替[7]:628。這是一種循環的命定論,有天人感應思想[1]:140

鄒衍指出,上天按照五德的轉移預告祥瑞,歷代王朝開創者都配合自己對應的那一「德」,採取新的統治方式,各王朝的統治模式應隨時代變化,不可固執[2]:125-126。取火之木也要按季節相應地改變[1]:150。五德終始說的目標是樹立新的政治體制[6]:494,以五德轉移之說使王朝更替合理化[3]:310,其意乃在批評周朝遺制[2]:126,要建立新的社會政治秩序[3]:308,鼓吹革命思想;周室既承火德而創立,「代火者必將水」,預言取代周代的新王朝快將來臨。戰國諸侯爭霸天下,都關心誰是新王朝始創人[2]:126。王朝更替之前,上天會顯現變異與祥瑞;諸侯即使知道上天的預告,但若不做好準備迎接水德的到來,承運機會亦會白白錯失,帝王寶座應拱手讓人。鄒衍自視能辦別祥瑞,知道如何應對水德,因此受各國諸侯破格厚待[2]:127。鄒衍自視思想貫通天人,批評儒家墨家思考範圍狹窄,只關注人類社會[2]:123,而沒有思考廣闊的自然界[3]:304。但其政治學說仍歸結於仁義、節儉之道與君臣上下的倫理[6]:489金谷治日语金谷治則認為,鄒衍否定儒家思想,視為無用之物[1]:148

大地理說

[编辑]

鄒衍相信,在天地的邊際有大瀛海圍繞,其中有以「裨海」相互隔開的大九州,這大九州的內部又各自分為九州,其中之一的赤縣神州就是中國世界[6]:497。九州依方位分別是東面陽州、南面迎州、西面拾州、北面玄州、中央冀州、東北威州、東南神州(中國)、西南成州、西北柱州[10]:58-59。赤縣神州位於世界的東南隅[3]:319,中國的疆域只是整個世界的八十一份之一[1]:142。大地理說為統治者提供了統一世界更為廣大的藍圖,預想了一個大帝國的未來藍圖[3]:312、319。鄒衍並指出儒家禹貢九州之說的狹隘,對比出自己大地理說的優勢[3]:316。鄒衍又認為天體向北傾斜,想像為「穹天」,這是後世「渾天說」的萌芽[1]:143

宗教

[编辑]

鄒衍教授人長生不死之術[10]:54,一些燕國弟子如宋毋忌等,發展神仙之說[3]:313。戰國末年,燕齊兩國的方士往往自稱傳授鄒衍之術。相傳鄒衍撰有《重道延命方》、《鄒生延命經》,流傳於漢晉之世[10]:53-54

傳說

[编辑]

方士傳說鄒衍能用笛子音律促使穀物繁殖生長[1]:150,「鄒子吹律,暖氣至」[6]:508。漢代傳說鄒衍「仰天而哭,五月天為之下霜」[1]:152,因莫須有的罪名被收監,向天控訴,上天感應而降霜[6]:506

影響

[编辑]

鄒衍始創陰陽家,對陰陽五行說加以理論化系統化,使陰陽五行說為士人所接受[8]:71、74。鄒衍五德終始說對秦漢時的政治理論影響很大[1]:138,鄒衍死後弟子繼承其學說,影響了秦國政治[3]:309。五行中秦始皇採用水德,乃出於鄒衍弟子的建議[1]:140,按照五行屬水的概念建立制度與儀式[4]:36。秦始皇積極對外征戰,據云也是受大地理說影響,意欲使領土擴大至大九州和大瀛海[3]:311。鄒衍影響了《呂氏春秋》,其書採納了鄒衍朝代因應五行而興替之說[11]:223,有濃厚的陰陽五行色彩[8]:72,使鄒衍學說間接影響了後世。劉安淮南子·時則訓》也吸納了鄒衍五行之說[11]:224、242董仲舒強調鄒衍五德循環之說[5]:389,其「三統循環」的歷史哲學與五德終始說相似,三統配以黑、白、赤三色,雜揉了鄒衍與《呂氏春秋》的五德終始說[12]:14、318

評價

[编辑]

漢代司馬遷評論鄒衍的大地理說「閎大不經」,離奇怪誕而受人輕視[1]:142揚雄認為鄒衍有關天地自然的解說有虛妄之處,但其所言的倫理法則卻是重要的。王充指鄒衍的大地理說是無法證實的空論[3]:305-306胡適顧頡剛把鄒衍視作儒家[1]:151馮友蘭認為鄒衍的學說「有一定的科學精神和唯物意義」[7]:628。李約瑟讚揚鄒衍是「自然主義者」,中國科學思想的實際創立者[9]:257、254金谷治日语金谷治認為鄒衍是「自然哲學家」,積極探索大自然,富有實證精神與科學精神[1]:149、14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金谷治日语金谷治. 《鄒衍的思想》. 辛冠潔等 (编). 《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 司有崙等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6: 138–152. OCLC 885416958 (中文(繁體)).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淺野裕一日语浅野裕一. 《古代中国的宇宙论》. 吳昊陽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20. ISBN 9787214224187 (中文(简体)).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淺野裕一日语浅野裕一. 《邹衍学说:一种政治思想》. 陳書儀等 (编). 《齐文化丛书·12·外国论文卷》. 路英勇譯. 濟南: 齊魯書社. 1997: 302–321. ISBN 9787533306359 (中文(简体)). 
  4. ^ 4.0 4.1 4.2 4.3 4.4 鄺芷人.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3. ISBN 9789576684975 (中文(繁體)). 
  5. ^ 5.0 5.1 5.2 史華慈.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程鋼譯.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4. ISBN 721403588X (中文(简体)).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淺野裕一日语浅野裕一. 《黄老道的形成与发展》. 韓文譯.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21. ISBN 9787550634268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馮友蘭. 《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ISBN 7010026653 (中文(简体)). 
  8. ^ 8.0 8.1 8.2 周昌龍. 《儒道陰陽三家思想之起原研究》. 台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 ISBN 9789862543306 (中文(繁體)). 
  9. ^ 9.0 9.1 李約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科学思想史》. 何兆武等譯.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90. ISBN 9787030581723 (中文(简体)). 
  10. ^ 10.0 10.1 10.2 饒宗頤. 《不死(a-mrta)觀念與齊學——鄒衍書別考》. 《梵學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51–60. ISBN 9787532510184 (中文(繁體)). 
  11. ^ 11.0 11.1 劉殿爵. 《〈呂氏春秋〉與鄒衍的五行說》. 《採掇英華》編輯委員會 (编). 《採掇英華——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集》. 蔣英豪譯. 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4: 223–242. ISBN 9789629961879 (中文(繁體)). 
  12. ^ 魯惟一. 《董仲舒:「儒家」遺產與〈春秋繁露〉》. 戚軒銘等譯. 香港: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7. ISBN 9789888488483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