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宗元
邵宗元(—1644年),字景康,號又芝,徐州碭山人,東林黨人,列入《明史》忠義列傳。
生平
[编辑]邵宗元年少時在東林書院講學,後來居住在京師,與名士黃道周、劉宗周成為了忘年交。[1]崇禎年間,邵宗元以恩貢生入仕,歷官至保定府同知,期間頗有政績。[2]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揮師東進,接連攻陷太原等重鎮,又派遣副將軍劉方亮由固關繼續東進,而真定游擊謝嘉福又殺巡撫徐標歸降李自成,一時畿輔震動。[3]
當時邵宗元暫攝保定府事,於是召集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許曰可,清苑知縣朱永康,後衛指揮劉忠嗣及鄉官張羅彥、尹洗等議守城宜事。新任保定知府何復聽聞後星馳入城[4],並對邵宗元說「吾已誓死而入,勿以臨敵易主,搖衆心也」[5]、「公部署已定,印仍佩之,我相與僇力可也」[6]。監軍太監方正化向來與張羅彥相善,因此也十分信任放權於邵宗元[7],後來眾人在文廟讀《見危致命章》後,以二千兵馬登城分守[8][9]。
崇禎十七年三月,京師淪陷,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軍隊派人來保定招降,邵宗元親手撕毀招降信件[10][11]。李自成軍又說「所過百餘城,皆開門遠迎,不降即屠。且京師已破,汝為誰守?」,城上的人聽了非常愤怒,李自成軍隨即環攻城池累日,但因邵宗元守城得力而暫時退兵。[12]後來,大學士李建泰領殘部數百人抵達保定,叩城求入,邵宗元大罵道「荷天子厚恩,御門賜劍,酌酒餞別。今不仗鉞西征,乃叩關避賊耶?」,又對旁人說「脫賊詐為之,若何」,但經御史金毓峒保證後,始放李建泰入城。[13][14]
後來李自成軍去而復返,攻城甚力,李建泰以「勢不支矣,姑與議降」勸各人投降,邵宗元說「我為朝廷守土,義不降,欲降者任為之」,又大罵道「曩者何公讓印,而元不辭焉?為城守先在我耳。今事急,且與印同死,即何公爭亦不與,肯送閣下印降書乎?元江南老貢生,下吏薄祿,不肯北面事賊公,大臣受重任,不圖報萬一乃為人趣降,獨不念皇帝親祖正陽門,以武鄉、晉公相期者乎?」,李建成部卒上前想搶印,邵宗元引刀將自刎,左右皆大哭止之,於是各人才沒有投降。[15]李自成攻城期間,知府何復戰死,南城守將王登洲縋城出降,李建泰部的副將郭中傑又做內應開城,保定府於是淪陷了。[16]邵宗元懷著保定府印從城牆跳落自盡,不料沒即時死亡而被俘虜,李自成兵想奪其印绶,邵宗元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大罵後死,他死後手仍抱印不放,李自成兵於是砍去其手指兩根,方才把印奪走。[17][18]後來,邵宗元和何復、劉忠嗣等一起被祀於忠烈祠[19],清朝時賜諡忠烈[20]。
評價
[编辑]陳鼎:「景康䕶持其印,至死不釋,見元自火闔郡,就義如歸,賊舉其尸,五日莫能盡語,云:燕趙多義烈之士,信哉!」
汪琬:「甲申之變,保定據孤城,後京師五日而陷,其以死殉者甚眾。諸生陳禧有上谷紀事述之詳矣。予獨慕宗元罵李閣部語,侃侃壯偉,故略其始末如此。」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自闖寇發難,遍地倒戈。河南既無堅城,關中遂為賊窟,山西、畿輔一帶,莫不開門納款。惟故明保定府知府何復、同知邵宗元、指揮劉忠嗣,俱嬰守孤城,殞身賊手。」
参考资料
[编辑]- ^ 《東林列傳》:「邵宗元,字景康,號又芝,徐州碭山人。少在東林講學,長於京師,與黃道周、劉宗周為忘年交。」
- ^ 《明史》(邵宗元傳):「宗元,由恩貢生歷保定同知,有治行。」
- ^ 《明史》(邵宗元傳):「李自成陷山西,遣偽副將軍劉方亮由固關東犯,畿輔震動。及真定游擊謝嘉福殺巡撫徐標反,遣使迎賊,人情益洶洶。
- ^ 《續表忠記》:「邵宗元集眾議城守,新太守何復亦疾驅而入城」
- ^ 《東林列傳》:「何復字見元者,未至,宗元攝府,印圍將合,復始至,以印讓宗元曰:吾已誓死而入,勿以臨敵易主,搖衆心也」
- ^ 《明史》(邵宗元傳):「宗元時攝府事,亟集通判王宗周,推官許曰可,清苑知縣朱永康,後衛指揮劉忠嗣及鄉官張羅彥、尹洗等,議城守。復聞,兼程馳入城,宗元授以印。復曰:「公部署已定,印仍佩之,我相與僇力可也。」
- ^ 《東林列傳》:「總監方正化者,嘗守保定有功,素善張羅彥,因以識宗元。」
- ^ 《堯峰文鈔》(邵宗元傳):「宗元與總監方公正化、故光祿少卿張公羅彥糾鄉兵二千人登陴。」
- ^ 《明史》(邵宗元傳):「乃謁文廟,與諸生講《見危致命章》,詞氣激烈。講畢,登城分守。」
-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闖賊至真定,遊擊謝嘉福迎賊,投書誘降,手裂之。」
- ^ 《江南通志》:「李自成陷燕京,遣偽將趨保定,射書城上誘降,宗元手裂之。」
- ^ 《明史》(邵宗元傳):「都城陷之次日,賊使投書誘降,宗元手裂之。明日,賊大至,絡繹三百里。有數十騎服婦人衣,言:「所過百餘城,皆開門遠迎,不降即屠。且京師已破,汝為誰守?」城上人聞之,發豎眥裂。賊環攻累日,宗元等守甚堅,賊稍稍引卻。」
- ^ 《明史》(邵宗元傳):「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率殘卒數百,輦餉銀十餘輛,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許。建泰舉敕印示之,宗元等曰:「荷天子厚恩,御門賜劍,酌酒餞別。今不仗鉞西征,乃叩關避賊耶?」建泰怒,厲聲叱呼,且舉尚方劍脅之。或請啟門,宗元曰:「脫賊詐為之,若何?」眾以御史金毓峒嘗監建泰軍,識建泰,推出視之信,乃納之。」
- ^ 《東林列傳》:「宗元挈印投城下,賊獲之,欲奪其印,不肯授,大罵死手,猶持印不解,賊㫁兩指,取印去。」
- ^ 《東林列傳》:「與復京師,既破賊,射書城上,約降云:「國亡矣,誰與守?」李建泰得之,以示正化曰:「宜為一城生靈計,得一用印文字,可免」。正化泣不應,復曰:「太守未嘗有印也,即有印,太守必不為此用」。乃召宗元,宗元顧視其肘曰:「曩者何公讓印,而元不辭焉?為城守先在我耳。今事急,且與印同死,即何公爭亦不與,肯送閣下印降書乎?元江南老貢生,下吏薄祿,不肯北面事賊公,大臣受重任,不圖報萬一乃為人趣降,獨不念皇帝親祖正陽門,以武鄉、晉公相期者乎?」建泰語塞。其從卒欲兵之,宗元擲印地上,拔佩刀自擬,左右力持之,為綰其印,宗元慟哭去。」
- ^ 《明史》(邵宗元傳):「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率殘卒數百,輦餉銀十餘輛,叩城求入。宗元等不許。建泰舉敕印示之,宗元等曰:「荷天子厚恩,御門賜劍,酌酒餞別。今不仗鉞西征,乃叩關避賊耶?」建泰怒,厲聲叱呼,且舉尚方劍脅之。或請啟門,宗元曰:「脫賊詐為之,若何?」眾以御史金毓峒嘗監建泰軍,識建泰,推出視之信,乃納之。建泰入,賊攻益厲。建泰倡言曰:「勢不支矣,姑與議降。」書牒,迫宗元用印。宗元抵印厲聲曰:「我為朝廷守土,義不降,欲降者任為之。」大哭,引刀將自刎,左右急止之,皆雨泣。羅彥前曰:「邪說勿聽,速擊賊。」復自起巘西洋巨砲,火發,被燎幾死。賊攻無遺力,雉堞盡傾。俄賊火箭中城西北樓,復遂焚死。南郭門又焚,守者多散。南城守將王登洲縋城出降,賊蜂擁而上。建泰中軍副將郭中傑等為內應,城遂陷。宗元及中官方正化不屈死。」
- ^ 《東林列傳》:「宗元挈印投城下,賊獲之,欲奪其印,不肯授,大罵死手,猶持印不解,賊㫁兩指,取印去。」
- ^ 《堯峰文鈔》(邵宗元傳):「越明日,城陷,宗元乃挈印自投城下,為群賊所執。賊摉得其印,欲奪之,宗元大罵,固不與,遂為賊所殺。猶手持印不解,賊斷兩指,取以去。」
- ^ 《畿輔通志》:「保定知府何复、同知邵宗元、指挥刘忠嗣皆死之,并祀忠烈祠。」
- ^ 《明史》:「邵宗元、劉忠嗣、金櫓峒、沈雲祚、李含乙、張耀、羅國獻。以上通諡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