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邊陲經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世紀後期按貿易地位劃分的世界各國地圖,依照世界體系劃分為核心經濟(藍)、半邊陲經濟(黃)和邊陲經濟(紅)。依據Dunn, Kawana, Brewer (2000)繪製。

世界體系理論中,邊陲經濟邊陲國家(英語:periphery countries)是指發展程度低於半邊陲國家英语Semi-periphery countries核心國家英语core countries发展中国家。它們在全球財富分配英语International inequality中份額甚少。它們的國家機構薄弱,且依附於已開發國家(某些觀點認為是受其剝削)。這些地區落後的原因包括技术匱乏、政府不穩定、醫療系統和教育水平低下等障礙。[1]在某些情況下,核心國家通過剝削邊陲國家的农业、廉價勞動力和自然資源來維持其主導地位,相關現象依附理論中得到了論述,[2]該理論是關於全球化如何影響世界及其國家的理論之一。然而,邊陲國家也有可能通過工業化、穩定政府和政治環境英语political climate等方式,擺脫邊陲地位,晉升為半邊陲或核心國家。

背景

[编辑]

邊陲國家是指存在於全球貿易邊緣的國家。一個國家被視為邊陲可能有多種原因。例如,某些國家的海關和港口效率極低,以至於儘管它們地理位置更近,但從更遠的地方運輸貨物反而更便宜。[3]

邊陲國家通常會專注於某一特定產業,這使其容易受到經濟不穩定的影響,並限制了國際投資。[4][5]有時國家會選擇自我孤立,例如14世紀的中國。[6]

知名經濟學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於20世紀中後期提出的世界體系理論,將世界分為三大部分:核心、半邊陲與邊陲。在其分類中,邊陲經濟涵蓋以下地區:

  • 大西洋文化圈日本社會主義國家之外的地區經濟。
  • 殖民地地區經濟。
  • 低收入國家,中收入國家。
  • 經濟雖已獨立,但因在殖民期間區域、種族被統治者瓜分,以至在文化上、歷史和種族上缺乏一致性。
  • 核心區的殖民母國挾其強大的資金及科技力量,堅持殖民地對母國從究市場、科技及管理上的依賴。
  • 文化、生產技術的改進遭選擇性的限制,以致於原始經濟活動如採集、游耕、游牧、狩獵相當集中。

近代,最簡單的辨別是否邊陲經濟的標準就是,該地區經濟是否「為已開發的經濟地區提供原料和廉價的勞工者」。另外,一般相信邊陲經濟的通貨膨脹,失業率等,都較核心經濟體或半邊陲經濟體系為不穩定。

成因

[编辑]

邊陲國家難以發展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技术發展不足[7],另一個原因是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或是受到其他國家的控制。邊陲國家以向核心國家出口原材料而聞名,但其收益往往不足以覆蓋成本[8]19世紀初,亚洲非洲被視為邊陲地區,其發展滯後使美國和德國得以保持核心國家地位。[7]

儘管邊陲國家受核心國家剝削,這種不平等貿易交換仍有一定作用。核心國家追求利潤的動機推動了世界市场的擴張。有時邊陲與核心國家間的貿易平衡會發生變化,這將從多個方面影響邊陲國家的政府,例如導致失業上升和國家收入減少。這種情況的特殊性在於相關核心國家的實力相對較弱。19世紀末意大利俄罗斯工業能力的提升就是典型案例,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巴西墨西哥南非等邊陲國家。[9]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Escudé, Carlos; Schenoni, Luis L. Peripheral Realism Revisited. Revista Brasileira de Política Internacional: 1–18. 
  2. ^ Thomas Shann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World-System Perspective. 1996.
  3. ^ Dollar, David, "Globalization, Inequality, and Poverty since 1980"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World Bank. November 2001, Page 21.
  4. ^ Peripheral Countries - (AP Human Geography) - Vocab, Definition, Explanations | Fiveable. library.fiveable.me. [2024-12-12] (英语). 
  5. ^ Médici, Florencia. Financial instability in peripheral economies: an approach from the balance-of-payments constraint需要付费订阅.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 2020-10-01, 43 (4): 515–539. ISSN 0160-3477. doi:10.1080/01603477.2020.1811126. 
  6. ^ Abu-Lughod, Janet L., "Before European Hegemo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7. ^ 7.0 7.1 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Modern World System : Capitalist Agricultu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an World-Econom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Academic press. 1976.http://marriottschool.byu.edu/emp/WPW/Class%209%20-%20The%20World%20System%20Perspective.pdf.
  8. ^ Prebisch, Raúl. Commercial Policy in the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9, 49 (2): 251–273. ISSN 0002-8282. 
  9. ^ Wallerstein, Immanuel. Dependence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 The Limited Possibilities of Transformation with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需要付费订阅. African Studies Review. 1974, 17 (1): 1–26. ISSN 0002-0206. doi:10.2307/523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