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逸見昌經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逸見 昌経
假名へんみ まさつね
平文式罗马字Hemi Masatsune

逸見昌經(日语:逸見 昌経へんみ まさつね Hemi Masatsune,1522年—1581年4月29日、大永二年-天正九年三月廿六日),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武將,曾仕於若狹武田氏織田氏

昌經約在天文二十年(1551年)以前出家,法號為「駿河入道宗全」[1]

生平

[编辑]

初仕武田氏

[编辑]

逸見氏甲斐源氏之庶流,世代擔任甲斐源氏嫡流—武田氏之家臣。

在武田氏領國(若狹國)支配體制之下,遠敷郡被作為其統治中心;位於東側的三方郡佐柿,由粟屋氏把守;西側的大飯郡高濱,則由逸見氏鎮守,兩家分別肩負起防備鄰國的職責[2]

昌經最初仕於若狹守護武田信豐。天文二十三年(1554年),信豐應室町幕府管領、同時亦是丹波守護的細川晴元之請(註:晴元與信豐有姻親關係,二人皆娶六角定賴之女為妻[3]:18-19),前往丹波協助晴元方的丹波勢力,與京都三好方的松永長賴展開交戰[4]。昌經也隨軍出征,積極參與丹波各地戰事。

然而,武田軍最終遭遇敗北,也使得信豐做為守護的權威難以施及全國,喪失統率家中有力被官與武將的能力。不得已之下,信豐只得暫時將家督之位讓與長子武田義統,並選擇隱居[4]

內亂與叛變

[编辑]

弘治二年(1556年),隱居的信豐與現任守護義統產生對立,若狹國內爆發了內亂。據木下聡先生分析,對立之原因係信豐意欲讓義統之弟信由繼承家督,繼而引發義統不滿所致[5]

這場內亂之後,雖由義統正式繼承家督,但雙方隨後又為信豐隱居領(退休後的俸祿或領地)問題發生衝突[1]

到了永祿元年(1558)七月,事態更演變至「分裂本國」的地步。為此,信豐不得不向近江六角氏尋求庇護,離開若狹[1]

見武田家內部陷入如此混亂之情勢,為避免捲入內訌,武田家的部分被官便不再前往小濱(武田家政廳)「出頭」(即赴任、報到),轉而各自固守在自己的領地[1][4]

此外,根據河村昭一先生的研究指出,武田父子對立背後,尚存在著圍繞三好長慶的路線分歧—即【親細川晴元的信豐】與【親三好的義統】之間的矛盾。換言之,為了對抗仍與晴元維持合作關係的信豐,義統因而與三好氏建立聯繫[3]:22

在這場弘治-永祿武田內亂中,昌經起初站在年輕當主義統一方,並與擁立信豐派的家臣作戰。直至永祿三年(1560年),昌經仍做為武田義統派的一員,與信豐派武田家臣及與期聯手的丹波浪人對抗[6][4]

可到了永祿四年(1561年),昌經卻轉而與當時進攻丹波的內藤宗勝(即松永長賴)聯手,對武田家發動叛亂。

傳統之觀點,將昌經之叛亂視為單純的「下剋上」。然而,近年來已從畿內政治史的視角,針對昌經叛亂事件展開更深入的研究[7]

據馬部隆弘先生之說法,叛亂之所以發生與義統立場轉變有關。其指出,在永祿四年(1561年)四月,原本敵對的義統與信豐達成和解,信豐也從近江返回若狹。義統選擇和解之目的,是為了避免自己在支援晴元方的日本海沿岸舊守護(越前朝倉氏出雲尼子氏)聯合中,陷入孤立所採取的對策。然而這樣的舉措卻致使原本為掃討晴元方而加入宗勝一方的昌經,失去了立足之地。換言之,義統在與信豐和解的過程中拋棄了昌經,結果昌經轉而加入宗勝一方,對信豊和義統發動反叛[3]:22-23 [8]

永祿四年(1561年)六月,松永・逸見聯軍與獲得越前國朝倉義景援軍的義統軍交戰,遭遇敗北(見《嚴助大僧正記》永祿四年六月條:若狭へ法雲、粟屋等入国、自旧冬及合戰、自越前武田合力人一万千計罷上云々、仍法雲・粟屋・邊(逸)見等人衆悉引退、…[9])。昌經也在同年八月十五日被迫投降並放棄居城砕導山城(見《當國御陣之次第》)[10][11]

重歸武田家的昌經,獲得義統原諒。永祿八年(1565年),昌經於砕導山城北方約2公里處,另築一座新的高濱城作為本城[12]

永祿九年(1566年)閏八月,企圖擁立義統之子武田元明熊谷統直發動叛亂。昌經與武田信方武藤友益等人站在義統一方,甚至幕府奉公眾之一的本鄉信當也加入戰鬥,最終才勉強將這場叛亂平定(見《本鄉文書》第166~168號)[13]

然而,若狹國內部仍未擺脫混亂局勢,武田氏家臣的離反與分裂接連不斷,戰鬥反覆上演,政局已難以恢復穩定[13]

仕於織田信長

[编辑]

永祿十年(1567年),武田義統逝世[14],家督之位由年僅6歲的元明接任。

永祿十一年(1568年),朝倉義景侵攻若狹。同年八月,元明遭朝倉氏以保護為由強行帶往一乘谷[15]。此舉實際上標誌著延續約130年的武田宗家對若狹國的統治走向終結。至此,若狹國在形式上成為由將軍所控制的領國[16]

在朝倉氏入侵若狹之後,永祿十一年(1568年)九月,尾張大名織田信長迎接將軍足利義昭進入美濃,並隨之上洛。這也迫使尚未統一、仍處於分裂與爭鬥狀態的武田氏家臣們,必須迅速選擇究竟要效忠於保護元明的義景,抑或與義昭一同上洛、氣勢正盛的信長 [16]

永祿十二年(1569年)四月,信長開始出面著手掌控若狹的武士勢力,昌經與其他多數舊武田家臣也明確表示效忠信長。此時,義景開始對信長展現出敵對態度[17]

元龜元年(1570年)四月二十日,信長為討伐拒絕上洛命令的義景,自京都出陣,進軍至遠敷郡熊川。當時,包括昌經、山縣秀政白井勝胤,以及內藤、熊谷、香川、寺井、松宮、畑田等「若狹國中有名的武士們」皆前往熊川迎接信長(見《若州國吉籠城記》)[17]。其後昌經並隨軍出征越前,加入了攻擊朝倉氏的行列。

天正元年(1573年)八月,朝倉氏滅亡。返回若狹的元明,因曾與朝倉氏結盟,原本面臨被信長處死的命運。但據《佛國寺藏武田氏系圖》記載,在舊臣粟屋勝久熊谷直之的懇求下,最終獲得赦免。然而,元明並未被允許再次召集舊臣、重建武田氏;原本的武田舊臣被指定改屬於信長宿老之一的丹羽長秀[18]

天正三年(1575年)七月,元明率昌經、粟屋勝久、熊谷直之、山縣秀政內藤重政白井光胤松宮玄蕃、畑田等人,前往京都相國寺拜謁信長。而這些人也被稱為「若狹眾」[18][19]

同年八月,昌經等「若狹眾」作為海上軍參與了信長討伐越前一向一揆之戰[20]

天正六年(1578年)六月,「若狹眾」在長秀指揮之下參與對播磨神吉城的攻擊(見《信長公記》)[18]

作為「若狹眾」之首席,昌經的地位始終未曾動搖,且深獲信長重用[1]。昌經本有高濱5千石領地,後來武藤友益所領的大飯郡佐分利3千石領地也被信長賜予昌經[21]。至此,昌經的總領地達8千石,實為一方重臣。

天正九年(1581年)二月廿三日,在京都舉行的馬揃」(軍事閱兵)中,昌經與信長重臣柴田勝家明智光秀等人一同,以若狹眾第一隊的身份參加[22]。約一個月後的三月廿六日,昌經病逝[23],享年不詳。其8千石遺領中,高濱城的5千石分封給丹羽長秀之家臣溝口秀勝,而新封的3千石則分配給武田元明[24]

後嗣

[编辑]

由於昌經無子,因此逸見家據稱在此斷絕。然而據《若狹郡縣志》記載,昌經有一子名為源太虎清。也有學者認為逸見家的沒落,可能是信長有意促成,以利自身統治。

後來,昌經之弟逸見經久之子昌久,成為德川氏譜代大名奧平信昌之家臣,逸見家的家祿因此延續至幕末時期[25]

參考文獻

[编辑]
  • 笹木康平『天文・永祿年間の政局と若狹武田氏―武田元光の婚姻政策の展開とその後―』(若越鄉土研究 68卷2號)福井県郷土誌懇談会発行、2024年。
  • 新谷和之『若狭高浜の中世城郭遺構にみる逸見氏の拠点形成』近畿大學民俗研究所発行、2024年。
  • 小濱市史編纂委員會 編『小濱市史 諸家文書4』、1987年。doi:10.11501/9540558。
  • 新發田市史編纂委員會 編『新發田市史 上卷』 、1980年。doi:10.11501/9538384。
  • 福井縣 編『福井縣史 通史編2(中世)』、1994年3月。doi: 10.11501/9541004。
  • 福井縣 編『福井縣史 通史編3 (近世1)』、1994年11月。doi: 10.11501/9541012。
  • 松浦義則『戰國末期若狹支配の動向』(福井県文書館研究紀要 第17號)、2020年3月發行。
  • 木下聡「若狹武田氏の研究史とその系譜・動向」『シリーズ・中世西国武士の研究 第四卷 若狹武田氏』戎光祥出版、2016年。ISBN 978-4864031929
  • 谷口克広;高木昭作(監修)『織田信長家臣人名辞典』吉川弘文館、1995年。ISBN 4642027432

出處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福井縣史 通史編2』(1994)P.690
  2. ^ 『福井縣史 通史編2』(1994)P.723
  3. ^ 3.0 3.1 3.2 笹木康平. 『天文・永祿年間の政局と若狹武田氏―武田元光の婚姻政策の展開とその後―』. 福井県郷土誌懇談会発行. 2024. 
  4. ^ 4.0 4.1 4.2 4.3 福井県小浜市教育委員会(2021)P.17
  5. ^ 木下聡(2016)
  6. ^ 日本史專欄 逸見昌經(2024)
  7. ^ 新谷和之(2024)P.165
  8. ^ 新谷和之(2024)P.159
  9. ^ 松浦義則(2020)P.40-41
  10. ^ 松浦義則(2020)P.41
  11. ^ 新谷和之(2024)P.167
  12. ^ 堀尾吉晴公共同研究会報告書(2021)P.23
  13. ^ 13.0 13.1 『福井縣史 通史編2』(1994)P.725
  14. ^ 松浦義則(2020)P.44
  15. ^ 松浦義則(2020)P.45
  16. ^ 16.0 16.1 『福井縣史 通史編2』(1994)P.726
  17. ^ 17.0 17.1 『福井縣史 通史編2』(1994)P.727
  18. ^ 18.0 18.1 18.2 『福井縣史 通史編3』(1994)P.57
  19. ^ 谷口克広(1995)P.241
  20. ^ 『福井縣史 通史編3』(1994)P.29
  21. ^ 日本史專欄 逸見昌經(2024)
  22. ^ 相国寺 相国会本部 円明120号(2023)P.17
  23. ^ 『小濱市史 諸家文書編4』(1987)P.1063
  24. ^ 松浦義則(2020)P.49
  25. ^ 『新發田市史 上卷』(1980)P.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