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董家院

坐标25°51′29.1″N 100°7′54.5″E / 25.858083°N 100.131806°E / 25.858083; 100.13180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喜洲白族古建筑群
董家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
坐标25°51′29.1″N 100°7′54.5″E / 25.858083°N 100.131806°E / 25.858083; 100.131806
分类古建筑
时代1948年
编号第五批第404项
认定时间2001年6月25日
地图
董苑迎宾馆大门

董家大院,又称董澄农大院,位于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市坪街董苑迎宾馆内,由“锡庆祥”老板董澄农所建,主体建筑包括二进院白族民居,以及法式洋楼“将军楼”,分别始建于1937年、1942年。2001年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编辑]

董澄农(1890—1945)出生于喜洲,早年辍学从商,凭借敏锐的商业眼光,在个旧锡矿废渣中提炼砂出口,迅速积累财富。1937年,事业鼎盛之际,他着手筹建宅院,历时四年建成主体院落[1],该院的设计、施工、选材等方面均精益求精,甚至在苍山上阳溪开辟有一处大理石场,开采加工建房所需石料[2][3]。1942年,又在西侧增建法式洋楼[1];滇西抗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诚、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副司令黄杰,以及蒋经国等人曾下榻于此,故该洋楼又被称为“将军楼”[3]

1953年土地改革时,董家大院被没收,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医院(现第七十五集团军医院)使用[4]。1986年,为发展旅游业,部队将其移交大理市人民政府[4]。1987年改建为田庄宾馆[4],隶属于大理市旅游局。1987年12月21日,作为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之一公布为第三批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5];2001年6月25日,作为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之一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003年,大理州、大理市政府进行全面修复,并征地6.33亩,扩建园林、增设设施,建设为“董苑迎宾馆”,工程总投资2000多万元[7][1]

建筑

[编辑]

董家大院占地面积674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14平方米,分东西两组建筑。东侧为白族传统民居,坐西朝东,采用“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组合的一进两院格局[8],梁架为抬梁式穿斗式相结合,土木结构硬山顶屋面[3]。大门楼设于东北角,采用传统飞檐串角式三滴水造型[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赵勤. 大理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5: 80–85. ISBN 978-7-222-12463-9. 
  2. ^ 罗群; 罗敏著. 话说滇商. 北京: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08: 298. ISBN 978-7-80249-064-2. 
  3. ^ 3.0 3.1 3.2 3.3 张锡禄 (编). 喜洲古宅里的身影.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5: 19. ISBN 978-7-5416-9113-3. 
  4. ^ 4.0 4.1 4.2 《喜洲镇志》编纂委员会 (编). 喜洲镇志. 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57. ISBN 7-81068-915-0. 
  5. ^ 云南省人民政府. 链接至维基文库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云政发〔1987〕216号). 维基文库. 1987-12-21. 
  6.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 中国政府网. 200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6). 
  7. ^ 大理市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 董苑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 大理市年鉴·2004.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 166. ISBN 7-5367-3055-1. CNKI N2005120477000551. 
  8. ^ 尚榆民; 和生弟 (编). 大理丛书·建筑篇·卷二. 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 2015: 276. ISBN 978-7-5367-6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