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
花地,是广州的一个地方,別稱有花田,花埭,芳村的起源。清末外国称为Fa-Ti或Flower Garden。明清两代广州两大花田之一就在花地,廣州的素馨花主要就由花地與河南莊頭供应[1]。清乾隆年间《番禺县志》載:“粤中有四市,花市在广州之南,有花地以卖花为业者数十家,市花于城。”
花地大事记
大宝元年(958),名僧达岸奏请南汉后主,在花埭(地)修筑宝光寺(宋朝改称大通寺)。宝光寺建成后,香火鼎盛,以花献佛,园圃业因此而兴旺起来。
宋开宝四年(971),大通港建成,为当时广州的一大港口。
皇祐四年(1052),少数民族邻袖侬智高率众攻打广州,占邻大通镇达53天。
政和六年(1116),经略使觉民为大通寺题“大通慈应禅院”額。寺内有烟雨井,人称“大通烟雨”,其时为羊城八景之一。
万历元年(1573),芳村花地的花农开始应用人工“制水”技术,控制盆桔结果期。
康熙六年(1667),肖子奇捐资重修大通寺,并在烟雨井上建六角亭等景点。
嘉庆十七年(1812),两广总督蒋攸明文指定广州花地为对外国人开放旅游,花地园林成为旅游胜地。
道光十三年(1833),策头(花地),中市已成圩市。
道光二十四年(1845),十二月,进士邓大林在花埭建造“杏林庄”。
道光二十五年(1846),张泰祥(张维屏之子)在小蓬仙馆西侧建一园林,供其父养老,后取名“听松园”。
咸丰七年(1857年),两广总督叶名琛(1807—1859)动用公款为其父亲所建的道观。门额石匾上的“小蓬仙馆”四字乃叶名琛所书。
光绪十一年(1885),诗人梁修(德庆县人)应纫香园主人邀请题咏百花,俗称《花埭百花诗》。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重修“小蓬仙馆”,并将其改名为七公祠。
光绪十四年(1888),美国教会那夏礼博士所创“中和堂”迁来花地听松园,改名“培英书院”。民国24年(1935),该校迁往白鹤洞山顶改名为“培英中学”。
光绪二十三年(1897),康有为在花地镇东街东侧建康园。
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花地黄大仙祠(清咸丰六至八年建)
光绪三十一年(1905),番禺知县柴维桐在七公祠内设立“芳村初等小学堂",为芳村最早公立学堂。
民国元年(1912),美洲归国华侨合资在花地河东侧建“同安坊”一条街。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广州,花地几条街道被烧毁,商铺园林等成废墟。大通寺的大雄宝殿、天王殿被日军拆除,黄大仙祠、花地同安坊被日军占为宪兵司令部。
民国34年(1945),花地画家苏卧龙从澳门回花地,从事绘画和栽培花木,其国画《雪梅》送比利时博览会参展,获金牌奖。
花地园林
清代时期园林相关图片: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A_Garden_in_Canton_MET_DP165613.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anton1920_d035_growing_plants_in_the_garden.jpg
花地园林鼎盛于清代中后期,有大小园林三十多处,而当时知名的八大名园,即留香园、醉观园、纫香园(Yan Heung)、群芳园、新长春、翠林园(Choy Lam)、余香圃和合记。各大名园均分布在白鹅潭流入花地河支流的南岸之上。以羊城八景的“大通烟雨”为起点,向西南伸延,折入花地小涌两岸之间。康有为曾于丙午年(光绪22年)初七人日举家泛舟来游花地,留下了“烟雨井边春最闹,素馨田畔棹方迴。千年花埭花犹盛,前度刘郎今可回”之诗句,咏赞此处的园林景色。
潘有为(1744-1821)《南雪巢诗钞》有咏东园景物绝句十首,题曰:“册头村旧辟东园,选树莳花,为先大夫暮年怡情之所。自庚寅北上迄遭讳南还,辛亥奉母版舆来停于此,感时追昔,触处伤怀,漫成十绝句。”据此可知,东园位于花地栅头村,且早在潘振承(1714-1788)生前就已经建成。东园建成后至1846年,一直为潘家别苑。1846年易主伍氏后,遂改名为“馥荫园”。花地园林中最知名是馥(福)荫园(Howqua’s gardens),清代广州不少外销画了这个园林,还有外国摄影师来拍摄,留下了很多相片。
杏林庄园两旁小溪环流,风景自是优美.园中有八景曰:竹亭烟雨、通津晓渡、蕉林夜雨、荷池赏夏、板桥风柳、隔岸钟声(对岸是大通古寺)、桂径通潮(小河与珠江连通)、梅窗咏雪。园中还筑有一阁名“藏春阁”,邓大林妙手丹青,亲自执笔将八景一一绘成画图,珍藏于阁中。邓大林交游之朋友,俱是当时的诗人画家,宾客雅兴之余,或挥毫大书,或彩笔成画。或对景题诗,因而当时园中留有极多名人的书画。邓大林又将所得诗词汇成《杏林庄题咏》集,收录了近千首名人诗词。
德庆举人梁修所写的《花埭百花诗》中的《莲》的小序云:“翠林园中,筑水心亭,亭亭亭。”翠林园在观音庙左侧,靠近花地河,前面就是著名的花地花墟。由于它林木繁多,环境幽雅,故清末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民间的迎宾馆。广州、南海、番禺的官员,卸任后不便在衙门多留,往往到翠林园暂住。新官到任,多从梅岭到曲江,再乘船到广州,因礼节关系,多不立即进城,而在此暂住。
名人诗词
方信孺(1177年-1222年),字孚若,号好庵,自号紫帽山人, 兴化军(今福建莆田)人,崧卿之子,南宋官员。
《大通寺》
老木槎牙欲擘云,门前流水我知津。 过江一雨如盆泻,竞礼真如不动身。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
《將及广州知城门已闭遂泊舟花田》
江阔遥通海,城严早闭门。 行舟及花地,繫缆欲黄昏。 春暮红飘径,雨馀绿满村。 丛蕉舒凤翮。新竹长龙孙。 问水随鸥队,寻英踏藓痕。 今宵凉睡稳,清梦绕香魂。
《花田清晓》 花地停桡水气凉,晓风寒翠影苍苍。 五更月落犹闻笛,九月秋深不见霜。 迳委落英谁解珮,潮催归艇梦流香。 南中草木无冬夏,一任年年各自芳。
十三行商伍元华(英文:Howqua Ⅲ;1800年—1833年)
《珠江酒阑复买舟访翠林园主人》
朅来河北又河南,容与扁舟与未酣。 寄语主人多置酒,夜深风雨渡鹅潭。
张维屏(1780年—1859年),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广东番禺人,进士出身。
《花埭》
珠儿珠女正韶年,花地花开集画船。 近水柳条增妩媚,入春人意倍缠绵。 相逢斗草前裙地,最好清明谷雨天。 归不须愁江路暗,海珠明月比珠圆。
阮元(1764年2月21日-1849年11月27日),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揅经老人、怡性老人 ,江苏扬州仪征人。
《游花田翠林园》
茉莉开初歇,秋田菊又黄。 林巢生翡翠,池渡野鸳鸯。 埋玉香成土,栽花土亦香。 何须问园主,自看碧筼筜
谭敬昭(1774~1830)字子晋,一字康侯,号选楼,广东阳春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官户部主事。
《重过花埭东园寄潘比部伯临》
兰桨驻笙歌,花田散绮罗。夕阳人影乱,深树鸟声多。 野色迷香径,酣红点绿波。南园春草满,诗思近如何。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汉族广府人,人称康南海。
《人日游花埭》
烟雨井边春最闹,素馨田畔棹方徊。 千年花棣花犹盛,前度刘郎今可回。
花地明代进士
番禺县续志,清代番禺茭塘司属崇文社各村介绍,策头又名策溪俗名花埭。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版《番禺县志》中,明确记载了番禺策头村(今广州市荔湾区花地村大策直街)罗氏明代进士。这一发现为花地赋予了“进士故里”的文化身份。
罗崇谦(1532年—),字汝益,又字思顺,号通泉,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民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乙卯科(1555年)广东乡试第六十七名举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三甲第一百五十九名进士。刑部观政,授江西兴国县知县,致仕。 曾祖罗彦麒;祖父罗翱;父罗澈,母何氏。弟崇谔、崇谨、崇让、崇谐。
清代花地圩纠纷案官碑
这块碑,高140厘米、宽80厘米、厚12厘米,阴刻楷书,面貌完整,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二十五日或稍后。碑文先讲述了本地花果经营管理的旧貌:“据策头局职员罗国辉、罗翼贤禀称,职村向有花果墟市,已历数百年。”接着讲冲突的缘起——“去年突有外来棍徒王学芬在职村观音庙旁购地一段,大兴土木,将石板铺塞官涌涌底,安设木栅阻塞水道……突于六月间自立聚华市名目,加设新秤,勒抽经费,设立勇厂,显系假公济私,影射图利,叩乞示禁。”
多意
[编辑]花地經過歷史變遷,現在广州可以指:
參考
[编辑]- ^ 芳村:茉莉素馨天香国. 历史现场.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