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老傈僳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老傈僳文
类型
使用时期
約1915年至目前
书写方向從左至右 编辑维基数据
语言傈僳語
相关书写体系
父体系
ISO 15924
ISO 15924Lisu (399), ​Lisu (Fraser)
Unicode
别名Lisu
范围U+A4D0至U+A4FF
 本條目包含國際音標 (IPA) 符號。 有關 IPA 符號的介紹指南,請參閱 Help:IPA[ ]/ / 及 ⟨ ⟩ 之間的區別,參閲IPA§方括號與轉錄定界符

老傈僳文,又称西傈僳文[1],旧称圣经文字[2],是一種在拉丁字母基礎上發展的文字。老傈僳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上通用的傈僳语文字[3]。除了書寫傈僳語之外,歷史上老傈僳文也被用於書寫納西語載瓦語

老傈僳文字形来自无衬线体正写和倒转的大写拉丁字母,并附以标记以示声调。虽然字形来自拉丁字母,但是老傈僳文字母的读音不一定与其类似的拉丁字母相关。[4]

历史与使用情况

[编辑]

1912年,缅甸克伦族传教士巴托(Sǎra Ba Thaw,又译巴东、巴多、巴夺等)和英国传教士富能仁(James Outram Fraser)相约各自设计傈僳语文字;1917年,两人再次会面比较各自的方案,经傈僳族群众试用,富能仁的方案因易读写记忆而被接受,两人随后共同对该方案进行改进完善,最终于1919年前后形成定案并在滇西北和缅北傈僳族地区推广使用。[1][5]20世纪20年代起,传教士开始使用老傈僳文翻译《新约圣经》,至1939年翻译完成[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老傈僳文主要局限在基督教徒之间使用[2]

1950年代,中国政府在对傈僳语进行调查研究后,曾提出在老傈僳文基础上改进发展的建议,但最终决定保留老傈僳文用于宗教生活,同时另创新傈僳文应用于经济文化建设[6];196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党委和人大决定正式推行新傈僳文[5]。文革结束后,随着基督教的恢复和发展,老傈僳文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取代新傈僳文,进入了学校教育、政府机构和新闻媒体等领域[5][6][2]。根据2015年的报道,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29万傈僳族人口中,会使用老傈僳文的约有8万人[7]

輔音

[编辑]

註:您可能需要下載可支援老傈僳文的Unicode字体才能完整顯示。

輔音
唇音 齒齦音 齒齦噝音 齦後音 軟顎音 聲門音
塞音 不送氣清音 [p] [t] [ts] [] [k] 1
送氣清音 [] [] [tsʰ] [tʃʰ] []
濁音 [b] [d] [dz] [] [ɡ] [ɦ]3
擦音 清音 [f] [s] [ʃ] [x] []3
濁音 [v] [z] [ʒ] [ɰ]?, [ɣ]2
鼻音 [m] [n] [ŋ]
近音 [w], []2 [l] [ʝ], []2
  1. 做為聲母的聲門塞音不會寫出來。除了[ɯ][ə]兩元音之前,該發音是零聲母時的固定發音。
  2. 有時會用來表示央半元音[ɰ]以及輔音[ɣ]. 作為元音或半元音,同樣有歧異用法。
  3. 只出現在祈使語氣助詞。是具鼻化的 []同位音

元音

[编辑]
以老傈僳文所寫的傈僳語聖經
元音
[i] [y] [ɯ] [u]
[e] [ø] [ə] [ʊ]
[ɛ] ** [ɑ]
**輔音後不須寫出

例:即是[tsɑ̄],而ꓝꓰ則為[tsē].

聲調

[编辑]

聲調以標準標點符號寫出,也因此老傈僳文的用法與國際規範不同:逗號為(hyphen period),句號為is (equal sign)。

音節附加符號 [tsɑ]
[tsɑ̄] ꓝꓸ [tsɑ́] ꓝꓹ [tsɑ̌]
ꓝꓻ [tsɑ̄ˀ]* ꓝꓺ [tsɑ̄ˀ] ꓝʼ [tsɑ̄̃]
ꓝꓼ [tsɑ̂ˀ] ꓝꓽ [tsɑ̂] ꓝˍ [tsɑ̄ɑ̂]
*聲調符號與無調符之中調中的區別並不清楚。聲調符號可與結合為複聲調,然而較常見組合的只有ꓹꓼ

單引號表示鼻音化,與聲調符號相結合。

下底線表示滑音[ɑ̂]無中介聲門塞音的對比。聲調取決於語音環境,不總是降調,但仍是寫做ˍ

Unicode

[编辑]

老傈僳文已经收入Unicode 5.2版,名称为“傈僳文”,编码范围是U+A4D0至U+A4FF,属于基本多文種平面(BMP),位于彝文部首和瓦伊语之间。编码的方式与著名語言學家及字型設計專家葉密豪(Michael Everson)草擬的編碼方案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基本一致。由於老傈僳文與現有的拉丁字母有太多重複的地方,有人曾建议将老傈僳文融入現有的拉丁字母區段內[8],以節省編碼空間,避免同形异码造成混淆。但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

傈僳文
Lisu[1]
Unicode Consortium 官方碼表(PDF)
  0 1 2 3 4 5 6 7 8 9 A B C D E F
U+A4Dx
U+A4Ex
U+A4Fx
註釋
1.^ 依據 Unicode 15.0

参见

[编辑]

參考及註釋

[编辑]
  1. ^ 1.0 1.1 陈建明. 传教士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字创制活动. 宗教学研究. 2010, (4): 142–149. ISSN 1006-1312. CNKI ZJYJ201004024. 
  2. ^ 2.0 2.1 2.2 徐琳; 孙宏开. 傈僳文.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 (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网络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文(中国大陆)). 
  3. ^ 黄行. 中国边境民族文字的发展状况. 语言战略研究. 2025, 10 (3): 30–38. ISSN 2096-1014. doi:10.19689/j.cnki.cn10-1361/h.20250303. 
  4. ^ SIL的Martin Hosken曾經把一段文字譯成傈僳語,並利用各種從現有拉丁字母改良而成的字型把文字印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並交給當地人閱讀。當地人只認為以無襯線體印刷的文字是他們的文字,而對於其他拉丁文字的變體,包括把大寫字母改寫成小寫字母,都認為不是他們的文字。
  5. ^ 5.0 5.1 5.2 5.3 张军. 傈僳族新老文字使用问题.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 (编).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147-152. ISBN 978-7-100-10327-5. doi:10.26914/c.cnkihy.2013.001777. 
  6. ^ 6.0 6.1 高志英; 崔阳. 同文异功:“基督教文字”在中缅傈僳族、怒族中的实践及其功能泛化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 2023, (4): 87–98. ISSN 1000-4289. CNKI WORL202304009. 
  7. ^ 李寿华. 怒江:傈僳族用上傈僳文短信.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5-12-26 [2025-07-11]. 
  8. ^ 曲理查,(2007年),老傈僳文Unicode收入建議書:PDF版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及HTML版本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