竿塘鄉
竿塘鄉 | |||||||||||
---|---|---|---|---|---|---|---|---|---|---|---|
![]() | |||||||||||
1940年—1950年 | |||||||||||
國家 | ![]() | ||||||||||
首府 | 塘岐 | ||||||||||
面积 | |||||||||||
• 1949年 | 20.3平方公里(7.8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49年 | 5062 [1]:215 | ||||||||||
政府 | |||||||||||
竿塘鄉鄉長 | |||||||||||
• 1940年~未知 | 吳成燦 | ||||||||||
歷史 | |||||||||||
• 日軍佔領竿塘 | 1937年 | ||||||||||
• 改竿塘聯保為竿塘鄉 | 1940年 | ||||||||||
• 抗戰勝利光復竿塘鄉 | 1945年 | ||||||||||
• 馬祖區公所廢除竿塘鄉,改設南、北竿二鄉 | 1950年 | ||||||||||
行政分區 | 7保74甲 | ||||||||||
| |||||||||||
今属于 | 南竿鄉 北竿鄉 |
竿塘鄉是1940年—1949年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所轄之鄉級行政區,包括马祖列岛的南竿岛、北竿岛、高登岛等以及东湧列岛。
名稱
[编辑]《粵閩巡視紀略》以竿塘兩山因多茅竿而得名,在《指南正法》中亦謂:「官唐,二山相連,山上多茅草,名曰半〔竿?〕塘。」這兩則殆是竿塘名稱由來最直接的說明。現已知航海圖經大都出自於泉漳地區之海上舟人鄉儒,而閩南方言將茅草讀若「官」,這當是航海圖經上的竿塘寫成官唐或官塘之原因,明朝《〔弘治〕八閩通志》謂「連江縣,海在縣東南,潮汐入縣境凡十有二派,一派抵官塘洋,一派抵荻盧峽,一派抵鳌江,一派抵蛤沙,以達大小埕澳。」這裡的官塘洋應即竿塘洋,所以最晚在明朝弘治年間除了竿塘之寫法以外,亦有寫成官塘者,大致上與航海有關之敘述文字多用官塘。[2]:68
除竿塘外,明清亦有官塘、官唐、干唐、干塘、關同、關童、關潼、關塘等稱呼。[2]:56
竿塘之得名或許與築海為塘或官兵汛地有關,至於是否因島上多茅草,茅竿而得名則無從考究。[2]:69
南竿塘山即上竿塘,北竿塘山即下竿塘。[3]
歷史
[编辑]宋元時代
[编辑]竿塘名稱最早出自南宋梁克家《三山志》:「寧善鄉…崇德里…上下干(竿)塘在海中…」[4]:二:6。依據《三山志》:「元豐二年十月…置巡檢一員初置連江官澚…遂置南匿嶼…」[4]:十九:8,學者張書才從地理位置的相近主張北宋時此間可能設有巡檢,與當時設置巡檢多在海島上,認為此處的官澳應是竿塘的別稱,推測北宋中期應即有政府官兵進入列島。[2]:55
根據中央研究院考古學家在北竿坂里、南竿介壽等地,出土宋元時流行形制陶片及瓷片,可得知在馬祖列島區域,於宋元時代應已有人類居住,其中又以蔡園裡遺址最具代表性。[2]:52
明清時代
[编辑]明洪武4年(1371),因張國珍、張士誠餘黨逃竄島嶼,並勾串倭人為寇,明廷自洪武5年(1372)起於浙江、福建沿海造舟防倭,並採劉基建議仿唐府兵制設衛所。洪武20年(1387)前後,明廷於東南沿海佈設衛所城寨與烽堠,竿塘島嶼之遷民墟地大致發生於此時。[2]:78
嘉靖、萬曆年間,雖倭患稍緩,海賊未止,竿塘仍為汛守要地。董應舉稱「福海…率至東湧、東沙、竿塘…皆有兵船來往守之」,可見嘉靖萬曆間明朝尚派兵船巡守竿塘,至萬曆末年始停泊海上,不再登岸駐守。
清順治18年(1661),清廷為封鎖鄭成功頒遷界令,福建沿海島嶼居民內徙,馬祖群島亦在其中。康熙4年(1665)遷界稍弛,康熙22年(1683)清平臺灣,翌年始漸次開放海禁,但外洋島嶼如馬祖仍禁民居與採捕,列為禁山。
康熙元年(1662),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福建成清朝水師重鎮,福州外海島嶼防務重要。康熙27年(1688),閩安水師協設立,控扼閩江口。北竿塘為海壇與福寧二鎮水師會哨處,馬祖諸島亦列月汛巡防範圍。
清代閩安協左營汛守白犬與竿塘,配兵約210名、戰船4艘,輪防南北竿塘並設煙墩瞭望。康熙至道光年間,南北竿塘均派駐兵守望,白犬與東沙亦設水師汛守,並屬綠營長福營右軍分防(惟是否駐島不詳)。[2]:79~81
民國時期
[编辑]民國3年5月,北洋政府任命許世英為福建巡按使,掌理福建民政。許世英任巡按使時曾親履馬祖巡視,這當是馬祖有史以來,首次有省级高官來到馬祖列島。
民國15年12月, 國民政府北伐東路軍在何應欽率領下進入福州,結束福建的軍閥統治,馬祖列島約在此時開始進入鄉治。[2]:91
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戰爆發後,同年9月10日馬祖列島南北竿為日軍控制。此後,地方武裝勢力趁亂興起。南竿西尾林義和與後續接收其勢力的仙遊人張逸舟等,先後盤踞馬祖列島,並與日本興亞院廈門聯絡部聯繫,打出「福建和平救國軍」名義。然未見日軍在馬祖列島設立治安維持會等傀儡機構。政府對當地控制力薄弱,惟保甲組織似持續運作,翁成燦於1938年仍任保長可為佐證。
1939年,竿塘聯保辦事處改制為鄉公所,聯保主任翁成燦接任首任鄉長。不久,連江縣政府另派康姓人士接替。 同年3月,林義和率眾劫取竿塘全數槍枝,組織自衛隊,自任隊長,鄉政實質脫離縣府管轄。 同年9月23日,福清人余亞楻率千人侵入竿塘,自衛隊被納編。日軍興亞院委任余亞楻為「福建和平救國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林義和任第一陸軍司令,隨後轉往廈門。 同年11月,國軍第八十師在翁成燦與陳郡利導引下,突襲竿塘,余亞楻部損失慘重,余亞楻陣亡。國軍保留林義和自衛隊後撤離。
1940年8月27日,白犬林震叛變,派陳依發率百餘人夜襲竿塘。林義和跳海逃往廈門,其部眾四散。陳依發部燒殺劫掠,鐵板地區陳郡利、朱天賜等三戶房屋焚毀,陳顯仁等四人被殺,竿塘遭蹂躪近兩月。 同年10月中旬,連江縣保安隊與林義和舊部合力圍攻陳依發於山隴蓮花岩,陳部死傷三十餘人,餘部撤往白犬。 同年10月13日,川石島日軍劫持竿塘漁船,殺害漁民四人。
1942年9月6日,日艦抵夫人澳,林義和登艦被扣,轉交張逸舟部。9月8日午夜,張逸舟部屬鄭德民、黃玉樹、林滄圃等違抗命令,將林義和綁於鐵板,沉入進嶼溺斃,終年34歲。林妻朱雙金攜子女逃往筱埕投靠翁成燦、陳郡利,後聞噩耗服鴉片自殺。 此後,張逸舟部佔領南北竿及周邊島嶼,延續林義和既有措施,地方秩序相對穩定至抗戰勝利。[5]:34~36
1947年,連江縣臨時參議會成立,王詩芳任縣參議員,代表竿塘鄉。[6]:99
行政區劃
[编辑]時期 | 非建制時期 | 自治區時期 | 閭鄰時期 | 聯保時期 | 鄉鎮時期 | 直屬時期 | 分治時期 | |
---|---|---|---|---|---|---|---|---|
宋元 | 明清 | 民初~1928 | 1928~1936 | 1936~1940 | 1940~1945 | 1945~1950 | 1950~今日 | |
行政區劃 | 連江縣 | |||||||
善寧鄉 | 二十六都 | 竿塘區 | 第八區 | 第三區 | 竿塘鄉 | 南竿鄉、北竿鄉 | ||
崇德里 | 南竿鄉、北竿鄉 | 竿塘聯保 | 竿塘鄉 |
古代沿革
[编辑]南宋時代上、下竿塘即隸於連江寧善鄉崇德里,元代將崇德里析為四里旋即改為四都,其中崇德第一里改為二十六都[1]:92[2]:69[7],一說崇德四里改為二十六都[2]:89,不隸鄉里。[1]:92這種情況歷明朝至清朝未稍改變。[2]:89
南竿岛和北竿岛原分属闽县、连江县。[3]唐宋后,北竿岛归永福乡崇德里。元代至清代,北竿岛归二十六都[8]。
近代沿革
[编辑]辛亥革命後,連江縣初設置17個自治區,另加上海島的西洋和竿塘兩個區,但僅是空架子。[1]:97
國民政府奠都南京後,在民國18年施行《縣組織法》,省以下設縣、區、村(里)(後改為鄉(鎮))、閭(鄰)四級,20-50個鄉鎮組成一區,而馬祖地區屬連江縣第八區,包含南竿鄉與北竿鄉,南竿鄉有附鄉11個,北竿鄉則有附鄉10個,另西洋鄉有附鄉4個,東引為其一。[1]:98
民國23年5月,國民政府為強化剿共地區的社會組織,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令福建實行保甲制度,以10戶為甲,10甲為保,10保以上為鄉鎮或區,保甲制度一直沿續至民國38年。連江縣於民國25年10月1日編查完成,撤銷原有8個區的建制,改設3個區署,下轄55個聯保、487保、4891甲。初設竿(塘)西(洋)聯保於北竿塘岐鹽倉,後以轄地過廣,不久分設,南北竿改屬竿塘聯保,西洋、東湧屬西洋聯保,都屬第三區署(原六、七、八區)。[1]:99~100
民國29年初,國民政府實行新縣制,依據中央頒布的《縣各級組織綱要實施辦法》與福建省政府頒佈的《縣各級組織綱要實施計劃》和《健全聯保機構辦法》,改聯保辦公處為鄉鎮公所,改保長辦公處為保辦公處,南北竿屬第三區竿塘鄉,下有8保,8個保的名稱為:南竿上、南竿下、南竿中、北竿上、北竿下、北竿中、大目、塘格;西洋鄉有6個保,東湧保為其一。[1]:100
民國34年9月抗戰勝利後,政府進行鄉鎮保甲複查整理,撤銷區署建制,至翌年初編查結束,連江縣設18個鄉,南北竿屬竿塘鄉,東湧則屬西洋鄉。時竿塘鄉轄有7保,其中馬祖保12甲、牛角保10甲、橋仔保10甲、津鐵保11甲、山壟保10甲、白鏡保11甲、塘岐保10甲,共計74甲,另東湧保屬西洋鄉,東湧保共有7甲。[1]:105
1949年9月1日,馬祖守備區指揮部成立,隸屬臺灣警備總司令部。1950年初,馬祖守備區指揮部設立馬祖區公所於山隴,轄南、北竿兩鄉,竿塘鄉正式廢止。[6]:344
1953年,西洋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管辖(现归霞浦县管辖,改设霞浦县海岛乡),而马祖列岛和东湧岛仍由中華民國实际管辖。
參見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連江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编). 《連江縣志》. 方志出版社. 2000-03-28.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编). 《連江縣志》.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 201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5-11).
- ^ 3.0 3.1 曹剛等 (编). 《連江縣志》 (PDF) 第四卷 鉛印本. 1933: 4.
- ^ 4.0 4.1 梁克家 (编). 《三山志》 得山林弘衍重刊本. 1638.
- ^ 邱新福 (编). 《南竿鄉志》. 連江縣南竿鄉公所. 201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6).
- ^ 6.0 6.1 王花俤 (编). 《北竿鄉志續編》. 連江縣北竿鄉公所. 2022-11. ISBN 978-626-7215-16-6.
- ^ 喻政. 《福州府志》 (PDF). 萬曆.
二十六都,統圖一,桑㠘、東路、關嶺、蛤沙、上下竿塘
- ^ 《福建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