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飲

立飲(日語:立ち飲み)在日本主要指站立飲酒的行為,或提供此服務的店鋪,通常泛指站立飲用酒類的消費形式。
歷史沿革
[编辑]在酒鋪門前支付零錢後當場站立飲酒的行為,在日本江戶時代已相當普遍。
太平洋戰爭期間的1943年(昭和18年),酒類需要配給後,出現了市民酒場等新型態。獲准營業的店家在開店前2-3小時就會出現排隊人龍,因此東京都政府自同年10月起,要求獲准營業的店家實施號碼牌制度,並為縮短停留時間而指導店家不設置座椅[1]。這導致大型配給酒場轉型成立飲形式,原有中小型立飲店則一度式微。戰後在黑市等地部分非法復甦,直至1949年(昭和24年)酒類銷售自由化後才合法重開[2]。1960年代立飲文化達到高峰,後隨經濟高度成長逐漸衰落。近年,由於開業成本低、昭和懷舊情懷、企業概念店策略,以及在長期不景氣中提供廉價飲食選擇等因素,立飲店鋪與客流量均有增長趨勢。
酒鋪附設型
[编辑]典型立飲店多附設於酒鋪內,俗稱「角飲」(日文:角打ち)。顧客購買酒類與下酒菜(如乾貨、罐頭、炸物)後,直接在店內角落或收銀台旁站立飲食。因不屬正式餐飲店,店家通常僅提供基本服務,且不設座椅。部分店鋪會允許顧客以啤酒箱或雜誌墊坐。傳統酒鋪附設型立飲區會與主要銷售區分開,此設計是為避免被歸類為需特別許可的餐飲場所。這類店鋪多見於大都市廉價住宿區、商業區及競技場周邊,主要客群為日結藍領。1960年代達到鼎盛後,隨勞動人口減少與消費習慣改變而逐漸衰退。
因「以方形木盒邊角就口飲用」[3]的動作,這類飲酒方式也稱「角飲」。由於此習俗在工廠、礦場、港口密集的北九州地區特別盛行,當地自稱「角飲」發源地。東北地區稱「もっきり」[4],鳥取縣至島根縣東部則稱「立吞」(たちきゅう),語源據傳是「站立快速飲盡」[5]。雖有「近年明顯減少」[6]的說法,但在發源地北九州市仍保存約150間提供角飲服務的酒鋪(2018年統計)[7][8]。另一方面,惠比壽等地出現裝潢時尚、吸引女性顧客與國際客群的新型立飲店,改變了傳統角飲形象。
小型餐飲店
[编辑]通稱「立飲居酒屋」或「立飲吧」。多位於大都市高架橋下,部分設於車站內。 店鋪設計以空間效率為優先,基本僅設吧檯與廚房,部分會在牆邊增設簡易桌椅。顧客於吧檯點餐後立即飲食,多採用現付制,亦有預購餐券或記帳後付等形式。飲品以啤酒、日本清酒、威士忌、燒酎為主,近年部分店家擴充酒單。下酒菜多為關東煮、烤物、冷盤等簡易料理,但亦有提供精緻菜餚者。主要客群為下班白領,消費快速且價格低廉。2013年起出現針對女性客群改良的店鋪,增加酒類與菜色選擇,並引進洋酒立飲模式。
半側身飲式
[编辑]大阪部分店家為最大化空間利用率,會要求顧客以側身姿勢緊密並立飲酒,這種整齊劃一的姿勢被戲稱為「暗鴨式」(ダーク),成為熟客間互相調侃的用語。
攤販型
[编辑]無固定店面的流動攤販,多以鐵板料理內臟燒烤為特色。例如大阪府西成區部分立飲攤位[9][10]甚至出現排隊名店。
立飲紀念日
[编辑]因數字「11」形似站立飲酒的人影,11月11日獲日本紀念日協會認證為「立飲日」[11]。
註釋
[编辑]- ^ 酒場などの行列解消に順番票(昭和18年6月24日 朝日新聞(夕刊))『昭和ニュース辞典第8巻 昭和17年/昭和20年』p319
- ^ 「日本酒の歴史‐昭和時代中期」
- ^ 『大辭泉』等辭典記載。
- ^ 【首都圈巡禮・發現之旅】「角飲」風雅世界 店前立飲閒談《每日新聞》晨刊2017年10月15日
- ^ 北九州市出身作家火野葦平1952年(昭和27年)連載小說《花與龍》(岩波書店)記載:「他們最愛的娛樂莫過於『角飲』。從木盒邊角一口氣飲盡冰涼的酒。」
- ^ 「春秋」《日本經濟新聞》晨刊2015年4月30日
- ^ 酒友聚集的「大人零食屋」 角飲聖地北九州與真正酒客交流紀實. ねとらぼ(ITmedia). [2018-02-06].
- ^ 扎根北九州的"角飲文化"。新手也能安心嘗試的三間酒吧巡禮!. ぐるなび. [2018-02-06].
- ^ 西成「やまき」這就是西成立飲!!. 酒場導航. 2017-07-30 [2019-05-26] (日语).
- ^ 西成「やまき」西成立飲攤教我的事. 酒場導航. 2018-03-30 [2019-05-26] (日语).
- ^ 11・11是「立飲日」 東京舉辦酒吧巡禮活動. 朝日新聞. 2011-11-11 [201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已忽略未知参数
|deadlinkdate=
(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