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秧歌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秧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类传统舞蹈
序号105
编号项目III-2
登录2006年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之一,也是一種集體歌舞藝術。秧歌舞的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會變換各種隊形。人們手拿扇子、绸布,或穿戴装扮道具(如旱船、毛驴、扁担高跷、面具等),伴随着唢呐等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而有规律地舞动。

秧歌的舞蹈动作既丰富多样又简单朴实,气氛热烈,在中国北方民间流传广泛。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常組織秧歌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扭秧歌也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

歷史發展

[编辑]

秧歌舞起源於農業勞動。人們在田間辛苦插秧、耘田的勞動之余,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後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將農民們勞動之余自娛自樂的形式、歌舞都統稱為秧歌。現在廣義的秧歌大致有三種類型:

  1. 唱歌
  2. 舞蹈
  3. 小戲

狹義的秧歌仅指秧歌舞;之後在扭秧歌舞蹈形式的基础上,加入唱腔、剧情等,则发展出了秧歌剧和其它相关地方剧种。

各地的秧歌舞因地理環境、风俗上的差異,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陝北秧歌健壯明朗、自由奔放,東北秧歌生動活潑、幽默俏麗,山東秧歌豪邁粗獷、舒展大度等。

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文藝為工農兵服務,在延安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因此產生「新秧歌」舞。[1]

現在的秧歌舞樣式除了保留了傳統的舞姿和高蹺、腰鼓、花棍、旱船等元素,又加進了現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燈舞等。秧歌的音樂由原來傳統的中樂,如嗩吶、鑼鼓、等,發展到電子樂及不同的新式樂器。音樂的旋律不僅僅有原來的秧歌調,還加入了民樂合奏、搖滾樂等。

相关条目

[编辑]

多媒体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秧歌的前前後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外聯局. 2011-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