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达三
石川 达三 | |
---|---|
1954年 | |
日文假名 | いしかわ たつぞう |
羅馬拼音 | Ishikawa Tatsuzou |
出生 | 1905年7月2日![]() (现为横手市) |
逝世 | 1985年1月31日![]() | (79歲)
墓地 | 神奈川县平塚市 |
職業 | 小说家、记者 |
語言 | 日语 |
國籍 | ![]() |
母校 | 早稻田大学英文科中退 |
創作時期 | 1931年 - 1985年 |
體裁 | 小说 |
代表作 | 《最近南美往来记》(1931年) 《苍氓》(1935年) 《活着的士兵》(1938年) 《风中摇曳的芦苇》(1950年 - 1951年) 《四十八岁的抵抗》(1956年) 《人间之壁》(1959年) 《青春的蹉跌》(1968年) |
獎項 | 芥川龙之介奖(1935年) 文艺春秋读者奖(1964年) 菊池宽奖(1969年) |
石川达三(日语:石川達三/いしかわ たつぞう Ishikawa Tatsuzou、1905年7月2日—1985年1月31日),日本小说家、记者。其作品涉猎广泛,包括带有浓厚社会性的民俗小说等。石川达三以《苍氓》这部代表作获得首届芥川奖。他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作为随军记者,以日军攻占南京后的见闻创作了《活着的士兵》这部纪实文学作品,但遭到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政府的禁令。二战后,石川以社会中个人的生活、爱情、婚姻等题材发表了多部畅销作品。他的多部作品的书名也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其文学风格着重于以记录性手法来挖掘问题意识[1][2]。除了从事创作,石川也积极参与文学界的社会活动,曾担任日本笔会会长、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会长、亚非作家会议东京大会会长等职务,也是日本艺术院会员。
生平
[编辑]石川达三出生在日本秋田县平鹿郡横手町(现为横手市),父亲是石川祐助,他是家中的三子(他共有兄弟妹7人,之后又有同父异母的弟妹4人)[3][4]。其祖父石川仪平曾在南部藩担任文职官员,达三的父亲祐助是其四子,在秋田县立横手高等学校担任英语老师,达三的母亲出身于仙北郡角馆町富豪栗原氏[3][4]。因为父亲的工作调动,达三从2岁起就跟着父母先后在秋田市楢山本新町上丁35番地、东京府荏原郡大井町(现为品川区)、冈山县上房郡高梁町(现为高梁市)等地辗转迁移[4]。1914年,9岁的达三丧母,并被寄养在东京的叔父石川六郎家中,1915年其父再婚,于是他又回到家中,与父亲及后母生活在一起[4][注释 1]。石川达三以全校第一的成绩从小学毕业,但未能考入东京府立一中,之后在高等小学校学习一年后,于1919年进入他父亲执教的冈山县立高梁高等学校念书[3]。在三年级的时候,随着父亲调任,他也转校到冈山市私立关西高等学校4年级,之后也未能考入第六高等学校 [3]。在一年的备考复习中,他阅读了岛崎藤村、左拉、阿纳托尔·法朗士等人的作品[3]。1925年,石川来到东京,考入了早稲田大学第二高等学院,并在学生主办的同人杂志《薔薇盗人》上试着发表小说,也曾向《朝日新闻》的有奖征文活动投稿[5][3]。1926年,《山阳新报》刊登了他的《寂寞的耶稣之死》,这也是石川第一次公开出版发表的作品[6][4]。这一时期的石川生活拮据,因此正在考虑托人帮助他前往满洲或菲律宾谋生,但同一年的《大阪朝日新闻》的有奖征文比赛中,他的《幸福》(原题为“幸不幸”)被选中,赢得了200日元的奖金[7][8][3][注释 2],于是他在1927年考入了早稲田大学文学部英文科,但之后仍然因为学费欠缴而退学[8][3]。此后他曾在国民时论社工作,参与编辑电气行业的杂志《国民时论》[9][8][3]。生活逐渐有了保障之后,石川再次点燃了成为小说家的梦想,他向各家出版社投稿,但几乎都是石沉大海[3]。
1930年3月,石川作为政府补助单独移民,乘上了去巴西的海轮。这是靠他哥哥的一个在移民推荐公司工作的朋友帮助,才给了他这个特殊名额[10]。为了筹措旅资,石川与国民时论社约定,暂时离职并领取离职补助600日元,但条件是他在回国后必须向杂志社提供有关海外体验的文章[3][11]。他在巴西分别在两三处农场呆过一阵,之后于8月份因結婚理由回国[4][12],復職國民時論社[12]。1931年6月,他在《新早稲田文学》上发表了几个短篇小说[13]。
1935年4月,石川根据他在巴西的见闻,描写了迫于生计而在巴西过着悲惨生活的移民的状况,这篇题为《苍氓》的文章发表在《星座》创刊号上[14]。由于题材新颖,加上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石川凭着这部作品获得了首届芥川龙之介奖[2]。10月,改造社正式出版发行了《苍氓》。之后,他又以为了建设自来水厂蓄水池而被沉入湖底的小河内村为题材,在1937年9月的《新潮》上发表了《日荫之村》[15][4]。他的基于现实社会调查的文学创作也成为文坛的新话题,其风格也被称为“社会小说”[1]。1936年11月,他与梶原代志子结婚,次年8月诞下长女希衣子[4]。1937年12月,石川作为中央公论的特派记者,被派往侵华战争的战场进行采访。他在南京大屠杀的几周后来到南京,并待到次年1月,此后也在上海周边进行取材[16][10][3]。此后他以在中国战场上的所见所闻,在《中央公论》1938年3月号上发表了《活着的士兵》一文。但该期杂志随即就因违反《新闻纸法》(即日本《报纸法》)第41条而被禁售[17][18],而石川也被起诉,最终法院判决他四个月监禁,缓期3年执行[4]。这也成了二战中日本文学史上的一起“文字狱”[19]。遭受打击的石川从此转而将创作题材限制在家庭内部和爱情上,他的新作品《结婚的生态》(1938年)迅即成为畅销作品,此后的《智慧青草》(1939年11月新潮社出版)、《掉落的诗集》(1940年同社出版)、《三代的矜持》(1940年三笠书房出版)等,都面向女性读者为主[1],也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坛的地位[4][15][20]。之后,他凭借在《东京日日新闻》《大阪毎日新闻》上连载的《母系家族》,开始尝试报纸连载小说。1942年5月,他到东南亚海岛旅行,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发表了《赤虫岛日志》(1943年5月)[4][15]。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他被征召入伍,担任海军报道班成员,被派往越南西贡[4][3]。1939年7月,他的次女希和子出生,1943年9月又有了长子石川旺。1944年9月,其父亲祐助去世[21]。同年1月,他的家搬到了东京都世田谷区奥泽町[22]。
二战后,他的创作仍然以新闻小说为主。作品涉猎广泛,具有深刻的社会视角[23],也能够反映时代的风潮[24]。他与狮子文六、石坂洋次郎等人都被视为新闻小说的代表人物,其文风和新奇的写作手法也时而被视为文坛的异端[25][26]。另一方面,他也继续围绕着家庭、爱情的主题开展创作[1]。主题涉及失业军人[3][27]夫妻感情、中年男人的出轨、婚姻的意义等等[20][23][1]。由于他的作品颇有人气,多部小说的书名也成为了当时的流行语[28][29]。
另一方面,他利用“调查的艺术”这种创作手法,也完成了多部优质的社会小说,获得了读者的好评[2][30]。这中间也包括涉及横滨事件、佐教组事件等社会热点事件的畅销作品[31]。此外还有描写资本家的贪婪残暴的《伤痕累累的山河》(1964年新潮社出版)以及以九头龙大坝贪污事件为题材控诉政界腐败的《金环蚀》(1966年新潮社出版)[32]。他也因为上述作品获得了1969年的菊池宽奖[27]。根据每日新闻社每年实施的读者问卷调查统计,二战后到70年代末的“喜爱的作家”排行榜中,石川达三经常名列前茅[注释 3]。
从昭和三十年代起,石川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先后担任了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1952年-56年)、亚非作家会议团长(1961年)、日本文艺著作权保护同盟会长、日本笔会第7任会长(1975年-77年)等社会职务。他关于社会时政的观点也经常引发读者及国民的热议。1956年他带领亚洲连带文化使节团巡访各国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自由”。次年,他也对川崎长太郎及谷崎润一郎等人的作品中包含的色情成分提出批评,认为这是过度的“言论自由”[33]。1975年石川担任日本笔会会长时表示,“言论自由里包括绝对不能妥协的自由和可以妥协的自由这两种。而色情文学就属于后者”[34],这一发言收到了五木宽之等年青一代会员的抗议[35]。这次争议也导致笔会的活动出现了混乱和动荡[36]。最后,以理事会决议的方式,石川撤回了上述发言,平息了这场风潮[37],此后他也拒绝连任会长一职[38]。
从1983年起,石川就由于心脏疾病导致晚年始终病患不断[39]。1985年1月21日,他因为胃溃疡恶化而吐血,被送往东京共济医院治疗,此后因肺炎并发症而在31日去世[40]。
作品列表
[编辑]
注释及脚注
[编辑]注释
[编辑]- ^ 石川六郎是一名记者,曾任《国民新闻》总编、《东京朝日新闻》校阅部长等职。
- ^ 《幸福》一文并没有在大阪朝日新闻上连载,而是与其他获奖作品一起被收入《群青》(朝日新闻社、1928年版)。
- ^ 根据毎日新闻社编《读书世论调查30年―战后日本人的心的轨迹―》(毎日新闻社、1977)的记载,从调查开始的1949年到1976年的28次评选中,石川有19次进入前十名,这一成绩位列所有作家中的第5名。此外,前四名分别是是夏目漱石和吉川英治(28次)、石坂洋次郎(26次)、川端康成(22次)。此后石川的排名稍有下滑,1977年为第12、78年为第10、79年为第7、80年为11名。此外,从1955年开始,调查也包括最喜爱的作品。石川的《人间之壁》从1958年起到1970年为止,连续13次当选第一。
脚注
[编辑]- ^ 1.0 1.1 1.2 1.3 1.4 勝山 1976,第385頁.
- ^ 2.0 2.1 2.2 山田 1973,第48頁.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保昌 1965,第65頁.
-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秋田 1988,第114頁.
- ^ 荒正人 1971,第404-405頁.
- ^ 青木 2008,第105頁.
- ^ 青木 2008,第222-223頁.
- ^ 8.0 8.1 8.2 荒正人 1971,第405-406頁.
- ^ 小倉 1985,第12頁.
- ^ 10.0 10.1 荒正人 1971,第406頁.
- ^ 呉恵升. 『石川達三の文学 戦前から戦後へ、「社会派作家」の軌跡』. アーツアンドクラフツ. 2019: 17. NCID BB28078752.
- ^ 12.0 12.1 陳湛頤. 《日本人訪港見聞錄(1898-1941).下卷》. 三聯. 2005-07. ISBN 9789620424908.
- ^ 青木 2008,第231頁.
- ^ 上田正昭等. 『コンサイス日本人名辞典 第5版』. 株式会社三省堂. 2009: 95. NCID BB28078752.
- ^ 15.0 15.1 15.2 保昌 1965,第65-66頁.
- ^ 小倉 1985,第48-49頁.
- ^ 小倉 1985,第49-50頁.
- ^ 「日本移植民の原点探る=レジストロ地方入植百周年 」. ニッケイ新聞. 2014-01-22: 18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 ^ 「日本移植民の原点探る=レジストロ地方入植百周年」. ニッケイ新聞. 2014-01-22: 18 [2021-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2).
- ^ 20.0 20.1 広島一雄. 『日本文学案内 近代篇』. 朝日新聞社. 1977: 146.
- ^ 秋田 1988,第114-115頁.
- ^ 秋田 1988,第115頁.
- ^ 23.0 23.1 長谷川 1964,第385頁.
- ^ 『現代世界百科大事典〔第1巻〕』. 講談社. 1971: 163. NCID BN01947017.
- ^ 長谷川 1964,第386頁.
- ^ 山本幸正. 「マスメディアの中の小説家-<新聞小説家> としての石川達三-」. 『国文学研究』. 2007, 152号: 58. NAID 120005481974.
- ^ 27.0 27.1 広島一雄. 『日本文学案内 近代篇』. 朝日新聞社. 1977: 146.。
- ^ 秋田 1988,第80頁.
- ^ 「《人間の壁》探り続け 石川さん79歳の大往生 流行語生む話題作」. 読売新聞夕刊. 1985-01-31: 15.、 「石川達三氏-硬骨貫いた生涯」. 毎日新聞夕刊. 1985-01-31: 11.
- ^ 「反骨・信念貫いた生涯 社会の不正に激しい怒り_石川達三氏死去」. 朝日新聞夕刊. 1985-01-31: 19.
- ^ 石本隆一他. 『日本文芸鑑賞事典 近代名作1017選への招待』. 15 昭和23〜26年. ぎょうせい. 1988: 91. ISBN 4324006911.、広幸亮三. 『最新国語総合便覧』. 中央図書. 1963: 63. NCID BB0222419X.、 「新聞小説に見る世相100年(11)教育問題を扱った大河小説 石川達三の『人間の壁』」. 朝日新聞夕刊. 1978-12-12: 6.
- ^ 「反骨・信念貫いた生涯 社会の不正に激しい怒り_石川達三氏死去」. 朝日新聞夕刊. 1985-01-31: 19.、広島一雄. 『日本文学案内 近代篇』. 朝日新聞社. 1977: 146.。
- ^ 山本幸正. 「マスメディアの中の小説家-<新聞小説家> としての石川達三-」. 『国文学研究』. 2007, 152号: 58. NAID 120005481974.。
- ^ 「言論の自由めぐり再び激論 石川・野坂両氏 ペンクラブは困惑」. 朝日新聞朝刊. 1976-06-08: 18.
- ^ 「石川発言に抗議へ 五木氏ら有志十数人」. 朝日新聞朝刊. 1975-07-16: 22.、 「石川会長が退会意思」. 朝日新聞朝刊. 1977-06-15: 22.
- ^ 「『人間の壁』探り続け 石川さん79歳の大往生 流行語生む話題作」. 読売新聞夕刊. 1985-01-31: 15.、 「言論の自由めぐり再び激論 石川・野坂両氏 ペンクラブは困惑」. 朝日新聞朝刊. 1976-06-08: 18.
- ^ 「けんか両成敗 日本ペンクラブの「二つの自由」論争」. 朝日新聞朝刊. 1976-07-02: 22.
- ^ 「石川会長、再任を辞退 ペンクラブ総会で意向表明」. 朝日新聞朝刊. 1977-04-06: 22.
- ^ 「『人間の壁』探り続け 石川さん79歳の大往生 流行語生む話題作」. 読売新聞夕刊. 1985-01-31: 15.
- ^ 「『人間の壁』探り続け 石川さん79歳の大往生 流行語生む話題作」. 読売新聞夕刊. 1985-01-31: 15.
参考文献
[编辑]*山田博光. 「石川達三」. 『万有百科大事典1 文学〔2版〕』 (小学館). 1973: 48. NCID BN01444763 (日语). *長谷川泉. 「石川達三」. 『世界大百科事典』 (平凡社). 1964: 385. NCID BN01570702 (日语). *青木信雄. 『石川達三研究』. 双文社. 2008: 105. NCID BA85767220 (日语). *小倉一彦. 『石川達三ノート』. 秋田書房. 1985: 12. NCID BN05256492 (日语). *勝山功. 「石川達三」. 『国民百科事典〔1〕』 (平凡社). 1976: 385. NCID BN01086346 (日语). *石川達三、荒正人. 「石川達三・人と作品」. 『対談 日本の文学』 (中央公論社). 1971: 404–405. NCID BN0183591X (日语). *保昌正夫、久松潜一等4名(編). 「石川達三」. 『現代日本文学大事典』 (明治書院). 1965: 65. NCID BN01678990 (日语). *『あきた青年広論』 (秋田県青年会館). 1988,. 42-44合併号: 114. NCID AN10577475 (日语).
关联条目
[编辑]- 秋田市立中央图书馆明德馆(馆内有石川达三纪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