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最为杰出的 巴尔加斯·略萨侯爵 marqués de Vargas Llosa OSP OCC | |
---|---|
![]() 1986年在纽约的巴尔加斯·略萨 | |
出生 | 秘鲁共和国阿雷基帕 | 1936年3月28日
逝世 | 2025年4月13日 秘鲁共和国利马 | (89歲)
職業 | 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诗人、记者、專欄作家 |
國籍 | 秘魯 西班牙(自1993年) 多米尼加(自2023年)[1] |
母校 | 秘鲁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 马德里中央大学 |
創作時期 | 1952年-2025年 |
體裁 | 小說、劇本、散文、诗歌、文學評論、政论、雜文 |
文學運動 |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 |
代表作 | 《城市與狗》 《綠房子》 《酒吧長談》 《世界末日之戰》 《公羊的節日》 |
獎項 |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
配偶 | 胡利娅·乌尔基迪(1955年-1964年) 帕特里西娅·略萨(1965年-2015年分居[註 1]) |
伴侶 | 伊莎贝尔·普雷斯勒(2015年-2022年) |
子女 | 3: 第二代巴尔加斯·略萨侯爵阿尔瓦罗 贡萨洛·巴尔加斯·略萨 莫爾加娜·巴爾加斯·略薩 |
親屬 | 路易斯·略萨(堂兄弟) |
受影響於 | 塞万提斯、大仲马、海明威、帕索斯、福克纳、萨特、加缪、巴尔扎克、博尔赫斯、伍尔芙、司汤达…… |
簽名 | ![]() |
个人资料 | |
政党 | 人民自由(自2023年) |
其他政党 | |
官方網站 | |
catedravargasllosa |
豪爾赫·馬里奧·佩德羅·巴爾加斯·略薩,第一代巴尔加斯·略萨侯爵(西班牙語:Jorge Mario Pedro Vargas Llosa,1936年3月28日—2025年4月13日[3]),通称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秘魯文学家、批评家、政治人物和记者,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胡里奥·科塔萨尔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4][5],因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深刻的內容而获得「結構寫實主義大師」的美誉[6]。
1936年3月28日,略萨出生于秘鲁阿雷基帕的一个富裕的单亲家庭,1岁随母亲一家搬到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并在那里度过近十年的童年时光。1946年回国后,略萨的父母复婚,定居于利马。1950年-1952年,略萨被父亲送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习,因压抑的校园生活而产生写作抱负。1953年-1958年,略萨在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攻读文学与法律,并爱上了自己的姨妈胡利娅·乌尔基迪,同其结婚九年。1958年,略萨以其短篇小说《挑战》获奖,得以前往法国旅行。1958年-1960年,略萨进入马德里中央大学学习。[7][8]
1963年,略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出版,旋即斩获次年的卡斯蒂利亚语叙事文学批评家奖。1964年后,由于爱上自己的表妹帕特里西娅,略萨写信要求妻子与自己离婚,之后与帕特里西娅结婚50年。1966年,略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绿房子》出版,更是为他带来了卡斯蒂利亚语叙事文学批评家奖(1966年)、秘鲁全国小说奖(1967年)与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奖(1967年)。1970年,略萨最喜欢的作品《酒吧长谈》出版,该书以多样的技法描绘了軍事獨裁政权下的乱象。1976年,略萨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拉美裔国际笔会主席。[7][8]
略萨早年支持社会主义思想,但后来思想右转,成为自由主义者。1987年,略萨回到秘鲁,组建民主阵线,并被推选为党主席。在1990年秘鲁大选中,中右翼的略萨与右翼的阿尔韦托·藤森竞争,最终因为支持全盘私有化而落败,从此退出政坛,专心写作。创作出《公羊的节日》、《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坏女孩的恶作剧》等小说作品,并在2010年因“对权力结构的描绘,以及他那反抗、起义、失败的犀利印象”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
略萨提倡“不妥协文学”,主张文学的批判性[7]。他的创作内容涵盖小說、劇本、散文随笔、詩歌、文學評論、政論雜文等体裁,也曾導演舞臺劇、電影,主持廣播、電視節目[9]。他先后获得了1986年的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1994年的塞万提斯奖、1995年的耶路撒冷奖、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等文学界的重要奖项。此外,略萨还获得了西班牙皇家学院的L席位(1996年),西班牙王国的侯爵头衔(2011年)与法兰西学术院的18号席位(2021年)。
名字称呼
[编辑]略萨来自西班牙语国家,因此他的人名较为繁冗。他的西班牙语人名由首名Jorge (豪尔赫)、次名Mario(马里奥)、教名Pedro(佩德罗)三个名字,以及父姓Vargas(巴尔加斯)与母姓Llosa(略萨)组成。略萨在他的著述中以Mario Vargas Llosa(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註 2])署名。西班牙语国家一般称他为Vargas Llosa(巴尔加斯·略萨)或 Vargas(巴尔加斯)。不过在中文世界,受英语人名称呼与英语世界翻译习惯[10]的影响,读者常用其母姓Llosa(略萨)作为简称,形成了约定俗成[11]。这一语言现象受到了部分西语学者的批评(因为在西班牙语世界,直呼母姓会被认为是私生子[12],而略萨出生于母方单亲家庭)。在台湾,人们参照Yeísmo读法,将其简称作尤薩。在香港[13]与中国大陆,人们参照lleísmo读法,将其简称作略薩。[14][15]
人物生平
[编辑]幼年生涯(1935年-1945年)
[编辑]

1936年3月28日清晨,略萨出生于祕魯第二大城市阿雷基帕,是大家闺秀多拉·略萨·乌雷塔与无线电报务员埃内斯托·巴尔加斯·马尔多纳多的独子。[16]1,5
早在1935年11月,埃内斯托便因感情问题,同怀孕五个月的多拉分居。而在略萨出生的时候,埃内斯托并未对多拉一家发来的消息作任何回复。略萨出生一个月后,多拉一家托人找埃内斯托,埃内斯托要求离婚,多拉虽不情愿,但还是正式离婚了。后来,埃内斯托与一名德国女子结婚,生下恩里克与小埃内斯托两个男孩[17]14。[18]3,5
自出生以来,略萨一直与母亲一家生活在阿雷基帕。1937年,为逃避流言蜚语,略萨的外公决定去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经营棉花庄园,并签下十年的租约。于是,从1937年底到1945年底,略萨随母亲一家二十几口人,在科恰班巴的大宅院度过了幸福的童年时光。[16]5[18]5,6
待略萨渐渐懂事后,他开始好奇父亲的下落,而母亲一家谎称略萨的父亲是一位牺牲的飞行员,这使得略萨对父亲产生了思念情绪。1941年,略萨进入教会学校(名为“ Colegio La Salle”),学习阅读与写作,并爱上了故事书。1945年,何塞·路易斯·布斯塔曼特-里韦罗成为秘鲁总统,而略萨的外公作为总统亲戚,也被任命为皮乌拉的地方长官(相当于省长)。于是,略萨便随母亲于1945年底回国,前往皮乌拉居住。[16]5,7[18]7,8
少年生涯(1946年-1953年)
[编辑]1946年,略萨回到祖国秘魯的皮烏拉,在薩萊西亞諾學校(Colegio Salesiano)讀書,1947年移居首都利馬,轉入拉薩勒學校(Colegio La Salle)。1950年到1952年就讀位於利馬的(國立)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後來在祕魯皮烏拉市的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Colegio Nacional San Miguel de Piura)完成中學學業。1953年入位於利馬的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雙主修文學與法律。
初次婚姻及成為作家
[编辑]1955年19歲時與舅媽的妹妹胡利婭·烏爾基迪·伊利亞內斯(Julia Urquidi Illanes,1926年生,玻利維亞人)相戀結婚。青年略薩做過銀行職員、圖書館編目員、研究助理、助教、守墓人、新聞記者、編輯、特約撰稿、廣播電台新聞部主任等工作,曾同時做七份工作維持家計。
1957年入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文學系語言學專業讀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文学家魯文·達里奧的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獲得文學(語言學)學位,同年得獎學金出國到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攻读文學哲學博士(Doctor en Filosofía y Letras,研究文學的哲學博士)研究生,開始創作第1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
1960年獎學金中斷,略薩轉往巴黎。由于沒有申請到新的獎學金,夫妻陷入經濟困境,只得滞留巴黎。巴爾加斯在法新社西班牙文部和影視公司找到工作,工餘時間在妻子幫助下寫作《城市與狗》,1961年完稿,找了好幾家出版商,都沒有一個願意出版。1962年通過法國的西班牙語文學研究者克勞德·可風這個朋友介紹給巴塞隆納的出版家卡洛斯·巴拉爾,得到巴拉爾的賞識和提拔,略萨自此走上职业作家的道路。
早期寫作生涯及第二段婚姻
[编辑]1962年到1965年間,略萨在巴黎拉丁區一家叫做威特酒店(el Hotel Wetter)的小旅館,寫下第2部長篇小說《綠房子》。
1971年6月25日巴爾加斯·略薩在阿隆索·薩莫拉·比森特(Alonso Zamora Vicente)教授指導下以研究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博士論文《加西亚·马尔克斯:其敘事作品的語言和結構》(García Márquez: lengua y estructura de su obra narrativa,整理後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弒神者的歷史》Historia secreta de una novela y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題名出版)得到馬德里大學文學哲學博士(西文版維基百科引馬德里大學網站),也有一說是英國倫敦大學文學哲學博士學位(见外部链接3:D. L. Shaw)。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擔任教職(1977年獲聘),也曾在英國倫敦大學(1967年和1969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75年)、美國哈佛大學(1992年)等校客座教職。許多著名學府與研究院常邀請他去客座講學與研究。巴爾加斯·略薩現在擔任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院士。他還有美國波士頓大學(1992年)、耶魯大學(1994年)、哈佛大學(1998年),英國牛津大學(2003年),法國巴黎大學(2005年)等許多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頭銜。
1964年與第一任妻子離婚。1965年與表妹帕特里夏·略薩·烏爾基迪(Patricia Llosa Urquidi)再婚。與第二任太太育有二子:阿爾瓦羅·巴爾加斯·略薩(Álvaro Vargas Llosa)和貢薩洛·巴爾加斯·略薩(Gonzalo Vargas Llosa);一個女兒:莫爾加娜·巴爾加斯·略薩(Morgana Vargas Llosa。小孩順序按出生先後排,兩個兒子是哥哥,他的第一個小孩阿爾瓦羅·巴爾加斯·略薩生於1966年,也是作家。第二個小孩生於1967年,小女兒生於1974年)。
文學生活
[编辑]1952年,巴爾加斯·略薩讀軍校中學4年級時,寫下他的第1個舞臺劇劇本《印加王的逃遁》(La huida del Inca)。1953年,他讀皮烏拉省國立聖米蓋爾中學5年級時,由學校同學組團,劇作者本人擔任導演,在皮烏拉市當地劇院舉行《印加王的逃遁》售票公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首度導演戲劇,同年,劇本得到祕魯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的2獎(Segundo premio del III Concurso de Teatro Escolar y Radioteatro Infantil del Ministerio de Educación Pública ),這是巴爾加斯第1次獲得文學獎。1957年,巴爾加斯·略薩出版了生平第1本書:收錄2個短篇小說的《〈首領們〉和〈祖父〉》(Los jefes y El abuelo),同年以短篇小說《挑戰》(El desafío)獲得法國《法國雜誌》的文學獎(Premio de la Revue Française),這是巴爾加斯第1次獲得國際文學獎,受獎助到他從小就想去的法國巴黎旅遊,1958年1月在巴黎會見了195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尔贝·加缪。1959年,巴爾加斯·略薩的6個短篇小說(〈首領們〉Los jefes 、〈挑戰〉El desafío 、〈幼弟〉El hermano menor、〈周日〉Día Domingo、〈訪客〉Un visitante、〈祖父〉El abuelo)結成短篇小說集《首領們》,讓他成為西班牙的雷奧波多·阿拉斯文學獎(Premio Leopoldo Alas)1959年年度得主。
略薩以1963年出版的《城市與狗》一書奠定卓著的國際聲譽,這是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很快就有超過二十種語言的翻譯本在世界各地出版,也很快被秘魯軍政府當局查禁,將一千五百冊本書在書中故事主要場景萊昂西奧·普拉多軍事學校廣場焚毀,高層將領宣稱這部小說「腐化墮落、包藏禍心」、「拿厄瓜多爾的錢」、「妄想打擊和瓦解秘魯軍隊的士氣和風紀」。有評論認為《城市與狗》与卡洛斯·富恩特斯的《阿爾特米奧·克魯斯之死》、胡利奥·科塔萨尔的《跳房子》、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并称为拉丁美洲文學爆炸時期的四部里程碑小說,并将这些作家称为“四大主将”。1960年-1961年開始寫作的《城市與狗》讓他在1962年得到西班牙Seix Barral出版公司舉辦的簡明圖書獎。1963年出版後,又成為福明托文學獎(el segundo puesto del Prix Formentor)二獎1963年的年度得主。1965年,略萨發表的長篇小說《綠房子》,讓他成為1967年委內瑞拉設立的首屆羅慕洛·加列哥斯國際小說獎(Premio internacional de novela Rómulo Gallegos,簡稱Premio Rómulo Gallegos)得主。得獎同年(1967年),《綠房子》也讓他得到祖國祕魯的國家小說獎。《城市與狗》和《綠房子》讓巴爾加斯·略薩在1963年及1966年先後2度得到西班牙文學批評獎(Premio de la Crítica Española)。
1975年,略薩親自將1973年發表的小說《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搬上大銀幕,本人編寫電影劇本並與何塞·馬利亞·古帝耶雷斯(José María Gutiérrez)聯合導演,在多明尼加拍攝,是這部小說第一次改編電影,也是他首度執導電影。同年,他1967年出版的小說《崽兒們》也在墨西哥由墨西哥導演Jorge Phons改編成電影。同年,他也獲選為祕魯學院院士(Miembro de la Academia Peruana de la Lengua)。 《城市與狗》和《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出版後都遭到母國禁毀。1980年代祕魯民主化後才解禁,自行編導的《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電影版,1981年才在祕魯國內公開上映。
1976年8月,巴爾加斯·略薩在英國倫敦召開的國際筆會大會中,獲選為第41屆國際筆會會長,成為首位出任國際筆會會長的拉丁美洲人,1979年他以國際筆會會長身分首次訪問日本,與199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東京、大阪、廣島等地會晤。大江健三郎後來曾與他通信,並公開發表自己寫給他的其中兩封信。1977年,經過授證儀式,他正式出任(真除)祕魯學院院士。同年,他發表《胡利婭姨媽與作家》,極為轟動和暢銷,以自己和前妻做主角的這部作品也引起劇烈爭議,自認受傷的前妻之後寫出《作家與胡利婭姨媽》(中文版尹承東、蔣宗曹、王治權合譯,書名原文Lo que Varguitas no dijo的意思是「小巴爾加斯沒有說的話」,Varguitas是Vargas的暱稱;愛稱),詳盡記述他們的這段婚姻。
1981年,長篇小說《世界末日之戰》出版,不過,他認為196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酒吧長談》是寫的較好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同年,發表的劇本《塔克納小姐》,頗受歡迎。1983年,發表喜劇《凱蒂與河馬》,在許多國家公開上演。1985年,《城市與狗》在祕魯首度改編為同名電影。祕魯作家、詩人何塞·渡邊編劇,祕魯導演Francisco José Lombardi監製、執導。Francisco José Lombardi於1999年在祕魯執導《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的第二個電影版本,入圍1999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1986年,得到西班牙頒發的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文學獎。
1990年,他1988年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A Writer´s Reality (暫譯《作家的真實》),美國雪城大學出版,這是他首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1993年發表的小說《利圖馬在安地斯山》讓他成為行星文學獎(Premio Planeta)1993年的年度得主。在巴爾加斯·略薩從政競選總統過程中, 熱心支持協助他的秘魯著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作家和詩人海梅·巴以利於2005年也獲此獎。1994年3月24日,被西班牙國王委任為西班牙皇家學院院士。1995年4月23日(這天是塞萬提斯去世的紀念日),在塞萬提斯的故鄉從西班牙國王手中接過西班牙語文學的最高榮譽塞万提斯奖(此獎每年12月評出年度得主,次年4月23日頒獎),成為1994年年度得主。1996年,成為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頒發的德國圖書和平獎當年度得主。1997年5月,發表小說方法論《給青年小說家的信》一書,剖析自己的寫作技法、文學理念及經驗,介紹Catoblepas(本意是一種神話裡的怪獸,從腳開始吃掉自己)、連通管(Vasos Comunicantes)、中國套盒(Caja China,原意是1種層層疊疊的烤箱)等手法。1998年3月,他非小說文集《頂風破浪》的英譯本Making Waves這部文選成為美國的全國書評獎評論類1997年年度得主,是首位非美國公民的外國人得主。
2001年,母校秘魯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出版其大學學位論文《闡釋魯文·達里奧的基礎》,並授予榮譽博士頭銜。2004年,客座英國牛津大學教職,並將部分講義結集為論著《不可能的誘惑》。2005年,將1990年發表的文學評論集《謊言中的真實》改編為舞臺劇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公開上演,由Joan Ollé導演,原著作家兼劇作家本人親自登場與職業演員Aitana Sánchez Gijón聯合領銜主演,這是巴爾加斯·略薩第一次主演戲劇,之後又演了《奧德賽與佩涅洛佩》和《一千夜又一夜》這兩齣自己的劇作。2008年,美國哈佛大學出版他在該校客座教職的講義結集Wellspring (暫譯《活水》),是第二部以英文寫成的著作。2010年出版《凯尔特人之梦》,2013年出版《卑微的英雄》,2016年出版《五个街角》,2019年出版《恶时辰》。略萨于2023年出版《我向他致以沉默》(Le Dedico Mi Silencio),此后在专访中透露其很可能将停止小说创作,而将主要精力转向文学评论。
患病与逝世(2022年-2025年)
[编辑]2022年4月,略萨首次感染COVID-19,住进马德里的诊所治疗,直至病情好转为止。[19]2023年夏,略萨再次感染COVID-19,住进先前进过的诊所治疗6天,而后于7月7日出院。据略萨回忆,他当时“几乎已无法呼吸了,可救护车差不多两个小时才到”,可谓命悬一线。[20]同年10月,略萨出版小说《献给你,我最后的沉默》,并宣告停止创作小说,退出文坛[21][22];12月,略萨在《国家报》发布最后一篇专栏文章,明确表示退出新闻界。[23]
尽管略萨自1990年代起常居马德里,但他常因各种活动或私人访问而频繁回到秘鲁[24][25]。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略萨决心回到利马巴兰科区的宅邸居住[26],并在子女陪同下造访那些被他写入小说的取景地[27][28]。
2025年4月13日,在亲人的陪伴下,略萨病逝于利马巴兰科区的宅邸,享年89岁。[29]而他的最终之作,即评析萨特作品的文章,也未能写完[30]。据亲友Enrique Ghersi透露,略萨的逝世同肺炎相关。[31]
西方多国的领导人——包括秘鲁总统迪娜·博鲁阿尔特、智利总统加夫列尔·博里奇、墨西哥总统克劳迪娅·辛鲍姆、危地马拉总统贝尔纳多·阿雷瓦洛、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32]、德国总统弗兰克-瓦尔特·施泰因迈尔[33]等,均对略萨之死表示悼念。[34]而秘鲁政府更是将4月14日指定为“全国哀悼日”,要求国内所有公共建筑、外交机构对其降半旗致哀[35]。
政治活動
[编辑]
略薩讀大學時,參加祕魯共產黨組織的共產主義學習小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等人的著作,還擔任指導員,並短期加入祕魯共產黨,活躍於祕魯共黨的外圍青年組織「卡烏依德」(Cahuide)。巴爾加斯·略薩在祕魯共產黨內化名「阿爾貝托同志」(Comarada Alberto),其成名作長篇小說《城市與狗》主要人物「詩人」(這是外號)原名阿爾貝托(全名阿爾貝托·費爾南德斯·特布雷Alberto Fernández Temple),有些評論家認為「詩人」這個人物就是略薩的化身。其早年也熱烈支持1959年古巴革命,1960年代成名后多次造訪古巴哈瓦那等地。
祕魯民主化以後,第一位民選總統费尔南多·贝朗德·特里曾邀請略萨擔任總理或駐英大使,遭到略萨拒绝。1987年,回到祕魯組新政黨Frente Democratico(簡稱Fredemo,暫譯「自由運動組織」或「民主陣線」簡稱「民陣」)投入政治,並在1987年8月第1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獲推為一任四年的政黨主席。立場已然右傾,反對時任總統阿蘭·加西亞銀行國有化等政策,主張國營企業私有化(民營化)和全面開放的自由市場經濟。1989年6月4日在出生地亞雷基帕市正式宣布投入總統選戰,角逐一任五年的秘魯總統大位,1990年總統大選,一度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並在1990年4月8日的第一輪投票,得到相對多數的最高票(得票率37%),與名列第二的總統候選人藤森謙也(得票率25%)進入第二輪投票對決,但是藤森謙也以57%的比數勝出,略薩競選落敗。
1990年6月13日,略薩離開祕魯,到長期僑居的歐洲休息。1991年至1992年間在柏林高等研究院成為高級訪問學人,1991年8月,政黨主席改選後,隨即交卸黨職。1993年,略萨應聘客座美國普林斯顿大学教職,并完成他在德國期間開始撰寫的回憶錄《水中魚》,於同年發表。1993年7月2日起,擁有祕魯與西班牙雙重國籍。2003年,時任祕魯總統亞歷杭德羅·托萊多一度想找他回國擔任總理,後來在他的建議下,任命他昔日的政黨夥伴梅麗諾(Beatriz Merino Lucero)出任祕魯历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理,梅麗諾於2003年12月卸任。
2011年2月3日,略萨被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依Real Decreto 134/2011號令,封為第一代巴爾加斯·尤薩侯爵(Marquesado de Vargas Llosa)。
2011年祕魯大選第二輪中,略萨将兩名候選人奥良塔·乌马拉、藤森庆子分別比作癌症與艾滋,并呼籲選民「兩害相權取其輕」投奥良塔·乌马拉。2021年祕魯大選第二輪中,略萨又發表類似言論,呼籲選民「兩害相權取其輕」投藤森庆子。祕魯天主敎宗座大學敎授法里德·卡哈特对此评价到:「任何熟悉巴尔加斯事業的人都不會把他的政治觀點當眞」、「他條框化的思想總讓他事後看起來非常可笑」、「他爲祕魯先選擇了癌症現在又選擇了艾滋」、「曾經代表自由主義,現已基本成爲保守派政治的代言人,可與哥倫比亞的阿尔瓦罗·乌里韦及西班牙的人民黨並論」。[36]
政治观点
[编辑]受帕迪拉事件影响,略萨开始与社会主义决裂,转为自由主义的拥趸。据略萨在《部落的召唤》回忆,有七位思想家深刻地影响了他,促使其转为自由主义者,他们分别是亚当·斯密、何塞·奧特嘉·伊·加塞特、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卡尔·波普尔、雷蒙·阿隆、以赛亚·柏林与让-弗朗索瓦·雷韦尔[37]。此外,米尔顿·弗里德曼与玛格丽特·撒切尔亦对略萨的自由主义观点产生了一定影响。[38]
略萨的政治立场被普遍认为是中间偏右,并因为与极右翼政治团体的联系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基督科学箴言报》称其为“右翼异类”[39],《纽约客》称其转变“令人费解”[40],而《雅各宾》则称其为“极右翼小说家”[41]。据《国家杂志》报导,略萨会因为左翼团体的某些争议事件而全盘否定左翼阵营,却对新自由主义的类似争议轻描淡写[38]。
略萨曾数次支持右翼民粹主义者竞选总统,例如阿根廷的哈維爾·米萊[42]、巴西的雅伊尔·博索纳罗[43]、智利的何塞·安东尼奥·卡斯特[44]、秘鲁的藤森惠子等。
西班牙裔民族主义观点
[编辑]作为西班牙裔秘鲁人,略萨认为西班牙语为拉丁美洲带来先进的制度、进步的思想与昌明的文化,是一门能与英语匹敌的世界性语言,然而地方的“独立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却推行地方语言教育,意图贬低与削弱西班牙语,甚至剥夺了公民操持西班牙语的权利[45]。此外,略萨认为美洲原住民是野蛮的残留,终将屈服并融入一个只讲西班牙语的混血兒社会。[46]
由于浓厚的族裔民族主義与文化歧视倾向,再加上略萨批评玻利维亚为“民粹主义独裁政府”,他曾被玻利维亚总统埃沃·莫拉萊斯批评为新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与美式民主的拥趸。[47]
略萨是加泰隆尼亞獨立運動的坚定反对者,他曾在巴塞罗那参与2017年反对加泰罗尼亚独立的示威活动,并称:“西班牙的民主体制坚不可摧,任何分裂势力都无法将其摧毁”[48]。2021年,略萨还在马德里参与了反对赦免加泰罗尼亚独派领袖的集会[49][50]。
多重国籍争议
[编辑]20世纪末,略萨参与秘鲁总统竞选时,曾因其西班牙国籍引发民众反感,进而败选给藤森謙也(尽管他秘密持有日本国籍)。然而,略萨申请西班牙国籍的原因同政府的迫害相关:秘鲁威权时期,略萨曾流亡欧洲各地;藤森谦也胜选后,略萨再度顾虑自己的秘鲁护照被政府没收。为了国际交流与避免迫害的需要,略萨于1993年申请西班牙护照,加入西班牙国籍,并于次年3月24日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51]
个人生活
[编辑]
关于自己的宗教信仰,略萨曾在《水中鱼》中写道:“我不是信徒,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不可知论者。”[52]
作为一名音乐爱好者[53],略萨尤为喜爱古斯塔夫·馬勒的交响曲,并认为他的音乐有着最优秀的小说架构。略萨常用音乐描绘小说中的场景,其最后一部小说《献给你,我最后的沉默》也是对秘鲁克里奥尔音乐的致敬之作。[54]
足球球迷
[编辑]略萨从小就是一位足球球迷。早在他的父母在利马复合后,略萨便结识了自己的三个堂兄弟。而在堂兄弟佩佩的影响下,略萨开始成为大学队的球迷,并萌生成为足球球员的梦想。大学队球员托托·特里曾带着略萨前往秘鲁国家体育场,作为儿童队队员上场。多年后,略萨回忆到:“能穿上大学队的球衣走进那片巨大球场,这不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吗?””[55][56]
2011年,在利马纪念碑球场,大学队授予略萨“终身荣誉会员”称号,略萨感慨到:“大学队远不止是一个足球队,它还是一个神话、一个传奇、一个传统……是秘鲁最具兄弟情谊的象征之一。[57]
除了大学队以外,略萨还是皇家马德里足球俱乐部的球迷。他与皇马总监豪尔赫·巴尔达诺私交甚好,应邀为皇马开过球,并出任过马德里欧洲大学的皇家马德里讲座负责人。[56]
略萨最喜爱的足球运动员是贝利。他认为贝利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且在巴西度蜜月的时候还特意买票看贝利踢球。[58]
隐瞒资产争议
[编辑]略萨的姓名曾出现于国际调查记者同盟泄露的巴拿马文件[59](2016年)与潘多拉文件[60](2021年)。据IDL-Reporteros称:注册于英属维尔京群岛的Melek Investing Inc.被记录为略萨的公司。该公司负责收取略萨的图书版税利润,并涉及其在伦敦与马德里的不动产交易。对此,略萨的经纪人表示:文件所涉投资未经本人同意,略萨也不知晓其在公司的所有权情况。而在潘多拉文件泄露后,IDL-Reporteros公开了略萨在Melek Investing Inc.《董事願任同意書》上签名的文件截图。[61]
写作风格
[编辑]情节、背景与主题
[编辑]略萨的文学创作取材于他的人生经历与历史事件[62]48,早在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中,略萨便将自己在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学习的经历进行文学改编,并藉由批判军校的压迫而批判秘鲁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此后,略萨经常通过写作来抨击社会的癖病与乱象,并探讨个体在压迫性现实中争求自由的斗争[17]66-67。例如略萨的代表作《酒吧长谈》便提及了男主角小萨瓦拉参与左翼秘密活动,反抗独裁统治的故事,全篇小说也以曼努埃尔·奥德里亚的军事独裁时期作为故事背景。除了对压迫、独裁与腐败的批判之外,略萨还在《绿房子》一书中控诉了秘鲁的根本制度,其中涉及军警虐待、剥削妓女的问题[63]。[64]32-33、56-59
略萨早期的多部小说均以秘鲁为故事发生地,而在后期的小说中,略萨将取材的视野扩展到秘鲁之外[65]19。1981年出版的《世界末日之战》是略萨第一部不以取材于秘鲁的小说,该小说描写了卡努杜斯农民起义的历史。而在2000年出版的《公羊的节日》一书中,略萨则描绘了拉斐尔·特鲁希略独裁下的多米尼加[66]。3年后出版的略萨作品《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更是将视角跳出拉丁美洲之外,转向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岛,讲述弗洛拉·特里斯坦及其外孙保罗·高更追寻乌托邦的故事[67]。上述作品均取材于真实历史事件,但据略萨所述:他虽然尊重基本的历史事实,但他在创作的是一部小说,而非历史著作,因此他做了许多自由发挥[68]。[63]
交织对话
[编辑]在代表作《绿房子》中,略萨完善了交织对话的技巧。他透过“连通管”的写作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及现实层面的多个情节编织进同一个叙述整体中,从而营造闪回的错觉。略萨惯用交织对话,早在创作《城市与狗》时便初见端倪。不过略萨运用“交织对话”的目的并不相同:例如,在《绿房子》中,他运用这一手法是为了关联不同时间、地域的事件,以营造严肃的氛围;而在《潘塔莱昂上尉和劳军女郎》中,他则使用交织对话制造喜剧效果。略萨的“交织对话”手法深受福楼拜的对位法(将对话与其他事件交叉叙述)与伍尔芙的独白描写(将不同人的独白交叉混用)影响。[62]13-14,33,35-36[69]:4c2s
略萨与中文世界
[编辑]略萨与中国大陆
[编辑]1979年,北京大學西語系教師趙德明首次撰文介紹略薩。并在1981年翻译其成名作《城市與狗》。1980年代后,中國的翻譯家大批从西班牙语原文直译略薩的作品。截至目前,略萨的大部分作品均已被中国大陆译者翻译为中文。
1994年7月6日,略薩偕家眷到中國访问,期間參訪長城等名勝,並於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與西班牙语翻译家趙德明、尹承東會談,並當場口述《致中國讀者》一文,该文(由赵德明翻译)與趙德明記述這次會面的《巴爾加斯·略薩在北京》同時收入《謊言中的真實:巴爾加斯·略薩談創作》这是略薩文學評論集的第一部中文译本。同日,略萨轉往西安访问,並在遊歷上海後才结束旅行。
2011年6月12日,略薩飛到中國上海,6月14日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被授予顧問教授聘書,發表講演並與師生、群眾交流,于上海戲劇學院辦《酒吧長談》朗頌會,同葉兆言、孫甘露、王安憶等作家及師生、群眾交流。同年6月16日,略萨飛往北京,6月17日在中國社科院被授予榮譽研究員證書,發表講演,與陸建德、陳眾議、趙德明、尹承東、莫言、劉震雲、閻連科、徐小斌、李洱、張抗抗等学者、譯家、作家及群眾交流;6月18日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活動;6月20日轉往東京。
略萨与台湾
[编辑]1980年代,香港著名作家西西曾撰寫多篇文章評介略薩的生平和作品,作为《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傳聲筒》等书的章节在台灣出版,被认为是在繁中世界介紹巴略薩的重要推手。1987年,由張清柏編譯,陳映真主編的《馬奎斯等:拉丁美洲短篇小說秀作選》收錄了略薩的短篇小說《幼弟》,其是最早被台湾译介的略萨作品。同时,鄭樹森主編,1987年出版的《當代拉丁美洲小說集》收录陳長房從英文轉譯的《尋釁》。上述两部作品均是略萨处女作《首領們》的篇目。2008年8月6日,台灣出版由關文軍翻译的略萨作品《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其为该书的首部漢語譯本,也是首部由台灣人翻譯的略薩长篇小說作品。此外,《城市與狗》、《青樓》、《世界末日之戰》、《愛情萬歲》、《給青年小說家的信》也在臺灣出版繁體版本,但台湾对略萨的译介并不如中国大陆全面。
略薩曾三度訪問臺灣[70]。1977年12月下旬,他作为國際筆會會長,首度應邀來臺,期間參觀台北故宫,並會見嚴家淦总统。1989年9月29日夜,为了给自己的选战造势,略萨二度访台,并在10月3日由外交部长連戰陪同,會見李登輝總統。访问期间,他与台湾的政经精英會談,參訪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并对耕者有其田颇感兴趣。10月4日中午,他在臺北與殷張蘭熙、三毛等臺灣文人餐敘,當日離開臺灣,预备前往韩国、日本与新加坡访问。略萨在1993年出版的回憶錄《水中魚》指出:這趟旅程「受到最精彩的接待是在臺灣」。落选总统后,略萨還到臺灣訪問,并造訪淡江大學,與西語系師生座談(据兰熙回忆)。
涉华言论争议
[编辑]“ | 似乎没人意识到: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而非独裁政权,那么这一切便不可能在全世界发生。至少有一位,或许好几位颇具名望的医生发现了这种病毒,但政府并未采取相应措施,而是企图掩盖这一信息,压制清醒的声音,并试图阻止消息传播,正如每个独裁政权所做的那样……现在发生这种事情,只会让全世界明白:真正的进步惟有伴随自由,方能畅通无阻。那帮认同中国模式,即奉行自由市场经济的独裁政治,是第三世界榜样的蠢货们,难道现在还不明白吗?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好事。瞎子面对冠状病毒所造成的一切,也该睁开眼睛。 | ” |
——略萨《回到中世纪》,2020年[71] |
2020年3月15日,略萨在西班牙《国家报》撰文称:来自中国的新冠病毒正在肆虐西班牙,而正因为中国的独裁体制及其对疫情的掩盖,导致了全球性疫情这一可怖的噩梦发生[71]。次日,中国驻秘鲁大使馆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均发表回应,强烈谴责略萨“不负责任地攻击指责中国”“散布不负责任、充满偏见的恶劣言论”。[72][73]
在中国官方谴责略萨的“不当言论”后,部分网友赶在“全面封杀”之前抢购略萨的作品[74]。而其中有人表示:自己购买的略萨作品无法发货。在淘宝、京东、当当网等网络售书平台上,略萨的作品一度陷入无货或下架的“封杀”局面,直至数日后才重新上架。对此,美國筆會发布新闻稿,批评中国官方对略萨的批判与审查。[75][76]
2022年4月17日,略萨接受智利《三点钟报》的采访,称未来的人类社会不应只由中美两国主导,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取代民主制度终将失败;此外,略萨还在采访中将台湾称为国家。同年4月27日。中国驻智利大使牛清报在《三点钟报》发文,委婉地批评了略萨反对社会主义的观点,并指出:“略萨先生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想必思维活跃,想像力丰富。不过,在使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称谓时,我还是希望略萨先生措辞严谨一些。”[77]
作品目录
[编辑]长篇小说
[编辑]- 1963年 La ciudad y los perros(《城市与狗》)
- 1966年 La casa verde(《绿房子》)
- 1969年 Conversación en La Catedral(《酒吧长谈》)
- 1973年 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
- 1977年 La tía Julia y el escribidor(《胡利娅姨妈与作家》)
- 1981年 La guerra del fin del mundo(《世界末日之战》)
- 1984年 Historia de Mayta(《狂人玛伊塔》)
- 1986年 Quién mató a Palomino Molero?(《谁是杀人犯》)
- 1987年 El hablador(《叙事人》)
- 1988年 Elogio de la madastra(《继母颂》)
- 1993年 Lituma en los Andes(《利图马在安第斯山》)
- 1997年 Los cuadernos de don Rigoberto(《情爱笔记》)
- 2000年 La fiesta del Chivo(《公羊的节日》)
- 2003年 El paraíso en la otra esquina(《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 2006年 Travesuras de la niña mala(《坏女孩的恶作剧》)
- 2010年 El sueño del celta(《凯尔特人之梦》)
- 2013年 El héroe discreto(《卑微的英雄》)
- 2016年 Cinco esquinas(《五个街角》)
- 2019年 Tiempos Recios(《艰辛时刻》)
- 2023年 Le dedico mi silencio(《献给你,我最后的沉默》,中译本即将出版)
短篇小说与儿童故事
[编辑]- 1959年 Los jefes(《首领们》,收录6篇短篇小说)
- 1967年 Los cachorros(《崽儿们》[註 3])
- 2010年 Fonchito y la luna(《丰奇托和月亮》,儿童文学,无中译本)
- 2014年 El barco de los niños(《孩子们的船》,儿童文学,无中译本)
- 2019年 El hombre de negro(《黑衣》[註 4])
- 2021年 Los vientos(《阵阵风声》,无中译本)
戏剧
[编辑]
- 1952年 La huida del Inca(《印加王的出逃》,未发布)
- 1981年 La señorita de Tacna(《塔克纳小姐》)
- 1983年 Kathie y el hipopótamo (《卡蒂与河马》)
- 1986年 La Chunga (《琼加》)
- 1993年 El loco de los balcones(《阳台狂人》)
- 1996年 Ojos bonitos, cuadros feos(《美丽的眼睛,难看的绘画》,无中译本)
- 2007年 Odiseo y Penélope(《奥德修斯与珀涅罗珀》,无中译本)
- 2008年 Al pie del Támesis(《在泰晤士河边》,无中译本)
- 2009年 Las mil noches y una noche(《一千零一夜 (戏剧)》,无中译本)
- 2015年 Los cuentos de la peste(《瘟疫的故事》,无中译本)
影片
[编辑]此处不收录略萨作品改编的电影:
- 1975年 Pantaleón y las visitadoras(《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 (电影)》,原著作者与导演)
- 1987年 Sepa: Nuestro Señor de los Milagros(纪录片作品,略萨负责参与编剧与旁白)
- 2024年 Tatuajes en la memoria(暂译《记忆中的纹身》,改编自光辉道路前成员的回忆录,略萨负责编剧)
回忆录与词典体文集
[编辑]- 1993年 El pez en el agua. Memorias(《水中鱼》)
- 2005年 Diccionario del amante de América Latina (《拉丁美洲热爱者词典》,无中译本)
对话录
[编辑]- 1968年 Dos soledades. Un diálogo sobre la novela en América Latina(《两种孤独》,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在1967年9月的对话)
- 2001年 Una discusión literaria(与费利佩·冈萨雷斯的对话,无中译本)
- 2011年 La literatura es mi venganza (与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的对话,无中译本)
演讲集与论著
[编辑]- 1958年 Bases para una interpretación de Rubén Darío(《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学士论文,无中译本,2001年出版)
- 1971年 Historia_secreta_de_una_novela(《一部小说的秘史》,收录了略萨于1968年发布的探讨《绿房子》成书历程的演讲,无中译本)
- 1971年 García Márquez: historia de un deicidio(《略萨谈马尔克斯:弑神者的历史》,博士论文)
- 1975年 La orgía perpetua. Flaubert y Madame Bovary(《无休止的纵欲》,对《包法利夫人》的论述)
- 1981年 Entre Sartre y Camus(《萨特与加缪》,对萨特和加缪的论述,无中译本)
- 1990年 La verdad de las mentiras. Ensayos sobre la novela moderna (《谎言中的真实》,创作谈与文论集)
- 1991年 Carta de batalla por Tirant lo Blanc (《替白脸蒂朗下战书》,对《騎士蒂朗》的论述,1969年的加泰语雏形版名为“Lletra de batalla per Tirant lo Blanc”)
- 1996年 La utopía arcaica. José María Arguedas y las ficciones del indigenismo(《古老的乌托邦:何·玛·阿格达斯与想象的虚构》,对阿格达斯生平与著作的论述,无中译本)
- 1997年 Cartas a un joven novelista(《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对小说创作技法的论述)
- 2004年 La tentación de lo imposible. Victor Hugo y Los miserables(《不可能的诱惑:雨果与悲惨世界》,对《悲慘世界》的论述,无中译本)
- 2008年 El viaje a la ficción. El mundo de Juan Carlos Onetti(《走向虚幻之旅:胡安·卡洛斯·奥内蒂》,对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的论述,无中译本)
- 2008年 Wellspring(《源泉》,编选了略萨在哈佛大學的研讨内容,用英文写成,无中译本)
- 2012年 La civilización del espectáculo(《表演的文明》,对文化现象的论述,无中译本)
- 2014年 Lección de lectura(略萨关于阅读与写作的论述合集,2015年版更名“Elogio de la educación ”,无中译本)
- 2017年 Conversación en Princeton (《普林斯顿文学课》,与鲁本·加洛合著,编选了略萨在2015年于普林斯顿大学研讨的内容)
- 2018年 La llamada de la tribu(《部落的召唤》,对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论述与对自由主义的见解,无中译本)
- 2020年 La realidad de un escritor(《作家的真实》,编选了略萨在1988年于雪城大學研讨的内容,1991年英文版名为“A Writer's Reality ”,无中译本)
- 2020年 Medio siglo con Borges(《略萨谈博尔赫斯:与博尔赫斯在一起的半个世纪》,与博尔赫斯相关的文章结集,2004年法语版名为“Un demi-siècle avec Borges”)
- 2022年 La mirada quieta (de Pérez Galdós)(《平静的目光(佩雷斯·加尔多斯)》,论述贝尼托·佩雷斯·加尔多斯,无中译本)
- 2023年 Un bárbaro en París. Textos sobre la cultura francesa(《一个野蛮人在巴黎》,编选了略萨探讨法国文学及文化的文章,中译本即将出版)
报刊专栏与新闻评论集
[编辑]- 1983年、1986年、1990年 Contra viento y marea(《顶风破浪》,共三卷,收錄1962年到1988年略萨的随笔、政论、杂文、讲稿等作品,部分内容与上述作品有重合,目前仅有中文选译本)
- 1994年 Desafíos a la libertad(《自由的挑战》,专栏文集,无中译本)
- 2001年 El lenguaje de la pasión(《激情洋溢的语言》,专栏文集,无中译本)
- 2003年 Diario de Irak(《伊拉克日记》,略萨在伊拉克的游记与采访文集,无中译本)
- 2006年 Israel/Palestina. Paz o guerra santa(《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或圣战》,略萨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游记与采访文集,无中译本)
- 2012年 Piedra de Toque(《试金石》,共三卷,专栏文集,无中译本)
- 2022年 El fuego de la imaginación. Libros, escenarios, pantallas y museos. Obra periodística I(《想象的火焰》,报刊文章合集,中译本待出版)
- 2024年 El país de las mil caras. Escritos sobre el Perú. Obra periodística II(《千面之国》,报刊文章合集,无中译本)
- 2025年 El reverso de la utopia. América Latina y Oriente Medio. Obra periodística III (报刊文章合集,无中译本)
注释
[编辑]參考來源
[编辑]- ^ Mario Vargas Llosa aceptó la nacionalidad dominicana: "Es un ejemplo para América Latina". Infobae. 1 June 2023 (西班牙语).
- ^ 苏佳维 刘丽菲 田策. 秘鲁著名作家略萨走完“小说般的人生”. 参考消息. 2025-04-15.
- ^ Peru's Mario Vargas Llosa, Nobel prize-winning novelist, dies at 89. Reuters. 2025-04-14 [2025-04-14].
- ^ 刘存沛. 《拉丁美洲文学丛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2-12-20.
- ^ 张伟劼. 六十年后,拉美“文学繁荣”再回首. 中国作家网. 人民日报. 2022-08-16.
- ^ 赵德明. 新译:做戏的文明. 光明网. 《外国文艺》2013年第2期. 2013-05-31.
- ^ 7.0 7.1 7.2 赵德明、杨玲. 巴尔加斯·略萨,M.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2024-12-04.
- ^ 8.0 8.1 8.2 何贤桂. 略萨:用抗争抵达天堂的那个街角. 书屋. 2011-12-29, (2011年1期).
- ^ 郝云甫. 秘鲁著名作家略萨去世. 新华每日电讯. 2025-04-16.
- ^ 林一安. 常凯申现象又复来 ——略议《加西亚·马尔克斯传》中译. 光明网. 中华读书报. 2012-08-08.
- ^ 中国文化报. 诺奖得主略萨的中国行:这老头儿很有明星范儿. 凤凰网. 2011-06-22.
- ^ 陆建德,余中先,戴从容等.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12堂小说大师课.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01: 327. ISBN 978-7-108-06972-6.
- ^ 誰是略薩?. 文汇报. 2011-06-20.
- ^ 曹顺庆 (编). 中外文化与文论 第53辑.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23-08: 272. ISBN 978-7-5690-6072-0.
- ^ 金涛. 巴尔加斯•略萨:为文学正名. 中国新闻网. 中国艺术报. 2011-06-22.
- ^ 16.0 16.1 16.2 雷蒙德·L·威廉斯; 袁枫译.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他的文学人生. 哈尔滨: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16-04. ISBN 978-7-5316-8075-8.
- ^ 17.0 17.1 Morote, Herbert. Vargas Llosa, tal cual. Lima: Jaime Campodónico. 1998. ISBN 9788471733313.
- ^ 18.0 18.1 18.2 赵德明. 略萨传:图文珍藏版. 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04. ISBN 9787510703799.
- ^ La Jornada - Ingresa Mario Vargas Llosa a clínica en Madrid por covid-19. La Jornada. 2022-04-22.
- ^ 康慨. 巴尔加斯·略萨出院. 光明网. 中华读书报. 2023-07-12.
- ^ Agencia EFE. Mario Vargas Llosa anuncia su retiro de la literatura con su última novela “Le dedico mi silencio”. El Comercio. 2023-10-18 [2025-04-20]. ISSN 1605-3052 (es-PE).
- ^ Argentina, Cadena 3. El motivo por el que Vargas Llosa dejó de escribir novelas al final de su vida - Apuntes - Libros. Cadena 3 Argentina.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Mario Vargas Llosa deja el periodismo; publicó su última columna en 'El País'. Aristegui Noticias. 2023-12-18.
- ^ Paucar, Luis. Murió Mario Vargas Llosa: Infobae Perú revela fotos inéditas de su última visita a Piura, la ciudad que le cambió la vida. infobae. 2025-04-14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PERÚ, Empresa Peruana de Servicios Editoriales S. A. EDITORA. Mario Vargas Llosa: la memorable visita que hizo el nobel de literatura a Machu Picchu. andina.pe. 2025-04-15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La imponente casa de Mario Vargas Llosa en Lima: su hogar junto a su mujer Patricia e hijos y donde vivió sus últimos días. Lecturas. 2025-04-14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Clarín, Redacción. ¿Por qué el escritor Mario Vargas Llosa está visitando los escenarios de sus libros?. Clarín. 2025-01-10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Alvarez, Renzo. Mario Vargas Llosa vuelve a Barrios Altos y recorre los escenarios que inspiraron su novela 'Cinco esquinas' | RPP Noticias. rpp.pe. 2025-03-28 [2025-04-20] (西班牙语).
- ^ 郝云甫. 秘鲁著名作家略萨去世. 新华网. 2025-04-14.
- ^ Javier Rodríguez Marcos. Muere Mario Vargas Llosa, gigante de las letras universales. EL PAIS. 2025-04-14.
- ^ S.A.P, El Mercurio. Amigo de Vargas Llosa revela la causa de muerte del Nobel y cuenta detalles de su último cumpleaños: "Hizo chistes". Emol. 2025-04-15 [2025-04-17] (西班牙语).
- ^ Mort de Mario Vargas Llosa : Macron salue un "génie des lettres" qui avait en France "une patrie". Franceinfo. 14 April 2025 [14 April 2025] (fr-FR).
- ^ swissinfo.ch, S. W. I. Alemania lamenta la muerte de Vargas Llosa y manda condolencias a su familia. SWI swissinfo.ch. 14 April 2025 [14 April 2025] (西班牙语).
- ^ «Un genio de las letras»: reacciones a la muerte del nobel Vargas Llosa. SWI swissinfo.ch. 2024-04-14.
- ^ 小山. 拉美文学巨匠略萨过世.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5-04-14.
- ^ Allen, Nicolas. Pedro Castillo Can Help End Neoliberalism in Peru. Jacobin. 1 June 2021 [2021-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美国英语).
- ^ 唐奕奕 编译. 略萨与他的七位导师:你必须尊重文学. 澎湃新闻. 2018-03-02.
- ^ 38.0 38.1 Hanson, Jack. The Miseducation of Mario Vargas Llosa. The Nation. 5 July 2023 [9 July 2023]. ISSN 0027-8378 (美国英语).
- ^ Mario Vargas Llosa:Why the 2010 Nobel Prize winner stirs controversy in Peru.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31 July 2023]. ISSN 0882-7729.
- ^ Mochkofsky, Graciela. The Puzzling, Increasingly Rightward Turn of Mario Vargas Llosa. The New Yorker. 19 July 2023 [31 July 2023]. ISSN 0028-792X (美国英语).
- ^ Pelé Tried to Be an Apolitical Icon. Jacobin. [31 July 2023] (美国英语).
- ^ El Nobel Vargas Llosa y los expresidentes Rajoy, Duque y Piñera piden el voto para el ultraderechista Milei en Argentina. 12 November 2023.
- ^ Mario Vargas Llosa, ganhador do Nobel de Literatura, diz que prefere Bolsonaro a Lula. 12 May 2022.
- ^ Luis Cerda. Mario Vargas Llosa le entrega respaldo a la candidatura de José Antonio Kast. latercera. 2021-12-03.
- ^ Mario Vargas Llosa. La lengua oculta. La República. La República. 2020-12-06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8) (es-PE).
- ^ Marco Avilés. Opinión: Pedro Castillo podría vencer a la derecha peruana, pero no a su racismo.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 AP. Evo Morales tilda de racista a Vargas Llosa.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Tribune. [2021-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4).
- ^ "Catalonia independence: Peruvian Nobel laureate calls for 'unity' in Spain". BBC News. 8 October 2017.
- ^ Fotos: La manifestación en Colón para protestar contra los indultos del 'procés', en imágenes. El País. 13 June 2021 [22 August 2021]. ISSN 1134-6582 (西班牙语).
- ^ Los rostros más conocidos en la plaza de Colón contra los indultos. El Español. 13 June 2021 [22 August 2021] (西班牙语).
- ^ 中央社 2009年4月9日 台北特稿 藤森真的罪有应得吗?
- ^ Vargas Llosa, Mario. A fish in the water : a memoir. Lane, Helen R. New York: Picador. 2011: 2011 [1994]. ISBN 978-1-250-00577-9. OCLC 719428763.
- ^ Mario Vargas Llosa gathers a polished style, conciseness, imaginative structures and revealing dialogues: David Martín del Campo. cultura.gob.mx. 26 March 2016.
- ^ Marisol García. Columna de Marisol García: El valsecito de Vargas Llosa. latercera. 2025-04-19.
- ^ Como pez en el agua: El dia en que Vargas Llosa debutó con la U [As a fish in the water: The day Vargas Llosa played with Universitario]. Depor.pe. [30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May 2011).
- ^ 56.0 56.1 王勤伯. 略萨的另一面:U队会员、皇马球迷和足球记者. 足球周刊. 2025-04-16.
- ^ Vargas Llosa protagonista de la 'noche crema' de Universitario de Deportes [Vargas Llosa in 'cream night' of Universitario]. Elmundo.es. [14 February 2011].
- ^ 张国英.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酷爱足球崇拜贝利.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新华网. 2010-10-08.
- ^ Panama Papers: 7 surprising names implicated in the leak. The i Paper. 2016-04-06.
- ^ Juan Diego Quesada. Mario Vargas Llosa was listed in 2015 as titleholder of an offshore company. EL PAIS. 2021-10-05.
- ^ Las cuentas del escritor | IDL Reporteros. IDL Reporteros. 2021-10-05 [2021-10-06].
- ^ 62.0 62.1 Booker, M. Keith. Vargas Llosa Among the Postmodernists.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1994. ISBN 978-0-8130-1248-3.
- ^ 63.0 63.1 Cevallos, Francisco Javier, García Márquez, Vargas Llosa, and Literary Criticism: Looking Back Prematurely,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Vol. 26, No. 1), 1991, 26 (1): 266–275, JSTOR 2503775, S2CID 252938607, doi:10.1017/S0023879100035020
.
- ^ Kristal, Efraín. Temptation of the Word: The Novels of Mario Vargas Llosa.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978-0-8265-1301-4.
- ^ Castro-Klarén, Sara. Understanding Mario Vargas Llos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90. ISBN 978-0-87249-668-2.
- ^ 赵德明. 译者赵德明谈《公羊的节日》. 独立中文笔会. 2017-07-13.
- ^ Heawood, Jonathan, Past Master: Review of Mario Vargas Llosa, The Way to Paradise
, New Statesman, 24 November 2003, 132 (4665): 55 [7 April 2008].
- Igartua, Francisco, Huellas de un destierro, Lima: Aguilar, 1998, ISBN 978-9972-00-266-3.
- ^ Gussow, Mel, Lacing his Fiction with History: Vargas Llosa Keeps a Latin American Literary Boom Booming, The New York Times 151 (52071), 28 March 2002 [27 March 2008].
- ^ 朱景东. 巴尔加斯·略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03. ISBN 978-7-5203-7841-3.
- ^ 北京青年报. 略萨摘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 2010-10-12.
- ^ 71.0 71.1 Mario Vargas Llosa. ¿Regreso al Medioevo?. EL PAÍS. 2020-03-15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西班牙语).
- ^ 中国驻秘鲁使馆关于作家巴尔加斯·略萨不当涉华言论的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秘鲁大使馆. 2020-03-16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 ^ 林瑾. 【新冠肺炎】秘魯作家略薩指中國隱瞞疫情 中方批言論極端不負責. 香港01. 2020-03-16 [2020-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 ^ 黄娟. 中國對疫情忙「甩鍋」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尤薩遭封殺!. 中央广播电台. 2020-03-16.
- ^ 白秀珍. 国际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批评称:如果中国是民主国家,新冠肺炎就不会扩散. 朝鲜日报. 2020-03-19.
- ^ 秘鲁诺奖得主称病毒源于华京狠批.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3-17.
- ^ 牛清报大使纠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错误言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2-04-28.
延伸阅读
[编辑]-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著,趙德明譯,《水中魚》,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長春 7-5387-1020-5/I.977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著,趙德明譯,《城市與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6,長春 7-5387-1033-7/I.990
- 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著,趙德明譯,《謊言中的真實》,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昆明 7-222-02156-6/I.588
- 1936年出生
- 2025年逝世
- 包含KANTO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秘魯諾貝爾獎獲得者
- 西班牙諾貝爾獎獲得者
- 秘鲁作家
- 秘魯小說家
- 秘魯記者
- 秘魯政治人物
- 西班牙侯爵
- 歸化西班牙公民
- 西班牙裔秘魯人
- 西班牙語作家
- 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
- 塞万提斯奖得主
- 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校友
- 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 马克思主义批评者
- 国际笔会成员
- 耶路撒冷奖得主
- 法蘭西學院院士
- 秘鲁散文家
- 反共主義者
- 前马克思主义者
- 4月13日逝世
- 20世纪散文作家
- 20世纪小说家
- 21世紀散文家
- 倫敦國王學院教師
- 多米尼加小说家
- 西班牙裔多米尼加人
- 總統候選人
- 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章持有人
- 藝術與文學司令勳章得主
- 21世纪小说家
- 專欄作家
- 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
- 钻石大十字级秘鲁太阳勋章获得者
- 20世紀劇作家
- 巴拿馬文件中的人物
- 潘多拉文件中的人物
- 不可知論者
- 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勋章获得者
- 朝圣山学社成员
- 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