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王叔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叔英(?—1402年),字原採,號靜學黃岩亭嶺(今太平小河頭村)人。著作有《清学集》。

生平

[编辑]

洪武年間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一同被徵召,洪武二十年(1387年)被推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有德政[1]。學醇行正,與方孝孺為至交。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並薦楊士奇入翰林[2]

靖難之役時,叔英奉旨到安徽廣德募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兵陷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叔英自縊於廣德祠山玄妙觀銀杏樹下,由道士盛希年葬於祠山之麓。懐中有絶命詞一篇。朱棣称帝後、陳瑛欲籍叔英家。其妻自縊,兩個女兒也投井自盡[3]“二女井”為紀念王叔英的女兒而建[來源請求]

正統年間,楊士奇祭祀王公墓[4]。成化年間,因為墳墓已経雑草蓬蓬,広徳知州周瑛重修王公墓[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明史》(卷143):“王叔英,字原采,黃巖人。洪武中,與楊大中、葉見泰、方孝孺、林右並征至。叔英固辭歸。二十年以薦為仙居訓導,改德安教授。遷漢陽知縣,多惠政。歲旱,絕食以禱,立應。建文時,召為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曰:「務問學、謹好惡、辨邪正、納諫諍、審才否、慎刑罰、明利害、定法制」。皆援證古今,可見之行事。又曰:「太祖除奸剔穢,抑強鋤梗,如醫去病,如農去草。去病急或傷體膚,去草嚴或傷禾稼。病去則宜調燮其血氣,草去則宜培養其根苗。」帝嘉納之。”
  2. ^ 陳紀:《三台文獻·王修撰先生事述》記:“一日出郊迎使,遇楊文貞公士奇於旅舍,索而見之,傾蓋如故,即以王佐之才薦於朝。”
  3. ^ 《明史》巻143。
  4. ^ 楊士奇《東里続編》巻四十六。
  5. ^ 周瑛《王修撰墓記》(《翠渠摘稿》巻三所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