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镰猛蚁
外观
猎镰猛蚁![]() | |
---|---|
![]() | |
猎镰猛蚁工蚁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纲: | 昆虫纲 Insecta |
目: | 膜翅目 Hymenoptera |
科: | 蟻科 Formicidae |
属: | 镰猛蚁属 Harpegnathos |
种: | 猎镰猛蚁 H. venator
|
二名法 | |
Harpegnathos venator (Smith, 1858)
| |
亚种[1] | |
異名[2] | |
|
猎镰猛蚁(学名:Harpegnathos venator)是猛蚁亚科 镰猛蚁属之下的一个物种,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度北部和缅甸部分地区。
描述
[编辑]以下是根据CT Bingham的《英属印度的动物群,包括锡兰和缅甸(膜翅目,第 2 卷)》对蚂蚁进行的分类描述: [3]
- 工蚁:黑色;上颚、唇基、触角隆起、足部棕黄色,触角为栗色,腹端为锈色;头胸部密布着粗锯齿状斑点 ;腹部密布细网状点状,不透明,有一些大的浅孔。头部、胸部和腹部覆盖着稀疏、短而直立的浅色毛发 ;青春期虽短但相当丰富,仅在某些光线下才能看到。其余为该属的特征。
- 蚁后(拟工蚁):与工蚁相似,但腹部有长方形的穿孔,单眼位于前部中央。胸部和腹部更大,与跳镰猛蚁(Harpegnathos saltator)类似。
- 雄蚁:上颚基部宽,向顶端渐狭、狭窄且细长,并向前。头呈矩形,稍圆,宽大于长。眼睛比蚁后的眼睛小一些。中脊与盾片之间有一短凹陷,其边缘有隆起,内侧有强烈的条纹。除胸部外,其余部位光滑而有光泽,胸部有粗皱纹、点状或条纹(在后背板上纵向)。覆盖有细小的淡黄色茸毛,腿部较密,其他部位茸毛较少。短柔毛非常稀疏。第一腹节呈梨形,外观形成至花梗的第二个节点,第二节和第三节之间有轻微的收缩。胸部及柄部棕黑色,头部及腹部基节红黄色。腹部最好呈黄色,略带红色。腿和触角)外壳非常淡。
- 多功能下颚:蚂蚁的下颚表现出空间相关的形态和双轴运动学,这使得它能够执行各种日常劳动,从狩猎和攻击到精心照顾蚂蚁卵。 [4]就空间相关的形态而言,在远端到中部,下颌骨具有双排、不平行的牙齿,负责强有力的夹紧。上颚近端有一个光滑的凹面,仅用于轻轻抓握蚂蚁卵。 [5]另一方面,下颌骨绕两个正交轴旋转,同时改变下颌距离和结构。 [6]空间相关的形态和双轴运动学赋予蚂蚁下颌骨的多功能性。
饲养
[编辑](※)以下内容主要面向蚂蚁饲养员
猎镰在运输到家后会有一星期左右的适应期,主要症状是不吃东西,伴有少量工蚁伤亡,在换巢后也会有两至三天的适应期,一旦适应了新的环境就无大碍了。猎镰是一种视力极好的物种,对移动物体敏感,所以巢穴最好放置在人员不经常走动的地方,遮黑可有可无。[7]
喂食区要尽量大些,这有利于猎镰捕食。因为猎镰很善于长距离攻击、追击和伏击,空间太小的话会限制其横向移动能力,影响其攻击方位。这样不但容易出现多次攻击不成功的现象,还有可能导致工蚁受伤。[7]
巢选择平面巢。巢室不要选得太小。因为猎镰没有保育蚁(专门照顾幼虫的工蚁),幼虫都是凑在一起自己进食,巢室太小会使幼虫被分散放置,引发喂食不均,提高幼虫的死亡率,还有可能发生营养不良,导致羽化后的工蚁体型偏小。要选择单个且空间大的巢室,巢室数量太多没有太大意义,因为野外的猎镰基本都只有两到三个巢室。如果选用土巢最好人为挖好一个巢室给它们,如果想让它们自己筑巢,就将土铺出一个斜面,土质松会更利于它们筑巢。[7]
喂食方面
[编辑]猎镰只吃活食不吃死食,尤其喜欢吃蟋蟀和蠷螋,但这两种食物容易产生螨虫,因此樱桃蟑螂和杜比亚蟑螂是更好的选择。如一定要喂食野味的话,尽量选那些常期接触阳光的虫子,居住在地底下的虫子是最容易生螨虫的。[7]
猎镰很讨厌吃面包虫。如果有更多活食选择的话,最好别喂面包虫。[7]
参考文献
[编辑]- ^ Harpegnathos - AntCat. antcat.org. [202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23) (英语).
- ^ Cat. vi (1858):82
- ^ Bingham, C.T. 1903.The Fauna of British India, Including Ceylon and Burma. Hymenoptera. Ants and cuckoo-wasps. Vol. 2 London : Taylor & Francis.
- ^ Wei, Zhang. Multifunctional mandibles of ants: Variation in gripping behavior facilitated by specific microstructures and kinematics.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2020, 120: 103993. PMID 31836493. S2CID 209358666. doi:10.1016/j.jinsphys.2019.103993.
- ^ Wei, Zhang; et, al. A mathematical modeling method elucidating the integrated gripping performance of ant mandibles and bio-inspired gripper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2020, 17 (4): 732–746 [2024-06-18]. S2CID 220503041. doi:10.1007/s42235-020-006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7).
- ^ Wei, Zhang; et, al. Double-rowed teeth: design specialization of the H. venator ants for enhanced tribological stability. Bioinspiration & Biomimetics. 2021, 16 (5): 055003 [2024-06-18]. PMID 34233306. S2CID 235768522. doi:10.1088/1748-3190/ac124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5).
- ^ 7.0 7.1 7.2 7.3 7.4 如何饲养猎镰猛蚁_猎镰猛蚁的饲养方法. 百度文库. 2022-03-15 (中文).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Harpegnathos ven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