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牌
![]() | 此條目可参照俄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
腰牌为東亞古代官吏系在腰间证明身分的牌子,其上刻以姓名职务,常被用作出入宫禁或军营时以备查验的通行证或信物凭证[1],亦可作为装饰物,多采用木质、铜质或象牙質,其形制和质地与官吏的身份等级相关。而牙牌(象牙質)為腰牌的一種。
历史沿革
[编辑]中国古代有两样与身份证相似的证件,那就是符牌与传信。相比较而言,符牌侧重于表明身份,传信侧重于准入通行。符牌起源于夏商时期玉制礼器“牙璋”,后经过衍生发展,又称“符节”“符牌”“牌符”等。春秋战国时期,牙璋逐步发展成为兵符而使用,即为调兵之“虎符”;隋唐时期,符牌形制几经变化,出现鱼符、兔符和龟符;宋元以后,符牌不仅用作调兵遣将,而且将其作为严格、系统的识别标志,融入古代政权的管理体系之中。符牌的形制、功用多种多样;如按符牌的材质划分有金牌、银牌、玉牌、牙牌、铜牌等;按符牌的形制分有虎符、鱼符、龟符等;按符牌的形状划分有长形牌、圆牌、方牌等;按符牌的使用领域划分有象征职位级别的腰牌、节制兵马的兵符、守卫皇城安全的门符、用于信息传递的信牌、用于交通管理的驿符等[2]。
蒙古帝国
[编辑]
蒙古人兴起後,仿效中国唐宋时期的传统制作牌符,沿用汉语称其为“牌子”(蒙古語:Пайз,波斯語:پایزه,羅馬化:pāiza),最著名的牌子有成吉思汗圣旨牌。蒙古帝國時代,用贵重金属制作腰牌,成为使者传达蒙古大汗口谕的身份和象征,代表传递的信息或者命令准确可靠。牌子上的内容意为“凭借长生天的力量,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命令必须遵从。如果有人不遵从命令,应当定罪处死。”[3]
後亦被蒙古四大汗國和元朝沿用,圣旨牌材质为金和银,形制为长方圆角矩形,上方有一个圆形孔,是为方便悬挂而设计。文字為回鶻體蒙古文或八思巴文,也有同時書寫波斯文的牌子傳世。這類聖旨牌經常作為出土文物出現在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各國的博物館中。
明清時期
[编辑]明朝官員用得最多的腰牌是牙牌,而牙牌大抵為長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雲紋)由尚寶司造冊發放。明代只有京官能持有「朝參牙牌」、外放(任)官不持有。而如錦衣衛領導級官員的朝參牙牌牙牌為長方形(上方弧形刻有如意雲紋),正面中上刻有橫寫(錦衣衛)三個字,接著豎刻官銜不刻名字(如:右千戶所百戶);左側面刻有此牌的字號(如:武字貳仟玖佰玖拾壹號);背面亦不刻朝代年月日、只刻四行使用須知:「朝參官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出京不用」。如此牙牌因人事變遷可以重複使用,如官員離京、離職、退休、身故則需繳回;如再(新)上任京官再領新官銜牙牌。明代另有其他形式形狀的腰牌如金牌、銅牌、令牌、铜符等。
依據尚寶司的尚寶司卿劉日升(萬曆八年三甲進士)於萬曆三十年十二月十六日(1602年1月8日)上疏之〈查復舊制祛積弛以明職守疏〉的統計,至萬曆三十年明朝大抵發放“文字號牙牌”2345面、損害36面、遺失64面。其它尚有“武字號牙牌”、“勳字號牙牌”、“親字號牙牌”、“官字號牙牌”、“樂字號牙牌”等。[4][5]
清代关于腰牌的记载则最早见于清太宗皇太极时。宫中腰牌是在宫内服务和办理差务人员的身份凭证,仅以所属衙门划分,限在宫内使用,持有者的具体职责和活动场所等与其所属的衙门相关,不因腰牌式样的不同而承担不同的责任,或有不同的活动范围。起初腰牌上仅有持有人所属衙门,后来更为完备,还加上了编号、年龄、相貌特征、发牌年代等。这些腰牌持有者基本属于两大系统,一是内务府, 内务府每年所发腰牌在七八千面左右; 二是各部院衙门,各部院所使用的腰牌亦由内务府颁发。[6]
参考文獻
[编辑]- ^ 吕宗力、田人隆、刘驰、李世愉等.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94.
- ^ 甘肃省博物馆. 古代的“身份证”——符牌. 甘肃日报. 2020年12月17日.
- ^ 新华网. 圣旨金牌. 澎湃. 2020-06-05.
- ^ 楊鎮魁,萬曆朝尚寶司制度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史匯》第十期,235–254頁,2006年9月
- ^ 劉日升撰,鄒元標選,《慎修堂集》(微縮資料,臺北:國家圖書館藏,明泰昌元年原刊本),卷 15,〈查復舊制祛積弛以明職守疏〉,頁4a–5b。
- ^ 郭琪. 清代宫中腰牌考略. 《清史研究》. 2021, (2) [2021-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