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地龙
外观
滚地龙,沪语中对于棚户区和居住于棚户区内的穷苦民众的统称。[1]

简介
[编辑]20世纪40年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因素,一批批农村人口从安徽、苏北以及山东等地不断流入上海境内。[2]因生活困苦,这些人往往无法在上海购置土地房屋,于是便就地取材用泥巴、茅草、竹竿、废弃木材、碎砖、帐篷等材料搭建非常简易的临时住所。[3]这类临时住所通常仅有1米余高,呈隧道状且无窗,出入形同钻洞,故而被称之为“滚地龙”。[4]棚户区内居民多以拾荒、踏三轮车为业,居住环境恶劣,生活十分贫困。“滚地龙”一度散布上海各个角落,但以闸北区蕃瓜弄为最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