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湯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汤都[1]
900年以前[2][Notes 1]—1589年
1570年,汤都的位置(红色区域)
1570年,汤都的位置(红色区域)
首都汤都
常用语言古他加禄语卡邦邦岸语古典马来语[2]
宗教
政府封建巴彦,由拉干英语Lakan统治,下辖若干由各自达图统治的部落邦国[6][7][8]
拉干英语Lakan 
• 约900年
贾亚德瓦,吞吨的塞纳帕蒂与派拉的御前大臣(见于拉古纳铜板铭文
• 1450年—1500年[來源請求]
加特·隆托克达央·卡朗吉坦
• 15世纪末—1521年
马朗西
• 1521年—1575年[來源請求]
拉干杜拉
• 1575年—1589年[來源請求]
阿古斯丁·德·雷加斯皮
历史时期古代近代早期[2][Notes 3]
• 在拉古纳铜板铭文中首次出现;暗示与马打蓝王国的贸易关系[2]
900年以前[2][Notes 1]
• 关于邻近的马尼拉王国建立时间的多种说法:最早可追溯至13世纪(见1258年与1365年的马尼拉战役),至迟至16世纪(见1500年马尼拉之战[Notes 4]
1200年代至约1500年代
• 与明朝建立定期贸易关系[9]
1373年
• 与马尼拉的领土冲突,发生于马坦达王之母统治时期
1520年
1570年
1571年
• 林阿凤之乱与1574年达雅人起义
1574年
• 汤都阴谋案被揭发,本地统治终结,纳入西属东印度
1589年
货币皮隆西托金币、金戒指,以及以物易物[11]
继承
约1500年
梅尼拉
1589年
菲律宾都督府
马尼拉省
今属于菲律宾

湯都巴彥英语Bayan (political entity)[6][12][13]菲律賓語Bayan ng Tondo梵語तोन्दुन्),又譯通度中國古代又稱東都,是菲律賓西班牙人殖民前呂宋島最主要的政體和印度化王國[14][15],位於巴石河三角洲[16][4][15],靠近馬尼拉灣

馬來語中,“湯都”一词的意思是“蜡烛果”。

湯都成立於约900年,由一些巴朗蓋組成。统治者是世襲的拉肯達圖。湯都位於海上絲綢之路路線的北端,依靠與中國貿易帶來財富,並把中國商品轉手卖到菲律宾群島的其他地區。在與汶萊帝國蘇丹博基爾亞结盟期間,湯都的实力達到頂峰。

除了貿易,湯都还從事水稻耕作冶金,以戒指貨幣

1570年起,與西班牙帝國接觸。1579年被西班牙擊敗后,失去独立地位,成为馬尼拉市的一個區域。

注释

[编辑]
  1. ^ 最早的历史记载。
  2. ^ 被部分“马吉努”阶层成员信奉(Scott, 1994)
  3. ^ 最早的历史记载。
  4. ^ “汤都”是否参与这些口述传说未有明确记载

參考文献

[编辑]

Aganduru Moriz, Rodrigo (1882) [1623]. Historica general de las islas occidentals a la Asia adyacentes llamadas Philipinas. Coleccion de Documentos ineditos para la Historia de España. Madrid

  1. ^ Postma, Antoon (April–June 1992). "The Laguna Copper-Plate Inscription: Text and Commentary". Philippine Studies.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40 (2): 182–203. JSTOR 42633308.
  2. ^ 2.0 2.1 2.2 2.3 Postma, Antoon. The Laguna Copper-Plate Inscription: Text and Commentary. Philippine Studies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 June 27, 2008, 40 (2): 182–203 [January 31,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December 8, 2015). 
  3. ^ 3.0 3.1 Osborne, Milton. 《东南亚:历史入门》 第九版. 澳洲: Allen & Unwin. 2004. ISBN 1-74114-448-5. 
  4. ^ 4.0 4.1 4.2 Jocano, F. Landa. Filipino Prehistory: Rediscovering Precolonial Heritage. Quezon City: Punlad Research House, Inc. 2001. ISBN 971-622-006-5. 
  5. ^ Maggay, Melba Padilla. 《菲律宾宗教意识》. 奎松市: 亚洲教会与文化研究所. 1999. ISBN 971-8743-07-3. 
  6. ^ 6.0 6.1 Pre-colonial Manila. Malacañang Presidential Museum and Library. Malacañang Presidential Museum and Library Araw ng Maynila Briefers. Presidential Commun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Strategic Planning Office. 23 June 2015 [27 April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rch 2016). 
  7. ^ Rafael, Vicente L. (2005) 《异域的承诺:菲律宾西班牙时期的民族主义与翻译技术》。
  8. ^ 《明实录》(中文,存档于原始页面,2008年4月11日)
  9. ^ Scott, William Henry. 前殖民菲律宾的社会结构. 《研究菲律宾历史的前殖民文献资料》. 奎松市: New Day 出版社. 1989. ISBN 978-971-10-0226-8. 
  10. ^ Joaquin, Nick. 《我的马尼拉》. Vera Reyes出版社. 1990: 18–20. 
  11. ^ Ocampo, Ambeth R. “皮隆西托金币”与“菲律宾黄金时代”. opinion.inquirer.net. 2011年8月30日 [2017年4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5月16日) (英语). 
  12. ^ Junker, Laura Lee. Integrating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in the Study of Contact Period Philippine Chiefdo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storical Archaeology. 1998, 2 (4). 
  13. ^ Renfrew, Colin, and Shennan, S. (eds.). Ranking, Resource, and Ex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14. ^ Schliesinger, Joachim. Origin of Man in Southeast Asia 4: Early Dominant Peoples of the Maritime Region. Volume 4 dari Origin of Man in Southeast Asia. Booksmango. 2016 [2017-08-19]. ISBN 97816332372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6). 
  15. ^ 15.0 15.1 Abinales, Patricio N. and Donna J. Amoroso,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Philippines.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5. as referred to in http://malacanang.gov.ph/75832-pre-colonial-manila/#_ftn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Scott, William Henry. Looking for the Prehispanic Filipino and Other Essays in the Philippine History. Quezon City: New Day Publishers. 1992. ISBN 971-10-0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