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淮阴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淮阴区
市辖区
坐标:33°37′59″N 119°01′46″E / 33.6331°N 119.02938°E / 33.6331; 119.02938
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江苏省淮安市
下级行政区
13
面积
 • 总计1,307.24 平方公里(504.73 平方英里)
 • 陸地1,034.44 平方公里(399.40 平方英里)
 • 水域229.66 平方公里(88.67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748,791人
 • 密度573人/平方公里(1,484人/平方英里)
 • 城镇431,384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223300
電話區號517
車輛號牌苏H
行政区划代码320804
舊稱淮阴县
国内生产总值¥762.5亿元
網站淮阴区政府网

淮阴区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所辖的一个市辖区,因古代县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为阴)而得名。區人民政府駐长江路街道承德北路606號。区域总面积为1,307.24平方公里。

历史

[编辑]

淮阴区的历史十分悠久。

夏禹时,伯益因辅佐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建徐国。淮阴为古徐国的属地,是徐文化的中心地域。旧以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淮阴地处淮河南岸,因此名为淮阴。

据《禹贡》记载,夏代,淮阴以淮河为界,分属徐、扬二州之域。商周史 籍称为东夷、淮夷之地。商周史籍称为徐戎、淮夷

周敬王八年(前 512),吴国派孙武、伍子胥灭掉徐国,淮阴属吴,成为吴国边防重镇。吴国实行郡县制,在这里设立淮阴县,县城设于淮水之阴,是卿大夫的封邑。吴国保持都鄙制度,采用世族世官制,由国君直接支配,此, 淮阴实际上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

周元王四年(前 473),越灭吴,淮阴属越。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越国亦以卿大夫治淮阴。

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 445),楚国屡侵泗水流域,淮阴被越国与楚国之间争夺,后来终属楚,成为楚国淮河下游地区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秦统一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淮阴隶属泗水郡,县域包括今淮安市境及临近的洪泽,并及宝应的一部分地区。淮阴县治所设在甘罗城

西汉初,改泗水郡为沛郡,析淮阴县西南地域置富陵县(今洪泽湖内和洪泽、盱眙的部分地区)。汉高祖六年(前201),封韩信为淮阴侯,淮阴为其封邑。

汉高祖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淮阴、富陵为其属县。

新莽时,改淮阴曰嘉信,并改临淮郡为淮平郡。

东汉以临淮郡并入东海郡,淮阴县属之,撤富陵县,并入淮阴县。永平十五年(72),临淮郡更为下邳国。建安十一年(206),下邳国除,复置临淮郡,皆以淮阴县属。

魏承汉制,没有变更。

晋武帝初,仍属临淮郡。太康三年(282),移广陵郡治于淮阴,至晋元帝渡江,广陵郡移去,其间共三十四年。

东晋以征北、镇北将军,青兖二州刺史或徐州刺史镇淮阴,淮阴遂为重镇。

永和五年(349),北中郎将荀羡以“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他屯阻”,乃于秦汉淮阴故城(甘罗城)南一里许,营造新的城池(今淮阴故城遗址所在地),淮阴遂为南朝国防要地。

南朝刘宋泰始三年(467),淮河以北被北朝占领,刘宋于淮阴侨置兖州郡。七年(471),改称北兖州。

萧齐建元四年(482),兖州镇移去。永明七年(489),复立东平郡于淮阴,领寿张、淮安二县。

梁改为淮州,郡治淮阴故城,县改称怀恩。太清三年(549),侯景以萧弄璋为北兖州刺史,州民发兵拒之,于是淮阴复称北兖州。侯景派直阁将军羊海帮助萧弄璋,羊海带着队伍投降东魏。东魏踞淮阴,仍称淮州淮阴郡怀恩县。

陈太建五年(573),吴明彻伐齐,十一月,淮阴城降陈。九年(577)初,没于后周,复改县曰寿张。立东平郡,如萧齐之旧。

隋初,复为淮阴郡,不久废淮阴郡为淮阴县。大业初(605),并淮阴于山阳县

唐武德初年,恢复淮阴县建置。武德七年(624),淮阴再次并入山阳;乾封二年(667),淮阴又从山阳析出恢复建置。

自唐及五代及宋,淮阴并仍旧名。

南宋建炎元年(1127),划出淮阴县西境置吴城县,三年后又复归淮阴县。

绍兴五年(1135),废淮阴为镇。废后一年复立为县。

金皇统元年(1141),宋奉表割地与金和,约以淮水中流为界,淮河以北的土地并割入金。金以吴城隶临淮,金城隶涟水。

南宋也在嘉定七年(1214),徙淮阴县治于八里庄。其后十七年即金正大八年(1231),南宋淮阴降金,改为镇淮府,次年即为南宋江淮安抚制置使赵善湘收复。及端平元年(1234),元灭金,金遗民来归。

南宋咸淳九年(1273),始置清河县,属清河军。次年,淮东制置使李庭芝迁县城于大清口(今古清口街道桂塘南)。清河县建立3年,地入于元。

元初,清河、淮阴、新城三县并置,而撤销清河军,以县属淮安路录事司。

至元二十年(1283),并淮阴入山阳,而清河县独立存在。

元泰定元年(1324),黄河决口,大清口清河县城被毁,县尹耶律不花迁清河县城于甘罗城,清河县始得淮阴故地而县境及于淮水之南。

天历元年(1328),县尹达鲁花赤哈麻又因甘罗城地僻水恶,居民甚少,迁县城于小清口之西北(今马头镇旧县村),东去淮阴故城十里,即今所谓旧县者。

明初因元之旧制,清河县城仍在小清口西北。嘉靖年间,大清口淤塞,黄河全经小清口入淮,县城水患深重。直到崇桢元年(1628),因水患和战乱并起,复迁治甘罗城。

清顺治三年(1646),清河县治仍迁小清口西北,隶属淮安府。康熙中,县城屡圮于水。

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苏巡抚陈宏谋上疏请求移治清江浦,而割山阳靠近清江浦十余乡并入清河,自此清江浦成为清河县的新县治。除南界棠泾(今周桥)、青州涧(今汊河)仍属山阳外,古淮阴之地全部归清河县所有。

清江浦原系水名,旧为沙河,俗呼乌沙河,宋转运使乔维岳开此,直达清口。

明永乐十三年(1415),漕总陈瑄重浚置闸,更名清江浦,以近浦之地而为清江浦镇。时为水陆交通之孔道。运河出清口,旧时由南入京者,必由此舍舟遵陆而上。

清江浦城建自漕运总督吴棠,始于同治三年(1864)春,而后落成于次年秋。计长一千二百七十三丈,高一丈八尺,费白金十二万两。建城门四座,东曰安澜,西曰登稼,北曰拱宸,南曰迎熏。另有水门一座,东西水关两座,内通文渠。列炮台四,北依运河。东凿云昙坝,引水西流以为濠。

旧时,清江浦先后设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河道库、淮扬道、清军同知、淮扬镇总兵、淮安府同知、江淮巡抚、江北提督等二三十个官署,故盛极一时,名扬全国。

民国初,废淮安府,清河县直属江苏省。民国三年(1914),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重名县,因与河北省清河县同名之故,清河县复称淮阴县,仍设治于清江浦。并设淮扬镇守使衙门、淮扬道尹衙门于此,淮阴为其属县。民国十六年撤道。

民国21年(1932年)设淮阴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于清江浦,淮阴县为其管辖。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日军入侵江南,江苏省政府从镇江迁避于此。

民国二十八(1939)年3月1日,日军侵占清江浦,江苏省政府迁至淮东,淮阴县政府在县内农村活动至1943年。

民国二十九年,中共淮阴政府在县境北乡花庄成立。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解放淮阴城,取清江浦简称成立清江市,农村仍为淮阴县。不久,苏皖边区政府成立,驻扎清江。清江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民国三十五年9月,国军占领清江,淮阴县政府、淮阴专员公署均设于此;中共政府机关撤出清江市活动于北乡农村。

1948年12月,中共解放军占领淮阴城,城区与淮安合并为两淮市,市政府驻清江浦,农村为淮阴县。

1951年1月,淮阴县城从淮阴县划出,单列为清江市,淮阴县政府搬迁至北侧王营镇。

1958年8月,淮阴县与清江市再次合并,成立淮阴市。

1964年10月,市县再次分置为淮阴县和清江市,但淮阴县政府仍驻清江博古路(现“苏 皖边区政府旧址”)内。

1972年淮阴县政府撤出清江,迁至王营镇北京路73号。

1948~1983年,淮阴县(市)均隶属于淮阴专员公署。1983年3月,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 撤销淮阴地区专员公署,设立地级淮阴市,淮阴县为其所属。

2001年1月1日,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改设为淮安市淮阴区,辖区不变。

人口

[编辑]

截至2021年末,淮陰區户籍總人口為88.213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4459人。

地理

[编辑]

淮阴区位于苏北平原腹地,地处北纬33°22′~33°56′、东经118°56′~ 119°09′。在江苏省会南京北180公里处。 东与淮安区涟水县相依,南濒洪泽湖,与洪泽区接壤;西与泗阳县相邻,北隔六塘河与沭阳县相望,中间半环抱清江浦区。南北长62.5公里,东西宽38.5公里,面积为1264平方公里。

淮阴年日照数在 2250~2350 小时,年平均气温为 11 一 16℃,极端最高气温达 44.5℃,极端最低气温达—24.1℃。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900~1500mm,无霜期 207~242 天。自然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 913-1030mm。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 3~4 倍。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 汛期(6~9 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50%~80%

淮阴区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交界区,属亚热带湿润—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处淮河下游、苏中大平原北部腹地,无山多水。

行政区划

[编辑]

淮阴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9个[2]

长江路街道、​王家营街道、​新渡口街道、​古清口街道、​南陈集镇、​丁集镇、​徐溜镇、​渔沟镇、​三树镇、​高家堰镇、​马头镇、​刘老庄镇、​淮高镇和​淮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交通

[编辑]
  • 淮安绕城高架:黄河路高架、西安路高架、宁连路高架。
  • 淮阴区公共交通(无论城乡)均由淮安公交提供服务。其中以“H”开头的公交线路是淮阴区城乡公交线路。

旅遊景點

[编辑]
  • 韩信故里:位于淮阴故城马头镇,汉淮阴侯韩信的故里
  • 八十二烈士陵园:八十二烈士陵园位於淮阴县刘老莊乡,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樱花园:位于翔宇北道西侧,水渡口以北,沿废黄河至承德北路。

特產

[编辑]

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大闸蟹、翡翠虾仁、赵集粉丝。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行政区划搜索:淮阴区.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