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淮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淮扬地区,狭义上指以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为中心的地区[1]:149,通用淮东话。常用来指代淮安、扬州一带的文化、饮食(淮扬菜)、方言(淮扬方言)等,亦可专指扬州,即淮南东路扬州的简称。[來源請求]

历史

[编辑]

历史上的淮扬地区大致包括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泰州市盐城市镇江市[1]:149,相当于江苏省内除了南京之外的洪巢片地区加上安徽省天长市

“淮扬”一词最早出自东晋谢朓南朝齐宣城郡太守时所作《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淮扬股肱守,高卧犹在兹。”[2]首次见于正史是在《晋书》卷六十一:“淮扬之地,北阻涂山,南抗灵岳,名川四带,有重险之固。”[3]

至隋,“淮扬”主要包括淮河以南至长江沿岸的广泛地域。唐、宋以后,大致收缩至相当于今江苏、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如唐杨凌《奉酬韦滁州寄示》:“淮扬为郡暇,坐惜流芳歇。”[4]张耒《七月十五日希古生日以诗为寿》:“苍颜白发老祠官,邂逅淮扬一笑欢。”

明景泰二年(1451年),置漕运总督,兼巡抚淮安、扬州、庐州、凤阳4府以及徐州、和州、滁州3州,驻淮安府。[5]此时,漕运总督有时另任淮扬巡抚,如丛兰[6][7]屈直[8]等人。

明代又设淮扬巡按御史,巡按淮安、扬州2府。[9]

清顺治二年(1645年),新设淮扬总督,兼任漕运总督,驻淮安府,此后贯穿整个清朝时期。[10]

康熙九年(1670年),置淮扬道,驻淮安府,领淮安、扬州2府和徐州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年),改名为淮扬海道。乾隆三十年(1765年),复名淮扬道。光绪三年(1877年),海州来属,再次改名淮扬海道。

咸丰十年(1860年),置淮扬镇总兵,驻淮安府。[11]

民国二年(1913年),复设淮扬道,辖淮安、扬州2府。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止。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1.0 1.1 张梦琪.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 理论观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市社会科学院). 2017, (2017年第3期): 149—151 [2023-01-31]. ISSN 1009-2234 (中文(简体)). 
  2.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在郡卧病呈沈尚书诗
  3.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晉書/卷061
  4.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奉酬韦滁州寄示
  5.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卷73:“至景泰二年,因漕運不斷,始命副都御史王竑總督,因兼巡撫淮、揚、廬、鳳四府,徐、和、滁三州,治淮安。”
  6.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卷185:“十年夏,改督漕運,尋兼巡撫江北。……居四年,以事忤兵部尚書王瓊,解漕務,專任巡撫。”
  7.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卷198:“十四年,寧王宸濠反。瓊請敕南和伯方壽祥督操江兵防南都,南贛廵撫王守仁、湖廣廵撫秦金各率所部趨南昌,應天廵撫李充嗣鎮京口,淮揚廵撫叢蘭扼儀真。”
  8.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卷306:“巡撫則順天劉聰、應天魏訥、宣府楊武、保定徐以貞、大同張禴、淮揚屈直、兩廣林廷選,操江王彥奇。”
  9.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明史/卷232:“淮揚巡按御史崔邦亮、巡漕御史李思孝、給事中曹於汴、御史史學遷、袁九臯交章乞留。”
  10.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清史稿/卷4:“庚寅,以王文奎為淮揚總督,趙福星為鳳陽巡撫。”
  11. ^ 维基文库中的相關文獻:清史稿/卷117:“咸豐十年,置淮揚鎮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