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河口万寿桥

坐标26°4′0.646″N 119°18′48.672″E / 26.06684611°N 119.31352000°E / 26.06684611; 119.3135200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河口万寿桥
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福州市台江区万寿路11号
坐标26°4′0.646″N 119°18′48.672″E / 26.06684611°N 119.31352000°E / 26.06684611; 119.31352000
分类古建筑
时代
认定时间2018年9月7日
地图

河口萬壽橋閩東語河口萬壽橋平話字Ò̤-kāu Uâng-sêu-giò),又稱尚公橋,是中國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的,位於臺江區新港街道萬壽路11號。為與橫跨閩江大萬壽橋區別,此橋又被稱為小萬壽橋

河口萬壽橋為一座東西向的二墩三孔等跨平梁橋,橋墩為船型。該橋以石板鋪成,長34.9米、寬3米,下可通小船。[1]河口萬壽橋橫跨打鐵港河,打鐵港河為古時福州水路交通中一條重要的內河,河口萬壽橋附近也是一個重要的渡口,名為河口渡。昔日琉球進貢船至福州,船舶皆在河口萬壽橋附近停泊上岸,之後在柔遠驛安歇。河口渡原本無橋,往返需要靠小船,由萬壽鄉的俞家收取渡船費。因河口狹小,常有翻船事故發生。1668年(康熙七年),鼓山湧泉寺方丈道霈為方便行旅,決定在此修橋,派湧泉寺僧人成源負責此事。成源通過化緣募集得白銀兩千兩,歷史一年多,於翌年建成河口萬壽橋。1670年(康熙九年),道霈撰寫《河口萬壽橋記》,嵌在橋西側萬壽庵的左側墻上,以誌其事,捐資人的姓名亦刻於碑上。靖南王耿繼茂亦是捐資人之一,碑上刻有「靖南王耿」四個較大字樣。此碑現已移往于山天君殿西側的石碑廊。[2]

1983年8月,河口萬壽橋被福州市政府列入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橋北側石板連同石欄板(中孔北側)一起斷裂調入水中,於是重修[2]。2018年9月7日,被公佈為福建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福州市台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福州市台江区志(1991-2005). 方志出版社. 2010: 636. ISBN 978-7-80238-778-2. 
  2. ^ 2.0 2.1 第七章 文 物. 台江区志. 
  3. ^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18〕218号). 2018-09-07 [2024-03-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