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道虔
沈道虔(369年—450年),吴興郡武康縣(今浙江省德清县西)人,东晋、南朝宋隐士。
沈道虔少年時有仁愛的胸懷,喜歡讀《老子》《易經》,住在武康縣北的石山下。孫恩之亂後发生饑荒,縣令庾肅之迎接他到縣南的廢頭里,在臨溪處為他建了一所住宅,周圍有山水可供玩赏。有時他仍回到石山住所,與兄長的幾個遗孤一同過苦日子,雖然贫困,但不改變節操。他曾跟着戴逵學習彈琴,王敬弘對他十分敬重。郡、州,官府一共十二次徵召他做官,都不接受。
有人偷他園中的菜,他從外面回來見到了,竟然自己逃開躲起來,等偷竊者偷够走了之後才出來。又有人拔他屋後種的大竹笋,他叫人制止。并説:“請愛惜這些竹笋讓它們長成竹林,我有更好的笋子送給你。”於是叫人買來大笋送給偷笋人,偷笋人感到慚愧,不肯收。他却讓人放進他的家門裏才回來。他常常靠拾稻穗維持生活,一同拾穗的人为了争奪稻穗而吵關,他勸解不住,便把自己拾得的稻穗全部給他們,争穗的人十分慚愧,以後每次發生争吵,總是説:“不要讓居士知道。”寒冬臘月他没有夾衣,戴颙得知便把他接來,給他做衣服,并且送給他一萬錢。他回來後,便把身上的衣服和所得的錢,全部分給子侄中没有衣服穿的人。同鄉的少年一起來從道虔求學,他常常自己没有飯吃,但還在辦學校。武康縣令孔欣之为他辦學給了很大的資助,入學受業的人都能有所成就。宋文帝聽説此事,派人慰問他并賜錢三萬,米二百斛,他都用來資助死了父親的侄子們的婚嫁之用。朝廷徵召他爲員外散騎侍郎,他也不接受。
他家世代信奉佛教,把父祖的舊宅改建爲佛寺。每年四月八日都要請出佛像來供奉,請像這一天,全家都是異常感動。他年老時以蔬菜當飯,經常没有維持生活的錢,但他把彈琴讀書當作樂趣,孜孜不倦。文帝曾命郡縣官員派人隨時給以資助。元嘉二十六年(450年)於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二歲。他的兒子沈慧鋒,繼承了父親的志業,朝廷徵用爲從事,也不應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