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魅影

歌劇魅影 | |
---|---|
![]() 安德烈·卡斯塔涅為1911年首版美國版《歌劇魅影》繪製的五幅水彩插畫之一 | |
原名 | Le Fantôme de l'Opéra |
作者 | 卡斯頓·勒胡 |
类型 | 哥德小說、劇院小說 |
语言 | 法語 |
故事背景 | |
主题 | |
地點 | 巴黎 ![]() |
出版資訊 | |
出版机构 | 皮埃爾·拉菲特 |
出版日期 | 1909年9月23日至1910年1月8日(連載) |
出版地 | 法國 |
媒介 | 印刷品(連載) |
页数 | 約145頁(含詞彙表) |
系列作品 | |
衍生作品
| |
權威控制 | |
OCLC | 15698188 |
公版网上閱聽 | |
原始文本 | 法語維基文庫上的《歌劇魅影》 |
譯本 | 中文维基文库上的《歌劇魅影》 |
《歌劇魅影》(法語:Le Fantôme de l'Opéra,發音:[lə fɑ̃tom də lɔpeʁa])是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創作的小說。該書於1909年9月23日至1910年1月8日首先在《高盧人報》以連載形式刊登,並於1910年3月下旬由皮埃爾·拉菲特集結成冊出版。[1]
本小說部分靈感來自19世紀巴黎歌劇院的歷史事件,以及一則關於1841年製作卡尔·马利亚·冯·韦伯的歌劇《魔彈射手》時,曾使用一名退役芭蕾舞生前學員的骸骨作舞台道具的傳聞。[2]
《歌劇魅影》已多次成功改編為舞台劇及電影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包括由朗·钱尼主演的1925年電影版,以及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創作的1986年音樂劇版。
故事大綱
[编辑]
1880年代的巴黎歌劇院內,流傳著一位被稱為「歌劇魅影」的神秘人物。某日,舞台工作人員約瑟夫·布克(Joseph Buquet)被發現吊死,然而頸上並無繩索,這起詭異事件引發了劇院內部的恐慌與謠言四起。在歌劇院經理退休慶祝晚會上,瑞典女高音克莉絲汀·達埃臨時替病倒的主角卡洛塔登台演唱,獲得極大成功。觀眾席中的勞爾·德·沙尼子爵認出她是自己的兒時玩伴。他試圖拜訪克莉絲汀,卻聽見更衣室內有一名男子讚美她;當克莉絲汀離開後,勞爾進入更衣室卻發現空無一人。
之後,兩人在佩罗斯吉雷克重逢,勞爾質問她更衣室中男子的聲音來源。克莉絲汀表示,那是她過世父親曾告訴她的「音樂天使」,一直在指導她歌唱。勞爾半信半疑,認為這是她的幻想,令克莉絲汀憤然離開。某晚,克莉絲汀獨自前往父親墓前,忽然有神秘身影拉奏小提琴。勞爾跟蹤對質,卻被神秘男子擊倒而昏迷。歌劇院新任經理陸續收到「歌劇魅影」的信件,要求克莉絲汀出演歌劇《浮士德》中的女主角瑪格麗特(Marguerite),並將第五包廂留給魅影專用,否則將對劇院施以詛咒。經理們視之為惡作劇置之不理,然而不久後,卡洛塔突然聲音嘶啞如青蛙,且一盞吊燈墜落觀眾席,釀成一人死亡。魅影隨即從克莉絲汀更衣室綁架她,露出真面目:一名面貌畸形的男子艾瑞克。
艾瑞克將克莉絲汀囚禁於自己的巢穴,原本打算只留她數日。當克莉絲汀揭開他的面具,見到他那骷髏般的面容時,雙方皆感震驚。害怕她逃走,艾瑞克決定永久將她囚禁。不過,兩週後克莉絲汀請求獲釋,艾瑞克同意,條件是她必須戴上他的戒指,並對他保持忠誠。某日傍晚,克莉絲汀在歌劇院屋頂向勞爾述說被綁架的經歷,並囑咐他一定要發誓幫她逃脫艾瑞克的追捕,哪怕她會反抗。勞爾承諾隔日救她。艾瑞克暗中監視,偷聽了兩人的對話。隔夜,憤怒且嫉妒的艾瑞克在《浮士德》演出期間再次綁架克莉絲汀,並威脅逼她嫁給自己。勞爾在一位神秘常客「波斯人」的幫助下,潛入艾瑞克的巢穴,卻被困在迷宮般的鏡室中。艾瑞克威脅道,如果克莉絲汀不從,將引爆巢穴中的炸藥,炸毀整座歌劇院,並殺死所有人。
在巨大的壓力下,克莉絲汀答應嫁給艾瑞克。艾瑞克原本打算淹死勞爾和波斯人,但克莉絲汀懇求他,保證成為他的妻子後絕不會自殺。最終,艾瑞克釋放了兩人。當艾瑞克獨處時,他摘下面具輕輕吻了克莉絲汀的額頭,艾瑞克坦言,他從未親吻過任何人,甚至包括自己的母親,因為她曾逃離他。克莉絲汀握緊他的手,輕聲喚他「可憐而不幸的艾瑞克」,令他彷彿化身為誓死效忠她的忠犬。艾瑞克允許波斯人與勞爾離開,但條件是克莉絲汀必須在他死後前來探望並歸還戒指,而波斯人則需向報社揭露艾瑞克因愛而逝的消息。
最終,克莉絲汀遵守約定回到巢穴,歸還戒指並將艾瑞克安葬在無人知曉的地方。隨後,地方報紙刊登了「艾瑞克已死」的消息。克莉絲汀與勞爾私奔,從此不再回到歌劇院。
尾聲
[编辑]故事尾聲揭露,艾瑞克天生面貌畸形,為一名建築商之子。年幼時離開故鄉諾曼第,遊歷各地市集與馬戲團,自學馬戲技藝,曾遍歷歐亞大陸,甚至打造過波斯與土耳其的幻術宮殿。返法後,他創立建築公司,受聘參與巴黎歌劇院的基礎工程。艾瑞克秘密打造巢穴,內設隱藏通道與多重機關,使他能暗中監視歌劇院經理層的動向。
創作背景
[编辑]
本書作者卡斯頓·勒胡原本立志成為律師,但因揮霍遺產於賭博,最終轉而進入《巴黎回聲報》擔任記者。他在報社主要負責撰寫戲劇評論,同時兼任法庭記者。這份工作使他得以頻繁出差旅行,返巴黎後則逐漸專注於小說創作。由於深受艾德加·愛倫·坡與阿瑟·柯南道爾爵士的影響,他於1907年發表偵探推理小說《黃色房間的秘密》,並於四年後推出《歌劇魅影》。[3] 該作品最初以報紙連載的形式刊登,隨後才正式結集出版。
《歌劇魅影》的故事舞台設定於真實存在的巴黎歌劇院。在創作過程中,勒魯融入了該歌劇院落成之初廣為流傳的傳聞與歷史事故。例如,據稱在艾蒂安-約瑟夫·弗洛凱歌劇《埃萊》首幕結束後,屋頂曾發生火災,導致吊燈平衡錘的鋼索熔斷,吊燈墜落造成多人受傷並奪走一條人命。勒魯將這起事故與「歌劇院鬧鬼」的傳說結合,完成了《歌劇魅影》的構思,在1910年於法國正式出版後,之後又被翻譯為英語版。[4]
小說中描寫的「地下湖」實際上是位於歌劇院下方的一座大型蓄水池,至今仍被巴黎消防隊用作黑暗水域游泳訓練場地。[5][6]小說連載版本中曾包含完整的一章《魔法信封》(L'enveloppe magique),但後來未被收入單行本版本。雖然該章節大部分內容已分散整合至其他章節,完整文本直到2014年才首次以英譯本形式重新出版。[7]
登場角色
[编辑]- 艾瑞克:隐居在歌剧院的「魅影」,身形畸形且精神困擾的舞臺魔術師,精通歌劇並擅長腹語術,別名「音樂天使」與「歌劇幽靈」。他是克莉斯汀的聲樂老師,後來對她產生執著的迷戀。
- 克莉斯汀·達埃:年輕的瑞典女高音,巴黎歌劇院的歌手,深受魅影的迷戀。
- 勞爾·德·沙尼子爵:克莉斯汀的兒時好友,兩人重燃年少時的愛情。
- 波斯人:知情艾瑞克過去的一位神秘男子。
- 夏尼伯爵菲利普(Comte Philippe de Chagny):拉烏的哥哥。
- 阿爾芒·蒙夏爾曼(Armand Moncharmin)與費爾曼·理查(Firmin Richard):巴黎歌劇院的新任經理。
- 吉里夫人:歌劇院包廂管理員,芭蕾舞者梅格·吉里的母親。
- 梅格·吉里:吉里夫人的女兒,巴黎歌劇院芭蕾舞者。
- 德比恩(Debienne)與波利尼(Poligny)先生:巴黎歌劇院的前任經理。
- 卡洛塔:被寵壞的首席女高音,巴黎歌劇院主唱。
- 瓦勒里烏斯夫人(Madame Valérius):克莉斯汀·達埃的年長監護人。
目录
[编辑]- 真的是怪物
- 克里丝汀的新生
- 劇院經理辞职之謎
- 五號包廂的怪事
- 疑雲滿天
- 童年往事
- 音樂天使
- 勘察五號包廂
- 最後通牒
- 致命的詛咒
- 神秘馬車
- 化妝舞會
- 那個聲音的名字
- 暗門
- 脫胎換骨
- 真相
- 柔腸百轉
- 離奇失蹤
- 別針風波
- 情人的眼淚
- 紀瑞太太與劇院之鬼
- 憑空消失的鈔票
- 謎團
- 相見恨晚
- 劇院迷宮
- 深入虎穴
- 機關專家(波斯人筆記之一)
- 救援行動(波斯人筆記之二)
- 極刑室(波斯人筆記之三)
- 酷刑折磨(波斯人筆記之四)
- 酒桶!酒桶!(波斯人筆記之五)
- 最後抉擇(波斯人筆記結尾)
- 魂斷情終
- 後記
主題
[编辑]音樂
[编辑]勒魯在《歌劇魅影》中藉由歌劇的背景,將音樂作為重要的敘事伏筆與鋪陳手法。[8]米蕾·里比耶爾(Mireille Ribière)指出,勒魯此前曾擔任劇評人,而其兄長亦為音樂家,因此他對音樂具有深厚理解,能夠運用音樂作為結構性裝置。她舉例說明,勒魯在盛大宴會場景中引入了《骷髏之舞》藉此暗示後續墓地場景中,魅影拉奏小提琴給克里斯汀聽、並在勞爾試圖干預時出手攻擊的劇情。
派翠西亞·德拉姆萊特(Patricia Drumright)則認為,音樂在小說中貫穿始終,且是克里斯汀與艾瑞克之間關係的核心。克里斯汀將艾瑞克視為父親生前承諾會出現的「音樂天使」,而魅影則將克里斯汀看作自己的音樂門徒,傾注熱情將所知一切教授給她。[9]
類型
[编辑]《歌劇魅影》小說形式上屬悬疑小说,敘事框架設定為一名偵探透過多方調查逐步拼湊線索。[10] 其核心謎團圍繞於歌劇院內那個能神出鬼沒於難以進入之處的「魅影」之身分與動機。然而,《歌劇魅影》的結構似乎僅為表層,作品更接近於一部哥德小說。[11]
西恩·菲茲派翠克(Sean Fitzpatrick)在評論中將魅影與其他哥德小說的經典怪物進行對比,小說中的魅影設有一間酷刑密室,曾綁架並殺害他人,墓地的小禮拜堂牆壁亦堆疊著人骨。[11] Drumright 則指出,根據《文學百科全書》的定義,《歌劇魅影》具備哥德小說的所有典型要素:「此類小說往往陰鬱、暴風驟雨,且充滿鬼魂、瘋狂、憤怒、迷信與復仇。」[12]儘管魅影實際上僅是一名面容畸形的人類,但他卻具備幽靈般的特質:無人能找到他或其巢穴,人們因其外貌畸形及暴力行為而視之為怪物,心生恐懼。[9]
小說描寫了魅影、克里斯汀與勞爾之間的三角關係。勞爾是克里斯汀的青梅竹馬,兩人感情深厚,他出身富裕,能為克里斯汀提供安全感與一段正統的婚姻。魅影則與之形成對比,他陰鬱、醜陋且危險,象徵著禁忌之愛。然而,克里斯汀仍被他吸引,因她視其為「音樂天使」,並憐憫其孤獨與黑暗的存在。[9]
改編作品
[编辑]《歌劇魅影》自問世以來,被改編成眾多文學及戲劇作品,涵蓋舞台音樂劇、電影及兒童讀物等多種形式。其中較為知名的舞台及銀幕改編包括1925年電影版與安德魯·洛伊·韋伯音樂劇版。
勒魯的原著曾被改編為兩部無聲電影。首部為1916年德國製作的《歌劇魅影》,現已成為散失電影,由歐內斯特·馬特雷執導。[3]1925年環球影業製作的無聲電影版則由朗·钱尼飾演魅影。該片拍攝期間導演曾多次更換,最初執導的愛德華·塞吉威克將電影風格轉為帶有喜劇元素的黑暗浪漫,但也因此未受觀眾青睞。[3]最終由莫里斯·皮瓦爾與洛伊絲·韋伯重新剪輯,剔除大部分塞吉威克的改動,回歸原著主旨,使電影大獲成功。[3]
最著名的改編則為安德鲁·劳埃德·韦伯於1986年創作的同名音樂劇。韋伯因為偶然取得一本二手小說,立志打造一部具重要意義的浪漫作品,並與團隊攜手完成一部既尊重原著又深受當時觀眾喜愛的音樂劇。[13] 不過在製作過程中,關於該劇究竟是「靈感來自」還是「改編自」勒魯小說曾引發爭議。紐約製片助理比爾·奧康奈曾力爭使用「改編自」字眼,以彰顯勒魯的原創貢獻;但製作人卡梅隆·麥金托什及韋伯所屬「真有用劇院公司」的律師團隊回應,強調從未忽視勒魯的貢獻,且持續在劇目冊中採用「靈感來自」的表述,令奧康奈不滿。[14]
該音樂劇於1986年在倫敦首演,1988年登上百老匯,並榮獲英美兩地多項重要戲劇獎項。它成為百老匯歷史上演出最長的音樂劇(自首演起連續演出35年,直至2023年閉幕),且仍於倫敦西區持續上演(僅次於《悲慘世界》,為西區第二長壽音樂劇)。此外,《歌劇魅影》亦在全球多地陸續進行翻譯及巡迴演出,但迄今尚未於法國舉辦過專業公演。[9]
參考來源
[编辑]- ^ Shah, Raj. The Publication and Initial French Reception of Gaston Leroux's Le Fantôme de l'Opéra. French Studies Bulletin. 2016, 37 (138): 13–16. doi:10.1093/frebul/ktw004.
- ^ Shah, Raj. No Ordinary Skeleton: Unmasking the Secret Source of Le Fantôme de l'Opéra. Forum for Modern Language Studies. 2014, 50 (1): 16–29 (17; 25n11). doi:10.1093/fmls/cqt048.
- ^ 3.0 3.1 3.2 3.3 Bingham, Megan. A History of Classic Monsters: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 Librarypoint. librarypoint.org.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31) (英语).
- ^ Lennon, Troy. Paris opera house accident inspired Leroux's Phantom. dailytelegraph.com. 2018-05-04 [2020-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3) (英语).
- ^ Palais Garnier.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doi: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o903811.
- ^ Where the Phantom was born: the Palais Garnier. The Telegraph. 2010-02-17 [2025-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3-23) (英语).
- ^ The original version of Leroux's Phantom, published in le Gaulois is available online at BNF's Gallica site. desertedphans.forumotion. 2012-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9).
- ^ Ribière, Mireille. An Unsettling, Unsettled Novel. mireilleribiere.com.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0).
- ^ 9.0 9.1 9.2 9.3 Drumright, Patricia.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Spectacular Musical or Archetypal Story?. 2018-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 ^ Myers, Cathleen. The Phantom's evolution. PEERS Dance. n.d. [2023-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07).
- ^ 11.0 11.1 Fitzpatrick, Sean.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by Gaston Leroux: Triumphant tragedy. Crisis Magazine. 2017-01-26 [2018-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7).
- ^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literature. Merriam-Webster, Inc. Springfield, Mass.: Merriam-Webster. 1995. ISBN 0877790426. OCLC 31434511.
- ^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myth versus reality. cmuse.org. 2016-07-22 [2018-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19) (英语).
- ^ Rothstein, Mervyn. Old Novel Returns to Haunt a Current Musical (Published 1988). The New York Times. 1988-05-11 [2020-11-11].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6-04) (美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