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城石塔
外观
梅城石塔 | |
---|---|
洱源县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梅城村金鳌山 |
坐标 | 26°12′02″N 99°57′23″E / 26.20054°N 99.95652°E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时代 | 唐 |
认定时间 | 1980年7月3日 |
![]() |

梅城石塔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三营镇梅城村金鳌山,是在天然石灰岩山体上雕凿而成的浮雕式石塔群,石塔共三座,坐西朝东,其中主塔(中塔)保存最为完整,高约130米(另说76米),底宽约25米,呈六级阶梯状逐层收窄,下部与山体相连,上部与崖壁分离约5米,塔身青褐色,与周围土红色崖石形成对比。南北两座副塔风化严重,仅余三级残迹。梅城石塔的建造年代无确切记载,据推断可能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原为巨大石灰岩山体,经风雨侵蚀,逐渐形成笋状石核,后在佛教盛行的年代被顺势雕凿成塔形。梅城石塔在清代被列为“鹤阳八景”之一,浪穹县土典史王芝成有詩曰:“巨斧何年闢五丁,鑿開奇翠一峰橫。青芙倒映明河影,鐵繡寒分綠野晴。梅甸星霜争共老,石鐘風雨託孤鳴。漫言荒僻難知己,明月清風無限情。”翰林院修撰杨慎亦曾到访。1980年公布为第一批洱源县文物保护单位。[1][2][3][4][5][6][7][8]
参考资料
[编辑]- ^ 张沁; 张崇礼. 大理古塔.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1: 91. ISBN 978-7-222-20166-8.
- ^ 杨圭臬. 梅城石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洱源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 (编). 洱源文史资料·第三辑. 内部发行. 1993: 186.
- ^ 邱宣充; 张瑛华. 云南文物古迹大全.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2: 549. ISBN 7-222-00943-4.
- ^ 云南省洱源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洱源县志.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 480. ISBN 7-222-02018-7.
- ^ 李朝真; 张锡禄 (编). 大理古塔.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5: 34-35. CSBN 11116·132.
- ^ (道光)《浪穹縣志·卷二·輿地志》 清道光二十二年刻本.
石塔,在治東北三十里金鰲山半,石笋三峰,如矗浮圖,髙十餘丈,層級分明,淩空劖削。
- ^ (光緒)《浪穹縣志略·卷十三》 清光緒二十八年修民國元年重刊本.
梅城石㙮,〔舊《雲南通志》〕:在治東北三十里金鰲山半,石笋三峰,如矗浮圖,高十餘丈,層級分明,凌空劖削。〔土典史王芝成詩〕:巨斧何年闢五丁,鑿開奇翠一峰橫。青芙倒映明河影,鐵繡寒分綠野晴。梅甸星霜争共老,石鐘風雨託孤鳴。上有石鐘,風雨則鳴。漫言荒僻難知己,明月清風無限情。
- ^ (光緒)《鶴慶州志·卷六》 清光緒二十年刻本.
梅城石㙮,梅幾三百餘株,環列成城。花開時,冉冉如白雲初起。上有三石㙮,負山屹立,本豐而未鋭,四稜方正無欹斜,色類丹砂。嶐然而中立者,高百尺許,其二約高三丈許,爲左右翼。中空如屋,遊人從中空處扳援而上,至頂,平厰如丈室,可坐六七人,洞穴儼然如窗櫺。下視梅城,如坐白雲上,冷然若仙也。㙮外周正滑澤,而内玲瓏,非人間斧鑿所能施,亦異境矣。明修撰楊升庵觴於此,題曰天生石㙮,又曰梅塢,冩《梅花百咏》於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