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柏森 (作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柏森Forest Lin (Mori),1999年[1]),台灣新生代詩人,生於台北市。畢業於東吳大學哲學系。曾獲楊牧詩獎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等,作品入選《臺灣詩選》,著有詩集《灰矮星》、《原光》。

柏森
羅馬拼音Forest Lin (Mori)
出生1999年(25—26歲)
臺灣台北市
教育程度東吳大學哲學學士
母校東吳大學
靜修女中[2]
創作時期2016年至今
代表作《原光》
受影響於商禽
楊牧
零雨
陳育虹
W·H·奧登
古斯塔夫·馬勒
萊納·瑪利亞·里爾克
漢娜·鄂蘭
伊曼努爾·康德

文學觀

[编辑]

柏森在〈愛這個世界〉一文中寫道「我們眼看理想(ideal)但不真正去觸碰理想,對此,你與它是必須分開的,只有距離使我們行動」,認為文學技藝透過時間、語言等雜多,去調整世界及人之間的關係,並強調「思想的基礎來自經驗,然而沒有想像力和思考的加涉及運作,經驗則失去意義與延續性(continuum)」。論及藝術,則引自漢娜·鄂蘭在《心智生命》提到「引人進入純粹沉思的是現象的純美(kalon)」,加以敘述善的最高理念及人的美德是以行動執行的本身,即為人在行動的那一刻最為衡量的依據。於此,柏森認為詩的重點從不是下判斷,而是判斷的過程。[3]

語言風格

[编辑]

柏森的詩緊扣哲思,作家朱和之評論其:「趨近時間的方法是用文字將其摘取並且封固,使流動的心緒結為晶體,得以拉遠當作客體觀看,也能顯微放大細察紋理。」[4]詩人李進文指出其筆端既智性又柔情,敏魅幽微的文字,自成一個有機生態。情感不囿於傳統培育方式,觀念不拘於常規調性。[5]其詩風一再復歸於安靜,而在詩學態度上直指旁觀是一種虛構,並提出「微物觀察是一種美德」,嘗試於文學中探問人之主體作為經驗的中介,且論「經驗的敞開性」,拓展美學即為倫理學一命題。

個人詩集

[编辑]

合集、選集

[编辑]

得獎及入選紀錄

[编辑]

相關研究與評論

[编辑]

中文

[编辑]
  • 林宇軒,〈而立之前:2022台灣新世代詩人小論〉,《吹鼓吹詩論壇》第51號,2022年12月。
  • 王柄富,〈談及消逝 ◎柏森〉,每天為你讀一首詩,2023年1月。
  • 林宇軒,《軌跡與陣地:台灣千禧世代詩學生態》,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2024年7月。

日文

[编辑]
  • 田原,〈台湾の女性詩人について〉,《詩と思想》第436號,2024年3月。
  • 竹內新,〈出会いと再会〉,《詩と思想》第436號,2024年3月。
  • 林虹瑛,〈詩を読む〉,《詩と思想》第436號,2024年3月。

德文、波蘭文

[编辑]
  • 林蔚昀,〈„Manche mögen Poesie …“: Schlüssel zu Wisława Szymborskas Welten〉,《IPUS - Interdisciplinary Polish and Ukrainian Studies》,2024年12月。

媒體訪問

[编辑]
  • 博客來OKAPI ,《青春一起讀》,〈柏森:那些我們認為意味深遠的,都是無意義的開始〉,青春博客來編輯室,2019年10月。
  • 逗點學校 Podcast,〈詩人柏森分享寫詩的100種情境〉,廖靖主持,2021年8月。
  • 阿愷之聲 Podcast,〈文學烏亂濺:馬勒會寫詩?交響曲的文學星球 ft.詩人柏森〉,王麒愷主持,2024年6月。
  • 《人間魚詩生活誌》,〈微小與嶙峋〉,李修慧訪談,2024年6月。
  • 中央廣播電臺,《生活給我的詩》,〈詩人.導演鴻鴻與詩人柏森談 我呢,就是自己的夢〉,2025年1月。
  • 中央廣播電臺,《生活給我的詩》,〈詩人.導演鴻鴻與詩人柏森談 黑白溢彩〉,2025年1月。
  • 《文訊》,〈在哲學與音樂交會之處復活—— 談柏森詩集《原光》〉,煮雪的人訪談,2025年2月。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逗點文創結社.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詩人柏森的普魯斯特問卷. 逗點文創結社. 2019年9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2-07) (中文). 
  2. ^ 青春博客來編輯室. 【青春一起讀】柏森:那些我們認為意味深遠的,都是無意義的開始. OKAPI閱讀生活誌. 2019年10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21) (中文). 
  3. ^ 柏森. 愛這個世界. 自由時報副刊. 2024年2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2-26) (中文). 
  4. ^ 朱和之. 詩集《原光》推薦序:一則晶瑩的神話. 台灣: 時報出版. 2025年2月25日 (中文). 
  5. ^ 李進文. 詩集《原光》推薦語. 台灣: 時報出版. 2025年2月25日 (中文). 
  6. ^ 中華民國新詩學會. 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獎」揭曉及徵選. 聯合報副刊. 2024年3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8) (中文). 
  7. ^ 張寶云. 第十屆楊牧文學獎評審結果. 楊牧書房. 2024年3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3) (中文). 
  8. ^ 楊牧書房. 第十屆楊牧文學獎評審評語. 楊牧書房. 2024年3月 [2025-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23) (中文).